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母親》丨走過“母性”的痛,擁抱“母親”的愛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當了母親後,曾被這句話悄然打動,覺得它道出了女性所有剛強的來處,彷彿自己所有的逞強都得到了理解。細究其出處,發現是雨果最後一篇長篇小說《九三年》中曾寫到的:“婦人弱也,而為母則強。”

梁啟超在《新民說》也曾引用雨果的這句話並加以生動的闡述:

“西儒姚哥氏有言:‘婦人弱也,而為母則強。’夫弱婦何以能為強母?唯其愛兒至誠之一念,則雖平生嬌不勝衣,情如小鳥,而以其兒之故,可以獨往獨來於千山萬壑中,虎狼吼咻,魍魎出沒,而無所於恐,無所於避。大矣哉!熱誠之愛之能易人度也。”


《成為母親》丨走過“母性”的痛,擁抱“母親”的愛


古今中外的文人都有感於此,可見女子成為母親後由柔弱到剛強的轉變是很為人認可的。可這兩位文豪都是男性,他們不知道母親的剛強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初為人母時,甚至在孩子成長中一個個新問題不斷出現時,母親們是多麼地惶恐、多麼地無助。

英國小說家蕾切爾·卡斯克在作品《成為母親——一名知識女性的自白》中就講述了自己成為母親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了焦慮與煎熬,在作者看似冷酷的講述下我們見證了她從此岸到彼岸的心路歷程。

《成為母親》丨走過“母性”的痛,擁抱“母親”的愛

(英)蕾切爾·卡斯克《成為母親:一名知識女性的自白》


書中講述了成為母親的苦與痛,但這絕不是一本單純發牢騷的書,蕾切爾·卡斯克還在思考女性的社會地位、性別平等、育兒與政治、什麼是母性等等。當然,如果你是母親,在讀這本書時一定覺得親切,因為有人同你經受著一樣的苦痛。如果你不是母親,讀這本書時你會覺得震撼,自己的成長是一個女人如何用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換來的。

讓我們一起翻開書,看看“母親”這個身份給女人帶來怎樣的愛與痛吧。

1. 當你是母親時你幾乎就不能做自己了。


“於我而言,母性是一座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的圍城,我總在謀劃從裡面逃出來;……做母親時,女性放棄了自己的公眾價值,以換取一系列私人意義。”


剛翻開這本書的序章,就幾乎感動到要哭了。

《成為母親》丨走過“母性”的痛,擁抱“母親”的愛


每一個初為人母的人都曾經歷過這樣痛苦的矛盾,那就是:當你是母親時你幾乎就不能做自己了。你小心翼翼地平衡著自己的工作、友情與孩子,在這個隨時隨地需要你的奶娃娃面前,你不再是叱吒風雲的那個職場達人,也不可能是與朋友高談闊論的率性女子,你只能完全地臣服於他。

看起來是你在照顧這個軟弱無力的孩子,實際上這個孩子用一根無形的繩子拴住了你。一不小心,你就可能與這個世界脫節了,你不知道公司悄悄發生著什麼變化,你不知道現在流行什麼,你甚至不知道常去的商場……

這是現代女性的痛苦,是不能為丈夫和婆婆所理解的痛苦,只有同為母親的人才能明白。不要輕視初為人母帶來的挑戰,這種無法同時顧及兩端,總在負疚與遺憾間徘徊,幾乎想把自己分裂的感受,沒生過孩子帶過孩子的人恐怕不能理解。

這個社會應該給新手媽媽們更多的支持,充分理解便是邁出的第一步。

2. 餵奶靠毅力,斷奶靠決心。斷奶與餵奶,母親也在成長。


“我把手指放進她的嘴角,悄悄撬開了她的嘴,彷彿一個囚犯試圖越獄。”


《成為母親》丨走過“母性”的痛,擁抱“母親”的愛


我開始警惕,讀這本書會不停地翻閱自己的育兒史。

書中的描繪的這個舉動太熟悉了,熟悉到令我啞然失笑。媽媽們的行為與感受都如此相似。

我一直支持母乳餵養,餵奶時,看著寶寶安靜祥和的臉,感受到她極大的滿足是做母親時獨有的成就感。從母體出來後,只有餵奶這個舉動可以讓媽媽與寶寶緊密地融合。只要我有需求,媽媽必有回應,這時候寶寶可以感覺到自己和媽媽還是一體的。

儘管如此,無止境的餵奶仍是痛苦的,我的兩個女兒都有奶睡的習慣,無論白天或黑夜,睡前喝著喝著就睡著了,睡著後小嘴仍吧嗒吧嗒地吮吸著。這可怎麼好?

新手媽媽習慣查資料,那時候我逛遍了母嬰論壇,對比了各種知識,也算摸索出一些正確的育兒方法。對於奶睡後不放嘴的情況,可以用小拇指撬開小嘴,更好的則是按寶寶的下巴讓她自動放開。我每次都用不會第二種,而是伸出小拇指,輕輕地撬開小嘴。

《成為母親》丨走過“母性”的痛,擁抱“母親”的愛

太多次了,我的小女兒餵了22個月奶,這傢伙夜醒次數多,每天平均喂6次奶,共餵過3960次奶,這是個驚人的數字。三四千次裡面我伸手指也有一兩千次了。難道讀到這句話時,我在書前會啞然失笑。

沒錯,每次都得小心翼翼方可脫身,比之為“越獄”實在不誇張。

餵奶途中已經充滿了艱難與險惡,斷奶則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戰。蕾切爾·卡斯克是小說家,她的語言充滿了想象力,而這恰恰是這本書的韻味和迷人之處。我們來看看她是如何描繪給孩子斷奶的那個夜晚的。

《成為母親》丨走過“母性”的痛,擁抱“母親”的愛


“夜晚到來時,我準備好了奶瓶。孩子她爸會把奶瓶給她,因為有人告訴我們,這一‘背叛行為’不應該由背叛者自己完成,而應該由一名僱傭的刺客完成。……我匆匆跑上了樓,彷彿我剛才目睹了一出不忠行為。”


斷奶絕對是育兒路上一個險關,甚至可以說是你遇到的第一個或第N個大Boss。

有意思的是,這個過程在小說家筆下描繪得十分幽默詼諧,可這詼諧背後是什麼呢?

蕾切爾將自己稱為背叛者,將孩子爸稱為刺客,將斷奶比作“背叛行為”,這樣的說法絲毫不誇張。斷奶時媽媽對寶寶是充滿愧疚的,寶貝哭得聲嘶力竭想要的東西自己明明有卻偏偏不給。你只能像個罪人一般在旁邊偷偷抹眼淚。

《成為母親》丨走過“母性”的痛,擁抱“母親”的愛


國際母乳協會建議自然離乳,這樣對寶寶的心理成長是最好的,但對於職場媽媽來說,這有時候有點難。選擇媽媽和寶寶都能接受的時候才是最佳時機。雖然接受的過程必然帶著些疼痛。只要充分做好陪伴,斷奶本身對媽媽和寶寶來說都是一次成長。

放下罪惡感,你會發現,斷奶不是你與魔鬼籤的協議,而是天使的禮物。

3. 照顧夜醒頻繁的孩子會讓你懷疑人生。


“早上,我會從床上坐起來,覺得房間搖晃不定、斜向一側,然後把一隻手放在臉上,搜尋自己毀容的證據:也許有一條眉毛從我臉頰上滑落了下來,有一隻瘋狂的耳朵胡亂堆在了我額頭上,又或是我頭蓋骨背後的一條縫裂開了。”


能一覺睡到天亮的天使寶寶極少,大部分寶貝在一歲前都會夜醒,有一些還非常頻繁。卡斯克的女兒艾伯丁也是如此。

在父母看來,照顧夜醒頻繁的孩子代價是巨大的,因為你必須割捨自己的睡眠來哄孩子,日復一日,不得間歇。我也是在連續兩年的夜醒折磨中驚覺睡眠的可貴,那段時間我的口頭禪是“我最大的願望是睡個好覺”。

你可能覺得多麼樸素的願望啊。不是的,睡個好覺真的不容易。那段時光最大的意義,除了用我的睡眠換取孩子的成長外,其次便是開始珍視睡眠。我不貪睡,也幾乎不賴床,可我開始發覺睡覺是多麼可貴多麼可愛的一件事。

《成為母親》丨走過“母性”的痛,擁抱“母親”的愛


卡斯克也同樣飽受夜醒的折磨,在早上醒來時覺得疲憊異常,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身體上是否出現狀況。我也曾在長期缺覺、睡不飽的早晨去照鏡子,我猜想自己雙眼臃腫、皮膚粗糙,看到鏡子裡的自己並無大恙後感到詫異。現在想起來自己都感覺難以理解,但足以見得睡眠缺失對精神的摧殘遠勝過身體的。

缺覺對身體損傷的錯覺,小說家的描繪則更加有趣,滑落的眉毛、越位的耳朵、裂縫的頭蓋骨,十足的畫面感。

如果你也在經歷著寶貝如此頻繁的夜醒,讓我抱抱你。這的確是一個折磨人的過程,但相信總有一天,你的孩子會整晚安眠。

4. 別讓母親成為一座孤島。


“寶寶們哭鬧抱怨,可女人們卻把她們自己緊緊綁在一起,造起了友誼的筏子。她們高興地航行在一片水域上,若各自行動,這片水域可能早就淹死她們。我開始覺得我的問題出在孤立無援上,出在疏遠了這個世界上。”


《成為母親》丨走過“母性”的痛,擁抱“母親”的愛

卡斯克帶著艾伯丁去專攻母乳餵養問題的診所,她看到媽媽們熱烈愉快的對話後發出如上感慨。且不論書中描述的這次診療對作者毫無幫助,但英國能有這種專門針對母乳餵養問題的診所還是很令人羨慕的。我們在母乳餵養方面幾乎全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慘痛經歷。

可不論有沒有科學指導,媽媽們育兒時還是經歷了史無前例的挑戰,且看她們談話的熱烈程度即知。彼時在診所相逢,定是為母乳餵養的問題所困擾,“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相惜之感讓她們緊緊團結在一起。

卡斯克幡然醒悟,原來長久以來自己的痛苦都在於沒有媽媽團體去依靠,在於一個人去戰鬥。我不確定她是否真的這麼想,因為此後也未見她做過任何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孤立無援。

《成為母親》丨走過“母性”的痛,擁抱“母親”的愛

(美)約翰·梅迪納《讓孩子的大腦自由》


約翰·梅迪納在《讓孩子的大腦自由》一書中也提過,生育後導致夫妻關係不和有四大原因,第二條便是社交隔離。他認為優秀的兒科醫生應該認真地詢問你個人社交生活的問題, 朋友多嗎?花多少時間參加社交活動?我設想自己在產假期間如果能被這樣問道,會多麼開心。

母乳餵養診所、兒科醫生管社交,這兩件事不知道以後在中國會不會出現。但我覺得如果出現了,一定是社會文明在進步的表現。關注母親,關注人內在的痛苦,關注人際關係,這定是未來精神文明發展的耀眼勳章。

媽媽們,不妨主動地多走出家門,和其他的媽媽一起吐槽聊天,同為母親的人是能相互憐惜相互鼓勵的,希望你從中得到力量。

5. 在失落中發現愛的真諦。


“我需要做她的母親,與此相比,她沒那麼需要我的照顧。……我發現,雖然我希望她能夠獨立自主,而實際上我所希望的,是自己不去依賴她。”


比起孩子對父母的需求,父母對孩子的需求或許更加強烈。我好像發現了什麼真相,我們養孩子究竟是為了誰?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

《成為母親》丨走過“母性”的痛,擁抱“母親”的愛


這段話是艾伯丁摔跤後掙開媽媽的懷抱去找爸爸時,卡斯克所體會到的感受。我們渴望自由,卻又在孩子尋找其他親人庇護時感到失落甚至嫉妒。

我們也在孩子走出家門時感到落寞,看著他們擁有了自己的社交圈,看著他們習慣了沒有父母在身邊,於是我們開始思索這種嫉妒與落寞從何而來。如果你願意坦誠地沿著內心的羊腸小道探尋,你會發現是從父親和母親的身份而來,從我們心底對孩子的佔有慾而來。

如果一開始你認定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一天會將你拋得遠遠的,你大概就能夠接受孩子對你的“遺棄”了。紀伯倫的短詩,很多父母都會吟誦: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 他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 他借你而來,卻非因你而來 / 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這首詩,我們讀它,卻不一定懂它。時時告誡自己,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世界上唯一一種指向分離的愛,因此我們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未來照顧自己人生的能力。因為他的人生只能他自己說了算。

《成為母親》丨走過“母性”的痛,擁抱“母親”的愛


總結

從養育孩子的生活挑戰到精神困惑,蕾切爾·卡斯克在書中將初為人母的方方面面都呈現在了讀者眼前。

如果你即將成為母親,你可以為一切挑戰做好準備;如果你已為人母,你所走過的歷程終於有人理解,那些苦痛也該釋然了;如果你不會是母親,在書裡看看你的母親為了生你養你曾走過怎樣的路,對她多一些理解吧。

每個媽媽並不天生就是媽媽,她也曾經歷過掙扎、痛苦與彷徨。願天下母親走過痛,終將遇見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