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的小说比鬼吹灯有名,但为啥翻拍影视却远远赶不上鬼吹灯

《鬼吹灯之龙岭迷窟》已经开播了,6集,评分在8.4。作为一部开播即上热搜1位,在热搜上挂满12小时的电视剧,《龙岭迷窟》获得了极高的关注,收获了许多赞誉。


盗墓笔记的小说比鬼吹灯有名,但为啥翻拍影视却远远赶不上鬼吹灯

《鬼吹灯》《盗墓笔记》作为国内盗墓题材的两座大山,不管是原著还是改编后的电视剧都有大批拥趸。

既然同题材,自然说不了对比。从原著来讲,最初《盗墓笔记》的影响力要高于《鬼吹灯》;但时过境迁,时移世易,改编影视剧的《鬼吹灯》总是能拿出比《盗墓笔记》更好的成绩,而渐渐在非小说圈里站稳脚跟。

那为什么《鬼吹灯》影视改编就比《盗墓笔记》能打呢?


盗墓笔记的小说比鬼吹灯有名,但为啥翻拍影视却远远赶不上鬼吹灯


盗墓笔记的小说比鬼吹灯有名,但为啥翻拍影视却远远赶不上鬼吹灯

首先、抛开投资方,毕竟原著都卖的是七零八落,都有分数较高和分数较低的改编作品。

从原著小说来讲


《鬼吹灯》的核心是盗墓,连接整个故事的是盗墓体系、不同墓葬、超自然诅咒这三点,但这三点并不是完整的线,而是将八个故事靠在这三点上来一一体现。

于是读者在读的时候,更多的是跟随着三人组体会盗墓经历的凶险诡谲,环境的阴森恐怖,而最终的结果都是摸这群金校尉凭借累积的经验起死回生。

这样的铁定的规律,最适合单元剧。拆开来讲并不影响观众的思绪。

而《盗墓笔记》的核心是跨越千年的阴谋。二十年前的考古经历,长生不老之谜,吴邪诅咒,千年豪门大族等串联一处,多线并进的叙事方式让故事具有深挖的魅力,可以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但同时候放在影视剧中,则容易出现“前言不搭后语”。

故事不只是拍给读者看的,也是拍给广大观众的,怎么将故事能够在短暂的篇幅里厘清前因后续就成了拍摄的难题。


从人物形象来讲

《鬼吹灯》的角色都是平凡人,准确点,是平凡人相当厉害的那一拨。胡八一、鹧鸪哨等人,虽然各有所长,但绝不是开挂的异类。三十几多的大叔们,各有各的爱恨,但都为“盗墓”发电,人设干脆利落。而这样的人设,又恰好是演员的黄金年龄,因此演技上更加稳妥。也不太考虑人物形象,毕竟只要人物演技够,瘦子都能是个体重两百五的胖子。

《盗墓笔记》则不然,瓶邪CP是盗墓笔记的重要灵魂,但这个部分以影视来展现则变难,先是年轻有型的年轻人形象,千万人有千万人对瓶邪cp人物形象的考量,单拎一个人要出彩,两个人则需要般配。而如张起灵这种冰山“老祖宗”,对年轻演员在表演要求就更不是一星二星的了。


从宣传来讲:

《鬼吹灯》虽然借鬼之名,但大多数的东西都有可考证的余地:惊悚的人祭品,海底深处的诡异生物,夜晚青藏寺庙中从地狱缝隙探出头来的“地狱使者”,黄皮子坟里的黄大仙等,这些都有对应的生物,只不过夸大了身形,塑造了诡异气氛。某种程度,最终的解密就像破除封建迷信。

《盗墓笔记》中出现人尸鳖,粽子,人面鸟、口中猴,海猴子,九头蛇柏,都是存在于想象力之内、玄而又幻,虚无缥缈的事物。这些东西不仅难得拍,也难过线;更别说还有瓶邪这对常年排在cp榜的两位主角。

因此虽然《盗墓笔记》在书的影响力占据优势,但在影视传播上则稍逊一筹。


《鬼吹灯》与《盗墓笔记》的影视作品,是前者看得比较多,还是后者看得比较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