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我的一个朋友和我一样,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们会经常聊自家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发现孩子都有同样的毛病——平时上学的时候,早上喊N遍也起不来,一说要出去玩,起得比鸡都早;写作业磨磨蹭蹭,感觉是帮你写似的,你比他还急,你一急就脾气暴躁,搞得家里鸡飞狗跳,孩子一哭就哭半个多小时,把原本40分钟就能做完的作业愣是做了2-3个小时。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孩子转变观念,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并且高效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呢?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日本的高取志津香写的《忍住!别插手!1:合理安排时间》(以下简称《忍住!别插手!1》)一书之后,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本书分为孩子的自我时间管理、家长需要考虑的问题、训练和行动四个部分。

《忍住!别插手!1》是一本旨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不是催促孩子“快点儿!”,或是批评孩子“不行!”的指导手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书中不仅有大量的插图,还有关于父母正确做法的提示图。总之,这是一本简单、易操作,孩子和家长都能受益的时间管理指南。

作者高取志津香在书里讲到了加强孩子的时间意识、让孩子感受时间、给要做的事情列清单、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分类和排序、给事情分配时间、为行动设定目标、分步骤完成应该做的事情,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以及家长的态度和正确的做法等关于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目的是“让孩子自己思考'现在该做什么',然后主动去做。而不是在家长的催促下去做。

同时也让家长明白一个道理——“不让孩子去做,实际上是一种过分的宠溺。即便再困难,孩子也会自己去克服。应该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成长!”

在我看来,对事件的分类和排序影响时间的分配和最终完成的效果,是时间管理的前提条件;孩子的专注力是提高效率的关键;父母的态度和做法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01 对要做的事情分类、排序、分配时间,并允许孩子浪费时间


孩子每天需要做许多事情,诸如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脸、去上学、玩玩具、看电视、看书、做作业等等。有些在家长看来不是事的事情如刷牙洗脸,在孩子那就变成了大事,越小的孩子越是这样。

孩子对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果没有分类排序的话,连刷牙这样的小事都有可能会造成——家长不停地喊“赶快做”,孩子依然磨磨蹭蹭,无法意识到上学是他的事这样的局面。

如果孩子事事都要家长喊“赶快做”“赶紧做”,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不耐烦,最终导致亲子关系恶化,让人以为你是孩子的后妈。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这当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作为家长,我们更希望孩子能够主动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能把主要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

《忍住!别插手!1》里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将要做的事情列清单、对要做的事情进行分类和排序,并给要做的事情合理地分配时间。

1)列清单

协助孩子,将每天要做的事情列在一张纸上,最好是便签纸。这些事情包括生活上、学习上的和休闲娱乐上的,甚至连看遛狗、浇花等一类小事都要列出来。

家长可以在旁边询问孩子“你想要做什么呢”,“今天有什么应该做的事”。如果孩子无法回答,家长可以问具体些,如“你想看什么电视节目呀?”“看电视从几点看到几点呀?”等等,以此来引发孩子的思考。

记住,家长先不要对孩子的回答发表意见,也不要明确指示孩子要做什么

,尽量多询问,引导孩子将事情都列下来,培养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孩子不会写字,由家长代写。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2)分类和排序


  • 将事情分成“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

让孩子将“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进行分类。比如,把“想做的事”标上小圆圈,把“该做的事”标上三角形等。

等孩子做完标记的时候,或许你会发现孩子只列了想做的事情,而“该做的事情”列少了甚至没有列,而把一些不必急着做的事情都标记成“该做的事”。

高取志津香在《忍住!​别插手!1》中提到,家长不要急着发表意见,把列清单这件事情当做是理解孩子孩子的一个契机,看看孩子比较关心什么事。不要对孩子全盘否定,无论孩子写了什么,都要表示出“原来是这样啊”先对孩子进行认可。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偶尔检查孩子的清单,看看孩子是否需要帮助。我让孩子自己先写下来,然后我再补充。比如,孩子写学习方面的清单,只写了“上课”和“做作业”,我帮她拆分得更细,如“做《阳光同学》”、“做英语活动手册”、“做数学《口算题卡》”、“消除生字6个”等等。

  • 按事件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给清单排序,从重要的事开始做

书中提到,按照事件的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引导孩子将事情分为A(必须今天做且重要)、B(重要但不必非得今天做)、C、(今天不做也行,不太重要)D(任何时候做都可以,不太重要)四类。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作为成人,我们会优先完成A类事情,以便把主要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但是,孩子也许会把C类事情排在前面。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询问孩子“到底先做那个会更好些?”以此来引导孩子思考。

也可以倾听孩子的想法,明白孩子如此排序的原因,孩子也可以进行反思。如果家长不注意语调和语气对孩子说:“快考试了,你就知道玩!”“这样排序不行!必须先做完作业再看电视!”不仅无法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很有可能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我的做法:

  • 将孩子列的清单写在条状便签纸上,一张写一条。“想做的事”用粉色便签纸写,“该做的事”用黄色(或其他颜色)便签纸写。
  • 将便签纸编号,如1、2、3……。
  • 将便签条按事情性质分类贴在笔记本封面内第一页(我将事情分为学习、运动和娱乐、生活和杂事三类)。封面透明的最好,这样可以隔着封面就能看到便签纸,减少触摸,保护便签条。
  • 孩子早晨做一天的计划时,只需打开笔记本,挑选要做的事情相应的便签条。
  • 把挑选出来的便签条贴在冰箱门或者房间门外显眼的地方。必须要贴纸显眼处,方便孩子执行和检查、调整。
  • 将完成事项相关的便签条收回笔记本中。随着便签条的减少,孩子的成就感逐渐增加。
  • 第二天做计划的时候,依然从笔记本上挑选相应便签条贴在显眼位置,完成一件收回一张,以此循环。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用便签条的好处是:

(1)可以随机增加要做的事件

(2)可以减少书写的麻烦

(3)可以方便孩子挑选、排序

(4)另外,便签条损坏易于更换新的标签条。


3)合理分配时间

  • 先做重要的事情

高取志津香在《忍住!别插手!1》里提到,孩子对想要做的事情进行排序后,家长要适当提醒孩子,必须先保证完成作业,并且要预留足够的时间做作业。

当事情排序好之后,这些罗列事情的便签纸最好贴在显眼的位置

,如冰箱上、房间门外等。贴在这些位置,孩子更容易看到,也更容易按清单去做事情。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 学会取舍

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明白,重要的事情优先完成,以此培养孩子的判断力。

将“该做的事”、“必须做的事”和“想做的事”所需时间进行估算,在保证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对无法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的事进行取舍。但是这里的这并非不做,而是攒起来,放到周末一次性痛快地做。

比如,书里提到的看漫画和玩游戏,如果做完作业后无法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可以将它们攒到周末,让孩子玩个痛快。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 允许孩子发呆、浪费时间

有时候孩子会在一些无意义的小事情上浪费时间,甚至有时候会发呆和走神。

书中明确指出,家长不应该对孩子浪费时间进行指责,可以问孩子“要不要过来喝点东西,和妈妈一起休息一会?”之类的话,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在用一种温暖和和蔼的态度关心他的成长。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书中指出,孩子发呆,什么也不做,也不想想,这其实是孩子宝贵的内省时间。在家长看来,发呆和疯玩是在浪费时间,其实并非如此,这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

  • “该做的事”与“想做的事”间隔排序,张弛有度

孩子的年龄越小,专注力持续的时间越短。这就是为什么低年级的孩子一节网课的时间只有20分钟的原因。如果低年级孩子上课时长与高年级相同,孩子不但无法专注,还会让孩子感到厌烦。

因此,家长在指导孩子对“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排序的时候,适当让这两类事件间隔排序,以便让孩子就能够集中注意力做“该做的事”,又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提高做事效率。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02 每个孩子都能够做到专注,帮助孩子培养专注力是父母的责任

专注力是一个人专心于某件事或者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孩子是否足够专注,直接影响他们完成一件事情的效率。

作者高取志津香在《忍住!别插手!1》一书里提到,影响孩子专注力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环境太嘈杂、睡眠不足、运动不够、饮食不够健康和合理、孩子不喜欢做“该做的事”等。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适合学习的环境(比如关掉电视、收音机等)、督促孩子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8-9个小时)、陪孩子做足量的运动、合理搭配饮食、间隔学习等。

在我看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除了改变外在的环境、使孩子拥有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和搭配合理的饮食外,最关键的是帮助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事情,并利用间隔学习法和延迟满足来培养专注力。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1)帮助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事情,并协助孩子制订长期目标与计划,利用间隔学习法提升专注力

“发现孩子关注的事,并延伸孩子的兴趣”是父母的责任。帮助自己的孩子找到人生方向,会让家长感到无比幸福。——《忍住!别插手!1:合理安排时间》


我女儿喜欢看动漫、绘本和做手工,她做这些事情可以专注地做1-2个小时。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喜欢看书,当他们沉浸于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就会非常专注。

因此,我们可以从孩子“想做的事”和“喜欢做的事”里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这个兴趣里隐藏着他们的人生方向和目标,这个目标也许还没有那么清晰,不过没关系,因为你也不知道孩子将来能够真正从事那个方面的工作。

我们可以将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列到清单里,并与学习和“该做的事情”间隔排序。当孩子学习出现分心的时候,提醒他“还有10分钟你就可以玩彩泥了”,“再坚持5分钟,你就可以看你最喜欢的绘本了”,以此来鼓励孩子坚持做完“该做的事”。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对于那些有着明确的长期目标的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制定长期计划,分解目标到每日事情清单中。比如,我女儿说今年要看100本书。我就告诉她平均3天就要看一本书,也就是一个星期看两本书。

分解了目标之后,我们就可以把看书这件事列为她“想做的事”,并穿插在日常的学习任务之中,形成间隔排序。

此外,如果孩子看的书比较厚,可以再做分解,比如一次看5页或者10页,列成具体清单就是“看《xxx》5页”。

如果孩子喜欢画画,家长可以协助孩子制定长期计划,并做刻意练习。比如今年让他画狗,明年让他画猫,后年让他画植物(我的设想并不一定合理哈)。先完成第一年的计划,即每天画一只狗,要求每天画不一样的狗,定时10-20分钟。这样一年下来,孩子就画了365只不同的狗,且第365只一定比第1只画得更熟练。

家长引导孩子把这种刻意练习与学习等“该做的事”间隔排列,让孩子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为自己的梦想做刻意练习,以便更接近梦想。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3)延迟满足

1972年,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所幼儿园里做了一个“斯坦福棉花糖实验”。研究者将一些4岁的孩子单独待在一个房间里,每个孩子面前都摆放了一颗他们那个年代极具诱惑的棉花糖,谁想吃就摇一下桌子上的铃铛。如果他们能够坚持15分钟不吃,就会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

研究者们发现,有些孩子坚持不到3分钟就放弃,甚至有些孩子没有摇铃铛就吃掉了棉花糖。而有些则坚持到最后,获得了另外一颗棉花糖。

实际上,我喜欢把延迟满足叫做“积分兑换”。这跟电信积分是一样的道理——积累到一定积分,可以兑换话费或者实物礼品。以此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比如,我对女儿说,如果她能够在上完网课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和我布置的作业,完成一科我就奖励她1朵小红花贴纸;如果超过当天下午六点没有完成作业,就要扣掉1朵;如果她攒够了10朵小红花,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布丁雪糕。于是,执行的第一天,她就获得了4朵小红花。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03 家长少指责、少插手,多认可、多询问、多鼓励

《忍住!别插手!1》中,关于家长的错误做法和正确做法提示是贯穿整本书的,我总结了一下,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正确的做法是尽量做到少指责、少插手,多认可、多询问、多鼓励。

关于育儿,有一句话叫做“蹲下来看世界”。这是要求家长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孩子的想法。

比如,许多家长发现,带年幼的孩子去逛超市或者商场,孩子总是容易哭闹,甚至要抱着。如果家长没有询问孩子哭闹的理由,或者用生气的语气对孩子说“再哭,下次不带你来了!”非但不能让孩子安静下来,还有可能会让孩子闹得更凶。如果家长觉得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让自己特没面子,很有可能会对孩子呵斥甚至打骂。这样做不仅适得其反,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正确的做法是询问孩子“你怎么了?”如果孩子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那最好。但是年幼的孩子通常无法清晰地表达,我建议你蹲下来,把视线调整到与孩子的视线同样的高度,再看看四周。你会发现,在孩子的视线水平上,只能看到大人的屁股和腿,根本不是大人眼中什么热闹好玩的情景,孩子能不哭闹吗?

我想,这就是要求家长“蹲下来看世界”的原因。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同样的,当孩子在对事件进行分类、排序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让我们成年人认为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应该用询问代替否定,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语气温和地询问,会引发孩子思考,帮助孩子培养判断力。

比如,多用开放性的问题询问孩子“你想做什么?”“你喜欢做什么?“”怎么做比较好呢?”“要保证准时到达,我们应该提前几分钟出门呢?”“我想你现在还不能很快做完肯定是有理由的,能和妈妈说说吗?”等等。

在我看来,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不仅孩子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家长的思考能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因为,当我们想要对孩子进行指责的时候,我们需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并思考应该如何问孩子,才能够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让孩子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具有自理能力的人。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让孩子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


《忍住!别插手!1》里明确指出,在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时候,家长的模范表率作用同样也很重要。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想要孩子变成一个自律、独立自主的人,家长首先就要成为这样的人,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

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因为我认为你和我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能够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的人。

就如本书的制作人之一大和都在书里说的那样: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父母要让孩子了解到,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就能过上满足而丰富的人生。同时,遵守时间也是尊重对方的表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