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推介農業產業扶貧十大典型模式

河南省推介農業產業扶貧十大典型模式

河南省推介農業產業扶貧十大典型模式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河南省積極探索、創造性開展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湧現出了一批先進典型模式。日前,河南省農業農村廳下發通知,向全省推介農業產業扶貧十大典型模式,各地可根據產業發展實踐情況,因地制宜吸收借鑑典型經驗,積極探索農業產業扶貧的路徑方法,不斷提升農業產業扶貧質量,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據統計,截至去年年底,河南省貧困地區發展農業特色產業71個,建設優勢特色基地2721個,培育省級農業品牌164個。貧困地區培育農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300家,農業產業化集群93個,帶貧農民合作社1.02萬家,組建2.8萬人產業發展指導員隊伍,4萬家益農信息社線上線下銷售農產品30.3億元,優勢特色農業帶動貧困人口193萬人。 

1、洛寧縣農業品牌扶貧模式

以“打造全省重要的高效特色農業示範區”為目標,洛寧縣堅持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戰略,帶動全縣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群眾脫貧致富。

突出綠色興農塑品牌。圍繞“三品一標”品牌建設,在產業結構、產品品種、產地佈局上突出重點,促進“三品一標”產業發展佈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

注重宣傳推介強品牌。通過舉辦節會推介洛寧品牌;組織企業參加展會,不斷擴大農產品品牌知名度;通過電商和品牌直銷店,線上線下同步經營,不斷拓展名優農產品品牌影響力

  健全質量體系促效益。健全覆蓋全縣城鄉農產品質量追溯管控、質量安全標準化、投入品控制等七大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發揮品牌更大效益。

  突出品牌扶貧強帶動。以“一村一特一品一主體”為抓手,以“政府+農產品地理標誌+貧困戶”“企業+三品+貧困戶”等帶貧模式為紐帶,構建貧困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全縣84家企業獲得農產品質量品牌認證、2個農產品獲得農業部地理標誌登記,建成63個品牌專業村,21個貧困村、1.36萬名貧困群眾通過品牌帶動走上脫貧致富路。

2、葉縣集體經濟聯村共建扶貧模式

按照“黨建引領、聯村共建、財政傾斜、金融服務、保險託底、廉情監督”的方針,葉縣不斷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帶動貧困群眾走上小康路。

近年來,葉縣堅持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放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首位,實施鄉村幹部素質提升工程,培養一批對黨忠誠、乾淨正派、務實重乾的村黨組織帶頭人,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人才支撐和組織保障。

篩選戰鬥力強、綜合實力強、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村黨組織,與貧困村、薄弱村黨組織結成對子抱團發展。

通過“陽光增收、集體經濟標準化廠房、互助資金管理、循環農業、股份合作、企地聯營、抱團發展、能人帶動、金融扶貧”九種措施夯實產業根基,村級集體扶貧帶貧能力持續提升。

健全財政及金融管理機制,科學佈局集中力量發展主導產業;推行“三資”委託代理服務,加強對村(股份)經濟的財務審計監管、實行財務公開;建立廉情監督網,將村集體資產收支“曬”在陽光下,有效預防村級腐敗發生。

目前全縣554個行政村(含123個貧困村)村村都有集體經濟收入,120個村級光伏電站、148個村級標準化廠房、170個村級互助社和村集體自主經營項目有序運轉。

3、內黃縣四個平臺促產業提升扶貧模式

內黃縣設施蔬菜種植規模居全省前列。近年來,當地通過加強平臺建設規範農產品原產地管理、銷售,助力蔬菜產業做大做強優勢,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瞄準短板建設四個平臺。先後投資20億元打造果蔬交易平臺、投資5億元建設技術推廣平臺、投資2000萬元建設農產品質量檢測追溯平臺、投資6000萬元建成電商銷售平臺,內黃縣蔬菜原產地質量管理水平及交易能力大大增強。

該縣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引導涉農龍頭企業、合作社等主動參與扶貧產業發展,通過帶貧服務模式、資金入股模式、土地入股模式、就業帶動模式幫扶貧困群眾發展,通過政策獎補措施鞏固強化帶貧主體與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

  該縣蔬菜總面積達到63.8萬畝,總產量269萬噸,總產值40億元。

其中溫棚設施總面積達到20.7萬畝,總產量193萬噸,總產值34.7億元。通過帶貧服務、資金入股、土地入股模式,蔬菜產業累計帶動貧困戶4398戶增收,直接吸納貧困群眾689人就業,幫助當地農民人均增收達6000元以上。

4、清豐縣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扶貧模式

近年來,清豐縣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組織動員全縣力量發展食用菌生產加工,先後建成食用菌示範基地70個,標準大棚1.2萬座,種植面積達1500萬平方米,年出菇量20萬噸,輻射帶動1.5萬貧困人口穩定增收

實施“3333”工程,構建3大鏈條(產業鏈、循環鏈、價值鏈)、培育3大集群(食用菌規模種植基地群、工廠化生產集群、食用菌加工集群)、建設3大中心(技術創新中心、交易物流中心、會展交流中心)、搭建3大平臺(食用菌產業管理物聯網雲平臺、產品質量控制平臺及農業農村電商平臺)。

建立“三級書記”微信群推動工作開展,縣長當“園長”,鄉長包基地,支書包大棚,黨員做示範,實行一線工作法推動政策措施落實。

創新菇農利益鏈接模式與園區內的貧困戶有效銜接,1200戶貧困戶“包棚創業”,1050戶貧困戶“勞務承包”,3700戶貧困戶“菌棒託管”,5000戶貧困戶“基地務工”。

設立“食用菌產業發展風險基金”,幫助企業和種植戶抗禦因自然災害、市場波動等原因造成的產業發展風險,讓貧困戶吃上產業發展的“定心丸”。

5、南召縣示範基地輻射扶貧模式

近年來,南召縣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培育龍頭企業,壯大產業基地,做大做強中藥材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效。

該縣制定下發《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的意見》《中藥材“三個十”扶貧行動計劃》《中藥材產業扶貧實施方案》等文件,制訂了《南召縣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對中藥材發展方向、發展方式、扶貧途徑等作出了詳細的要求。

以創建“南召十大中藥材基地”為抓手,採取“公司+基地+技術+農戶”的經營模式,輻射帶動周邊,實施規模化種植、區域抱團發展。

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以每年2萬畝的速度增長,總面積達52萬畝,年產值達3億多元。

龍頭帶動提升產業扶貧效益。一方面通過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進,提升龍頭企業自身發展能力;另一方面不斷創新帶貧模式,採取流轉管護、基地務工、創新入股分紅、壯大村集體經濟等形式,帶動貧困戶發展。全縣中藥材加工企業9家、中藥材專業合作社110家、從事中藥材種植加工的新型經營主體215個,組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2600戶貧困戶嵌在產業鏈上發展,年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6、內鄉縣牧原集團5+扶貧模式

牧原集團攜手內鄉縣委縣政府、國開行河南省分行,探索實施了“縣委政府+金融機構+龍頭企業+貧困戶+合作社”的“5+”資產收益扶貧模式。該模式率先在內鄉落地後,快速複製到全國12省39縣,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12萬戶32萬人,累計為貧困戶分配收益3.15億元。

“5+”扶貧模式由縣委縣政府主導,組織貧困戶成立聚愛合作社,由國開行、農商行等金融機構根據國家政策向合作社發放扶貧貸款,合作社根據牧原設計要求建設現代化豬舍,再租賃給牧原,確保每戶每年獲得穩定收益。“5+”扶貧模式以牧原集團為依託,可以保證這種幫扶模式長期持續,貧困群眾擁有穩定收益;該模式在當地培育一個優質企業,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實現了多方共贏。

多途徑優先吸納、培訓建檔立卡貧困戶,幫助他們在養豬產業鏈上就業增收。在牧原集團內部,對有正常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直接培訓安排就業,對勞動能力弱的貧困戶,優先安排在企業公益性崗位就業。目前,已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1271人。20個扶貧車間吸納包括貧困戶在內的522人就業。

7、睢縣田間學校科技興農扶貧模式

近年來,睢縣以農民教育培訓為抓手,充分利用農民田間學校“貼近農村、貼近農民、貼近產業”的優勢,積極探索農民田間學校助力產業脫貧模式,幫扶全縣118個貧困村、28412戶、88953名貧困人口脫貧。

該縣圍繞東南西北4條精品產業帶,建設農民田間學校40所。遴選20多名專兼職教師成立脫貧攻堅特色產業專家服務團。

以蘆筍、草莓、食用菌等產業鏈上的農民田間學校為基礎,成立縣農民田間學校聯盟,聚合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層農廣校、農業技術推廣專家團隊等多方面力量開展產業鏈上的技術幫扶,技術推廣與產業發展緊密銜接,貧困戶學習積極性高,融入產業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推進政策扶持與教育培訓相銜接、技術指導與產業落地相結合,圍繞扶貧產業開展培訓,在生產實踐中對受訓學員考察考核,對生產技術、經營能力達到要求的貧困戶,落實相應政策扶持措施支持其發展產業。貧困戶學員通過在農民田間學校的學習,與幫扶對象結成了緊密的產業發展對子,學到了一技之長,看到了脫貧的希望,自覺堅定了走產業致富道路的信心。

8、潢川縣稻漁共作扶貧模式

2016年以來,潢川縣以脫貧攻堅為統攬,充分利用水產資源優勢,大力推行以“稻蝦共作”為主要模式的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全縣貧困戶9300餘戶,養殖小龍蝦8.9萬餘畝,跟隨產業發展一起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該縣成立了小龍蝦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在全縣大張旗鼓發展小龍蝦產業。出臺政策對“稻蝦共作”連片養殖戶給予獎勵,對貧困戶養殖每畝給予60元補助;為小龍蝦綜合種養的企業、合作社、加工廠、交易市場提供貸款擔保。確保貧困戶稻蝦種養每畝純收入達1000元以上,縣財政分別給予企業(合作社)和貧困戶每畝各100元的一次性補助。政策引導不但促進了產業發展,也動員更多的合作社、龍頭企業與貧困戶一起結對發展,將貧困戶有效地吸引、綁定到產業鏈中。

多措並舉、扶持大戶做強、引導散戶做大、帶動新戶(貧困戶)做好,擴大產業發展規模;以“稻蝦共作”推進現代農業、以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以完善體系促進產業發展,深化一二三產業融合,提升產業規範化發展水平。

9、泌陽縣草畜融合發展扶貧模式

泌陽縣抓住“夏南牛”特色品牌優勢和當地豐富的農作物秸稈資源,念“牛”字經,做“牛”文章,帶動、幫扶全縣31個貧困村、1.474萬名群眾挖“窮根兒”,有力推動當地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以創建泌陽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充分利用秸稈資源優勢,推動夏南牛產業扶貧工作向縱深開展。全縣建成232個夏南牛養殖基地,出欄100頭以上的肉牛規模養殖場達到183個,國家級標準化示範場5個,省規示範場3個。與16494戶、34550名貧困群眾建立了幫扶關係,實現了產業扶貧全覆蓋。

落實特色產業扶持政策保障脫貧攻堅持續推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打通精準扶貧“最後一公里”。吸引帶動60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產業直補模式發展“夏南牛”養殖項目。

採取代種代養、入股分紅、吸納就業等方式,引導貧困戶與企業(合作社)組成利益共同體。深入開展百企幫百村行動,33家肉牛養殖企業為貧困戶提供產業發展資金近5000萬元。

組織專家講師團,圍繞夏南牛養殖業深入鄉鎮巡迴開展面向貧困戶的養殖技術培訓。保證貧困戶每個家庭至少有一人熟練掌握養殖技術,真正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10、正陽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帶貧模式

近年來,正陽縣以花生產業為主導,不斷壯大規模叫響品牌,通過延伸產業鏈條,使花生成為脫貧的一大支柱,全縣花生種植面積發展到172萬畝,種植花生的農民達58萬人。產業鏈年吸納貧困人口1萬多名,佔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的85%以上。

該縣堅持規模種植上著力,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種植花生17萬畝,採取“六統一”模式,輻射帶動全縣85%的農村人口從事花生產業,面積達到170多萬畝,實現農民人均種植花生收入3550元;依託農業現代產業園三產融合、龍頭帶動發展花生食用油、花生乳制飲品、花生食品加工產業,實現花生就地加工轉化、提質增效。

發揮園區的轉移就業承接功能,給予資金、政策和技術支持。對園區內的農業企業、經營主體給予金融帶貧扶持;完善產業園基礎設施,在園區內統籌佈局種植、加工、研發、檢測、物流、綜合服務六大功能板塊,設立專家委員會、花生協會和花生產業聯盟,為園內企業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務,孵化各項相關產業。

該縣憑藉國家級農業現代產業園“金字招牌”引進了維維糧油、魯花集團、等8家規模知名企業落戶;依託扶貧協會帶動,聚集全縣400餘家規模家庭農場、合作社,成立正陽縣花生產業助推精準扶貧協會,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