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子欲养,亲还待的时光

珍惜子欲养,亲还待的时光

本文四千二百字,阅读需要十分钟

前几天,朋友圈里都晒春暖花开。清明节到了,朋友圈里大多都是祭文。纪念逝去的亲人,回忆和他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是给他们上坟的日子。

我也整理了两篇祭文:一篇是纪念爷爷奶奶的《寄往天堂的汇款》,这篇在壹点号成为“豹纹”,现在是170万的阅读,估计今天后很快突破200万的阅读量。其实,我更满意的是另一篇写姥姥的《天堂里也有车来车往》。四千字就一件事是重点,是我读高中和开始参加工作都是在伦镇的中学,姥姥家是我来回的必经之路,每到周末,都是姥姥坐在门口的碌碡上等我,给我做好吃的。

也许在爷爷奶奶身边习惯了,对他们的疼爱熟视无睹,也就没有写出感人的故事来。相反,写姥姥的那篇文章,虽然阅读量不高,但确实我是用心所写,以至于在写文修改文的时候,每一遍都会落泪。文章发出以后也感染了一部分人,都说读着读着落泪了。


愿逝者安息,生者安康|珍惜子欲养,亲还待的时光


今天午后,我驱车回家,也是给爷爷奶奶上坟。进得村庄,发现大街小巷里停放着许多车辆,甚至比过年还多。显然,那都是回家“过节”的。为啥本是个悲痛的日子我却说是过节呢?因为是父母已经去世,回家上坟是必然的,而有许多人父母本来健在,他们也回家,一方面给爷爷奶奶上坟,另一方面也是给回家看望父母多了一个理由。中午陪着父母家人吃顿饭,聊聊天,何尝不是过节?

我家也许就没这样的传统习惯。清明节,只有我和父亲在家,太太去娘家给她父亲上坟去了,我的孩子可能压根儿就没想这事。我不怪他们,他们工作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因为我父亲也不要求我在家一直待到天黑上完坟再走。今年过年也这样,那么隆重的“请家堂”仪式,父亲就放手没管。

下午5:30,天上的太阳还有一竹竿多高,父亲就撵我回城,他见我把火纸、金元宝都请回来了,水果蛋糕等供品也都买回来了,等天黑了路上肯定堵车。我说这就去添坟,我自己就扛起铁锹就奔爷爷奶奶的坟墓去了,在旁边挖土,把爷爷奶奶的“房子”泥了一遍,让他们安息,不能让房子透风漏雨。回到家,父亲又赶我走,知道城里楼上的床上还有我妈躺着,说不定那个时辰需要帮助,我就赶紧驱车回城了。

我给爷爷奶奶坟上添完土,本来六点钟不到,我却发现田地里许多坟前都在冒烟火,说明有好多人都跟我一样,想早点回城,早早给逝者把“钱”送下走人。

我认为这样很不好,太阳这么高就烧纸上坟,给逝者的“钱”不会全收到,当然仙人们也不高兴,会怪罪后人,严重了会出现XX(我想积点口德,别说那么难听,其实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俩字是什么,你不知道而又想知道可以私聊我)。我父亲之所以撵我走,一是牵挂我妈,二是他要等在太阳落山以后才去烧纸的,那时的天色真黑下来了。


人死如灯灭。棺材里就一把骨灰,你说逝者头枕哪方向?烧纸上供在脚上还是在头顶位置,这不全是想怎样就怎样吧!

有许多大户家庭对这些事情办得很隆重,重大的祭祀活动,必须是全家一个也不能少。就像过年的时候请“家堂”,供桌两边的椅子是空着的,你就是吃饭没凳子在旁边蹲着,也不能坐那,因为“仙人”在此。把他们请家来上桌后香火不能断,茶水要隔上十分钟就要换热的,第一杯茶水要先敬家堂。吃饭的时候要给仙人斟酒、热菜。虔诚磕头,有请有送,纸香引路。为啥有的家庭人丁兴旺,没病无灾?多亏仙人护佑,人丁兴旺才会薪火相传。

但我的观点有些不同,我曾经有次吃饭时对家人说,等我妈走的时候我就不哭了。我太太说:“那你就笑,看人家邻居怎么笑话你!”

我的意思是,父母活着要好好尽孝,不要等死了使个劲地傻狼嚎。这会儿才引起今天文章的主题:

珍惜子欲养,亲还待的时光

自古以来,人生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不要光等着每年的清明节、(农历)十月一还有那祭日,把这天的日子记得那么清楚,在这天到来之前,准备下充足的纸钱、供果。这些东西,他们真得吃下享用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那都是活着的人一种纪念方式而已,说明我们没忘本,没忘了父母仙人,没忘了他们的大恩大德,这完全是一种心情而已。

孝敬要趁早,别说自己忙找理由,别说自己没钱没时间去孝敬老人。等你有钱有闲了,老人还在吗?就是还在的话,也已老态龙钟,步履蹒跚,行动迟缓。你有钱了,给他们买大鱼大肉高蛋白,他们还能吃几口?更别等到亲不待了才想起奉养他们。可是,我们这些亲还待的做儿女的,干嘛不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老人呢?

清明节,许多微友甚至比我年龄小的都在晒祭文,悼念父母,读来感动得我热泪盈眶,也曾赚取我大把的眼泪。相比之下,我很幸福,就是老妈倒在床上很艰难动弹,起码我下班以后也跟我十来岁背着书包放学回家时,喊声“妈”,她还在。尽管没有往日说话的底气和声音,终究妈还在,天底下还有比妈在更幸福的事吗?


去年母亲节前夕,圈里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微友,好几天圈里没有动静。我留言未回,打电话问他,他哭着说:“老天爷太不公平了,我不敢看朋友圈,大家都在晒与父母在一起的幸福,可我的父母早已在天堂里了,我是多么想念他们啊!”他还说自己没办法不让别人晒幸福,但可以选择几天不看朋友圈。

我的爹和娘都是八旬老人了,他们不是离退休干部,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父亲喜欢“老有所为”,每月175块钱的村里环卫工,却喜欢这工作不得了。我想尽孝让他整天在楼上坐着玩,陪着我妈妈。他却喜欢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就喜欢自己那一天两顿饭的日子。我没办法,骗他也不是个长法,顺也是孝,孝加顺才是孝顺的全部内涵。等哪一天,他什么活也不想做了,就想跟在我身边,就想当年我年少之时粘着他一样的时候,我好好待您,寸步不离,我有这个孝心,也有这个能力。

我人活半百,做得最聪明的一件事就是在父母年迈之时,在县城买了房子。让老妈在冬天不受罪,住进暖房,享受人生余光生活。他们就生育我一个儿子,由于我长年工作在农村,也就没有离开过他们。他们看着我一天天长大,我陪伴他们一天天变老。看着爹娘脸庞从年轻变憔悴,头发从青丝变白发,动作从迅捷变缓慢,我真得好心疼!

爹娘这大半辈子不容易,我在没成年以前,没见过他们过一天好日子。我们家的饭桌上的主食总是种类繁多:菜团子,玉米饼子,红薯甚至有了黑斑,最好的要数全面馒头。

有一年我们家过年时曾经蒸过150%面的馒头。什么意思?现在的面粉有精粉面、70面和75面,我们家日子刚好转时有85面和90面,明白了吧?也就是100斤小麦取出85斤面粉,剩13斤麸皮,还有2斤风耗。150%面的馒头是什么?就是100斤全面粉加50斤白玉米面做成的馒头。好吃吗?当时也只能这样。那时半工半农或者村干部家庭可不是这样的。怎么这么说啊!当年我们那个小村庄,1960年出生后能活下来的就三个人,他们父亲一个是大队书记,一个是生产队长,另一个就是会计。六零年么情况?自己查问去吧!就是家里饿死人,往外抬的人都找不到,告庙的路上还会死人,这都是后来我听爷爷给我说的,那时还没有我。

听爹说他曾经跟爷爷去东北逃过荒、要过饭;四十年前,娘由于生我的一个小弟弟难产后大出血,如果迟到医院半个小时,如果我爹的血型不正好相配,妈那时就走了,没有可能,是一定!这是医生说的,我爹我爷我舅舅都在场,我是后来听他们告诉我的。

妈大难逃脱,从死亡的边缘回来,后来小弟弟夭折而娘的身体却一直未曾好过,但他们为了我们兄妹,操劳了大半辈子。我的印象是我们家从来就没有富裕过,就算我结婚前好多女孩不愿意跟我就是因为我家穷。但是父母总是将最好、最宝贵的东西留给我们。

母亲从死亡线上回来以后,体质特别差,但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她早出晚归,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有时会晕倒在地里,从那时我就知道妈妈的不容易。

可是,我听说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的。有个故事也是别人告诉我的,因为那时可能还没有我或者是我很小的时候。

母亲在生产队里几乎是最有名的“铁姑娘”,还有文化,一方面带头干活,还给队里记“工分儿”,这在当时非常了不起,现在说来我多么自豪!每次用镰刀割麦,我妈总是拉头一链的,几百米的地头子弓下腰一口气到那头。你猜割到几乎最后的是谁?是我爹。

有一次,我爹割一会儿就站起来抬头看我妈一下,他指望我妈割到头会返回头接他一段,可是我妈没有。你猜为啥?是那年代我妈抹不开面子,可能结婚时间不长,如果她那样做,别人会起哄的。本来我爹割麦慢,妈脸上就无光,所以她尽力管住自己,不去帮我爹,还会时不时地装作无意中往我爹割麦的地方瞟一眼,心虚在地头河涯坝上的树荫下和姐妹妯娌们有说有笑地玩。你猜他们收工以后到家会是怎样的结果?吵架,很凶!

就说十年前吧,父亲在外打了几年工,那两年他很少回家,也许他一个人在外惯了。我随着年龄的增大,特别是当我也做了父亲时,就特别牵挂打工在外的父亲。我让他回来,他还是要走,说那里离不开他,我曾开玩笑说他,地球离了谁不照样转?当年毛主席刚逝世时,全国人民都认为天会塌下来。

我留不下他就只好对他说,隔几天你要给我打手机,我一看济南号码就给回过去。天冷了,我给他送去棉衣,可带回家来的是一沓包了好几层的钞票。

那年我陪父亲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说他有时心律不齐,这让我尤为担心,我听说心脏病很危险的。我决定不让他再出远门,到了需要我照顾他们的时候了,因为我是独生子,照顾好父母,我责无旁贷。

这么多年了,我算看明白了,爹娘对子女要的真的不多,只是一句平常的问候,或者出门回来给他们顺便买几个包子。天冷了给他们生着炉子,烧少好火炕,或者晒晒被子洗洗衣服,给父母端一盆洗脚水,就会让他们高兴好几天。

每逢这个时候,我就想,不指望我的儿女将来待我怎么样。我现在整天与父母在一起生活,从小到现在,几十年了,基本上没有离开过他们,我依然是下了班先找妈。有一次进大门看到爹:“爹,我妈呢?”这算是第一句话先跟爹说了。可我的孩子将来就根本不能天天与我在一起,我希望他们有出息,巴不得他们出国留洋呢!天高任鸟飞,真希望他们本事越大越好,飞越远越好。

人啊,一代一代往下传。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也就是说你如何对待你的爹娘,以后,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知道,人世间最难报答的就是爹娘的恩情,最欠的人唯有父母。愿我们都能以感恩之心孝顺爹娘!生命不要求我们成为最好的,只要求我们尽最大的努力!

现在,我很幸福,因为我的爹娘还在,当他们步履迟缓,手发抖时,我又该怎样做?在爹娘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时,我应紧紧地握着爹娘的手,陪着他们,就像当年他们扶着我学走路一样。妈妈是医院的常客,每次住院做检查,那都是我抱着她上上下下,前边都会为我闪开一条“路”,还会有人为我开门,那些陌生人而让我感动不已。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趁他们还在,好好孝顺他们,因为她需要我陪伴的时间确实不是很多了,我想把亏欠他们的尽量还一点,尽管永远还不完,尽自己所能,让他们颐养天年。

清明节,愿逝者安息,生者安康。逝去的人不能复活,这条路上没有老少,哭是没有用的,最多也是寄托哀思;但活着的人总得要生活,并且要活出质量。

从今以后,好好爱自己,爱身边的亲友,更要善待自己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