武舉制:古代的特長生不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時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如今讀書仍然是平民階級上升最主要途徑,古代人才選拔制度有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三種制度,科舉制自隋唐開始,影響中國一千多年,但科舉制選撥人才的標準很大程度上與腦袋有無墨水有關、與腦袋是否靈光有關、與會不會讀書有關,

其實在古代不會讀書也沒有關係,擁有一技之長也可以做官,古代也有像現在類似的特招生,那就是武舉。

武舉制:古代的特長生不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時


藝考生和體育特長生的歷史非常悠久, 在唐朝就有藝考生和體育特長生的存在, 藝考生最出名的應該是宋徽宗時期招的宋徽宗開始藝考招了一大批畫師,這批畫師為宋朝的繪畫技術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宋代的繪畫技術也在宋徽宗達到巔峰。

武舉就像現在體育特長生一樣,對身體素質要求特別高。在科舉制度裡面,分為文舉和武舉,武舉是從武則天稱帝在長安二年開設武科舉考試,首位科舉狀元孫伏伽(622年)開始,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1904年),科舉制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武科舉考試一共經歷 1199 年,武科舉不僅產生晚,並且武狀元的數量遠遠小於文舉狀元。

武舉制:古代的特長生不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時


武則天設立武舉制有著非常明確的目的,武則天為了鞏固和維護自己的統治,深感到部分李唐歸將不好駕馭,為培養忠於自己的將領,另一方面推動尚武精神與活動,武則天參考科舉制度設立了武舉制,武舉是允許平民參加,所以說平民階層向上的機會又多了一點。

《新唐書·選舉志》和其他的古籍對唐代武舉考試內容都有著明確的記載,武舉考七個科目,且各有具體標準。七個科目分別為長垛(遠距離徒步射箭)、馬射、馬槍(騎著馬使用長矛挑刺)、步射穿札(射箭穿透鎧)、翹關(舉重)、負重、才貌,七個科目六個就與個人武力有關,可以看出唐代崇尚武功不像宋代那樣,武舉就是以武藝為基礎,唐代的武舉考試更像是一場武藝展示的選秀。

武舉制:古代的特長生不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時


除此之外唐代也是看顏值的時代,個人的精神氣貌也是一個科目,身高六尺以上才算合格,不過才貌科目佔的比例不大,就如現在的特長生一樣,文化課的要求不高,主要是前面三個科目考好才有可能被評為上等。

唐代的武舉制度重視個人武藝,所以大多數武狀元無論軍事能力怎麼樣,最起碼是一個肌肉男,有著一身腱子肉,單憑魁梧的身姿都能讓士兵們敬畏三分。

古代的戰爭多是長距離的奔襲戰、對陣廝殺的野戰、強打硬攻的攻城戰、快捷疾奔的追擊戰。這些戰爭方式要求士卒必須有強健的體能和持久的耐力。在面對面的廝殺過程中,力氣大的士兵往往佔據上風。於是,那時對士兵的挑選與訓練內容就是增強士兵的體能和耐力,提高臂力和膂力的目標而定,這也就是武舉重視個人武力的原因,就算是現在對士兵的訓練大多也是如此。

武舉制:古代的特長生不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時


武狀元最有名應屬於唐代郭子儀,他出生名門,在家庭環境尚武風氣的影響下,他喜歡研讀武經,注重習練各種武術,在開元年間他以武舉登第。郭子儀受命於危難之際平叛安史之亂 ,憑藉德高武力強大流芳百世,郭子儀大智若愚能多次化解諸多官場危險,活到了八十二歲。

宋朝時武舉考試考試內容發生很大的變化,從武則天開始百姓尚武,這股風氣一直存在,實際上宋代上承五代尚武的餘緒,消化五代的尚武遺產花了很長時間,還有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在前,宋朝有意淡化尚武的風氣,所以,武舉一直沒有重新開設。

武舉制:古代的特長生不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時


到了仁宗時期,外敵西夏等的崛起和原有武將集團的衰落,以至於宋朝發現無人可用,為了加強對武將的培養,武舉制度又重新恢復。 宋代武舉雖然得到恢復,但其側重點卻與唐代大相徑庭。唐代武舉側重對個人身體素質的考察,而宋代的武舉制度將重點放在了對應試者“謀略”的考查上。 宋代考試所謂的謀略,其實就是讓武將把以《孫子兵法》為首的《武經七書》奉為經典,像科舉考試一樣死記硬背四書五經,可謂是真正把兵書讀死了,過於注重試卷上的謀略培養出來的人才大多隻會紙上談兵的庸人。

宋代雖然也考察個人的武藝,但其標準降級許多,如步射要求的石數由唐代的一石變為九鬥至一石一斗,馬射則由唐代的七鬥以上變為七鬥就行。不僅考試內容變化,而且對考生也做了要求,在宋代想要應試武舉還要得到將領或者文官的推薦才行,這也就是說武舉幾乎與平民百姓無緣,宋代的武舉制特點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策問(文試)定去留,弓馬定高下”。

武舉制:古代的特長生不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時


武則天對武科非常重視,武舉子入京應試也有地方官須設宴送別,由官府公車載送至京師。錄取者享受與進士同樣的榮耀,張榜公告,使天下皆知。

與之相比的是宋代就算通過了謀略和弓馬考試,考生大部分情況下也不會得到帶兵的機會。 宋代武將來源多,蔭補、職業軍人升遷都是武將的來源,

通過應試而來的武將自然缺少經驗,在一個重視經驗的行業裡沒有經驗也沒有背景就不會受到重用。通過考試的武選官的首要職責是擔任各個地方的管庫、 稅監、礦監。 只有在禁軍出戍地方時他們才會被調任為軍隊長官,但禁軍調走後,他們很可能又回原來的崗位上。

武舉制:古代的特長生不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時


武舉考試內容雖各朝多有變化增減,但大抵不離“弓刀石馬步箭”,武舉在清朝迎來鼎盛時期,武舉分了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等級。考試分內場外場。內場考策論,外場考武藝。但西方科技進入清朝後,冷兵器威力大大減小,武舉顯然不適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有識之士不斷上書廢除武舉。

清光緒二十七年朝廷終於下詔:“謂武科一途,本因前明舊制,相沿已久,流弊滋多,而所習原弓、刀、石及馬步射,皆與兵事無涉,施之今日,亦無所用,自應設法變通,力求實際。嗣後武生童考試及武科鄉、會試,著即一律永遠停止。”

至此,歷經唐、宋、金、明、清五朝一共 1199 年的武舉結束。

各個時代武舉制考試內容不同,並且朝廷對武舉的重視不同,如生在唐代的特長生明顯比宋代好,生在元代無論你多優秀,也沒有機會施展個人才能,所以說古代的特長生不僅要努力,也要生要逢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