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站臺》:有底線的適者生存才是這部影片要告訴我們的價值

這部在2019年上映的《飢餓站臺》,又名《絕命大平臺》,是一部深刻反映人性的西班牙電影,整個畫面從頭到尾都是灰暗的,雖然沒有一般驚悚片的視角所帶來的恐怖效果,但它卻更加直抵人心深處。

這部片子的類型雖歸為科幻與驚悚,但我卻認為它更像是一部哲理片,是一部對於人性探索與思考的哲學命題。

有關這部片子人們分析最多的便是裡面所呈現出來的階層與權力,還有人性對於生存本能的自保所表現出來的一切極端行為。

在整個灰暗的色調裡看完這部片子以後,會讓人感到極度的壓抑與恐懼,但又不免帶來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人性到底是以一種怎樣的方式存在?

人性論被中外一致的觀點中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

1、以戰國的孟子和法國的盧梭為代表的“性善論”;

2、以戰國的荀子和德國的叔本華為代表的“性惡論”;

3、以戰國的告子和美國的杜威為代表的“無善無惡論”;

4、以戰國的世碩和東漢的王充,古希臘的柏拉圖,德國的康德為代表的“有善有惡論”。

那麼本文將從以上這四種人性論來分析《飢餓站臺》裡有限的人物角色所反映出的各種人性。

《飢餓站臺》:有底線的適者生存才是這部影片要告訴我們的價值

01、男主角格倫所代表的“性善論”

整個影片的拍攝地點就只有一個,那就是“監獄坑”,一個垂直的,中間上不見頂,下不見底的深坑,每一層只住兩人,分別在坑的兩側。中間空洞的地方是每日為他們傳送食物的平臺,綠燈亮時食物臺停在自己所在的層級,然後開始進食,食物臺一直從上往下傳送,越在上層的人可以隨意享用豐富的美食,但食物臺越到下面,則只能吃別人吃剩下的殘羹,再往下則什麼都沒有了,只能人吃人,甚至是餓死。

監獄坑到底有多少層,沒人知道,人們只能說出自己到過的最底層的數字,每個月人們都會呆在不同的層級,一層呆一個月,有時往上,有時往下,說不準。

呆在上面的那個月就該慶幸了,可以隨意吃喝,然而換到下層以後,保住性命便是他們最重要的事了,能不能撐到活著出去才是關鍵。

裡面的人也只有得到管理層的同意才能走出去,否則就只能一直呆在裡面,直到悲慘的死去。

《飢餓站臺》:有底線的適者生存才是這部影片要告訴我們的價值

為了戒菸和靜心看《奇思異想的紳士堂吉訶德》這本書而自願去到監獄坑裡的格倫,在剛進去時還保持著他過往的“紳士風度”,見了和他在同一層級的獄友,只是一位因過失殺人而進到裡面的老者,格倫友好的伸出手來準備和他握手,友好的和他聊天,卻得不到任何回應,要不就是冷冰冰的敷衍兩句。

格倫會一邊站著看書一邊把腳伸到床上去壓壓腿來活動筋骨,在他進來之前,他以為這裡是一塊遠離世俗的世外桃源,可以靜心的看書,還能幫助自己戒掉靠自我意志力永遠戒不掉的煙癮。

格倫的這一系列人生態度與選擇均可看出他的“性善論”。

因為在他的認知裡認為天下的人皆同自己一樣,只要你以真誠的方式對別人,總能得到相同的回報,做人應該具有人的優秀品質,比如他剛開始寧願捱餓也不吃上面剩下來的食物,斥責老頭嚮往下傳送的食物臺吐口水,提議進行食物平均分配等行為。

再到後來他同另一黑人獄友一起坐上食物臺,冒著生命危險為了讓大家都可以有食吃活下去的目的,去制定規則,同時去實施規則,給他們分食,而不是像過往那樣哄搶。

《飢餓站臺》:有底線的適者生存才是這部影片要告訴我們的價值

這些都證明了格倫的內心是善良的,他秉承著“人的善根”而行事,正如孟子所說: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意思是說人的善良就像水一定要往低處流一樣,都是本性使然。

法國哲學家盧梭也提出,人類一開始都是平等自由善良的一起群居生活,都是善良的和平共處著。

格倫便是影片中“性善論”的代表。他至始至終都保持著人類善良的天性,自願入坑,想友好相處,勸說獄友們有秩序的定量分配,從而達到他內心裡認為的烏托邦式的環境。

《飢餓站臺》:有底線的適者生存才是這部影片要告訴我們的價值

可是最後,格倫同樣為了捍衛自己生存的權力,拿起武器殺死了想要置他於死地的層友老者崔馬格斯,這同樣又是對完全“性善論”的一種諷刺 。

02層友崔馬格斯所代表的“性惡論”

崔馬格斯便是格倫的那位老年層友,格倫一進去就同他住在48層,只有當一層裡的兩人其中的一個缺失了才會填補進新的層友。

崔馬格斯是因為殺人罪進的監獄坑,因為在他誤殺了人之後要麼將他送進精神病院,要麼送進監獄兩者中間選擇,顯然他選擇了後者。

進來的時候,每個人可以帶任意一件東西進去,格倫帶了書,崔馬格斯卻帶了他那把所謂的“加強版武士刀”,且在磚頭上越劃越鋒利。

崔馬格斯為了能吃到食物不擇手段,也不講究什麼體面不體面,只要能活下去,他還會卑劣的朝自己吃完的食物吐口水,然後傳給下層的人吃,甚至還可以殺層友吃人肉。

在崔馬格斯的觀念裡,他一切都覺得不公平,憑什麼別人有的他沒有,自己享用了的又何須管別人有沒有,或者是公平對等的交易,而不是付出多過得到。

他對格倫說:“尤其是我分享的信息比我得到的多時,顯而易見,這不公平,從現在開始,你給我多少信息,我就給你多少信息。”

他聽說格倫在六個月以後就會獲得一張“證書”,他立馬會想“憑什麼他有證書我沒有,我都呆一年了,應該有兩張證書了”。至於是什麼“證書”,有沒有用,都無所謂,只要是別人有的,他都想擁有。

當他們到了下層沒有剩下食物的時候,崔馬格斯不得不為了自己活命而想要殺死格倫去獲得生存的食物,卻又反過來被格倫所殺。

食物鏈往往就是這麼殘酷,越上層的越有得吃,獲得的資源越豐富;越下層的哪怕人吃人也不一定能苟活下去。可是到達哪個層級卻又由不得自己決定,一切都掌控在制定規則的人手裡。

《飢餓站臺》:有底線的適者生存才是這部影片要告訴我們的價值

荀子便是最先主張“性惡論”的人,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就是人生下來的本性就是帶著惡的,只是因為後天的教育或引導才得以改變人的本性,人類慾望的驅使與內心渴求得到而不是付出,從嬰兒出生就要找奶喝,到哭鬧尋求別人的關注與滿足他的需求便可知人性本惡。

正如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人類出生都是帶有“原罪”的,人生一世就是後天贖罪的一個過程

崔馬格斯所表現出來的“惡”最終也只能自食其果,不懂和平共處,一味自私自利的人是永遠得不到別人的幫助的。

03黑人智者所代表的“有善有惡論”

當格倫和黑人層友一起坐上食物臺為了實施他們自發制定的分食規則時,黑人層友採用的是暴力解決所有問題,不聽規則的人便拿著鐵棍猛打,直到他們遇到了一位黑人智者。

智者對他們說:在實施一項好的決議時,起碼的禮節也要具備,先說服,再動武。好言相勸不聽的,就用武力來解決。

同時,他還認為監獄的管理局是沒有良心的,但0層準備食物的工作人員是有良心的,格倫他們所做的一切要想讓上面的人知道並重視底層人的生活悽苦現狀,那麼必須要自始至終剩下一道精美的奶凍完美無損的送回到0層去提醒他們為此所做的一切努力。

黑人智者的這些觀點都代表著他相信人性是分善與惡的,有善同時也存在著惡。但先決條件是,先禮後兵,不可丟失自己做人的底線,同時也要保全自己,凡事為自己預留出一條後路。

《飢餓站臺》:有底線的適者生存才是這部影片要告訴我們的價值

戰國時的世碩提出“人性有善有惡論”,並非只具有一種天性,後天的性格生成傾向於善還是惡則更多的取決於“養”,這個養便是後天所受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對於人性的引導。

如果人的理性能夠戰勝情感,控制慾望,那麼就不至於走得太偏,但若讓貪慾隨意發展,讓人性中醜陋的一面隨意滋長而不加控制,那麼便會步入深淵。

黑人智者提出先勸說而後暴力,正是沒有一味的否認人的本性到底是善還是惡,而是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看,相信二者兼具有善有惡,但要如何去面對取捨,則取決於人從屬於哪一項更多,因而採取不同的措施,能說服的就不動武,暴力則是退而求其次,逼不得已的做法。

這也契合了康德的理論“本我”和“實我”的分別,本我是理性,實我是感性,哪一方佔主導都完全取決於每一個人的認知和價值觀的不同。

04小女孩所代表的“無善無惡論”

影片最後才出現的小女孩雖然在之前都埋有伏筆,但直到格倫下到333層才發現了一位與監獄坑氛圍完全不相附的形象,乾淨、整潔、有著明亮的眼睛,只是盯著他們手裡捧著的精美奶凍,沒有說過一個字。

黑人智者說過奶凍是傳送回去的信息,現在格倫認為小女孩才是信息,小女孩吃了精美的奶凍。

《飢餓站臺》:有底線的適者生存才是這部影片要告訴我們的價值

什麼信息?從50層以下的人基本上就吃不到什麼剩下的食物了,很多人被餓死,小女孩卻生活在333層,依然活著,活得乾淨明亮單純。

這裡的人說監獄坑裡是不存在16歲以下的小孩的,就是說沒有人知道有小女孩存在的秘密,可是格倫卻發現了小女孩的存在,這是管理局隱藏的一個信息還是別的什麼,送小女孩回到0層就代表了一個信息:他發現了這個秘密。是通過什麼方法發現的,管理局當然知道。

姑且不論小女孩是否真實存在,影片的最終讓這個小女孩出現,則代表了“人性的無善無惡論”。也正是告子提出的:

“性無善與無不善也……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意思是說,人性沒有善惡之分,就好像哪邊有缺口水就往哪邊流是一樣的道理。

人們出生就好像是一張白紙那麼純潔乾淨,至於在白紙上塗什麼顏色,是黑色還是紅色也全憑後天養成的價值觀,每一個人都可以塑造成強者或善人,也可以打磨成弱者或惡人,善惡跟出生並沒有什麼關係,出生時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帶任何色彩來到人世間,只是經過後天的學習與薰陶才決定了一個人的心性。

生活在底層的小女孩一直純粹乾淨的活著,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卻是人類希望與美好的象徵。

05結語

整部影片一直都是以灰暗的色調來拍攝,只有最開始在0層準備食物時是光明的,還有一處便是最後小女孩坐在食物臺上透過一束光被傳送上去。

《飢餓站臺》:有底線的適者生存才是這部影片要告訴我們的價值

《飢餓站臺》:有底線的適者生存才是這部影片要告訴我們的價值

影片開頭有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有三種人:上層人、下層人和掉落的人。

所有監獄坑裡的人都屬於那部份掉落的人,至於上層人和下層人則是裡面準備食物的人和小女孩。

食物臺則像市場一樣是一個有限的資源 ,無數的民眾都想在這個稀缺的市場上分得一杯羹,卻又沒有得到的能力,因為要麼像格倫一樣憑本事與思維去改變不合理的規則,再有能力去實施規則;要麼就是走了好運被突然安排在了上層,過了一把“隨心所欲”的癮,卻最有一天還是會掉落下來,被命運安排。

可是,階層跟人性論真的有關係嗎?

上層人有管理局和製作食物的人,他們也有善有惡;下層人像女孩一樣,生而為人,純潔單純,即使在最底層也依然活得陽光,頑強;而中間那些飄搖不定的人,則同樣具有著每個人因不同背景與成長環境所形成的善惡性格。

階層從來不是決定人性善惡的根本,只要適者生存,像格倫一樣不向命運妥協,像小女孩一樣追求本我的生長,像還有很多監獄坑裡寧願捱餓也不忍殺害同伴一樣的人,每一個人都不應該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別人,或許今天的你便是明日的他,若人人都能以同理心去對待周圍的人,堅守自己的做人底線,那麼歸屬於哪一個階層內心也都會是幸福的。

反之,貪慾怎麼也無法滿足,每天想的都是算計,即使站在食物鏈頂端,又哪裡能夠獲得幸福感。

因為人始終都是一種感情動物,除了求生本能與溫飽之外,還更應該追求精神層面的高度。

《飢餓站臺》:有底線的適者生存才是這部影片要告訴我們的價值

正如小女孩最終作為底層的信息被傳送上去,格倫則是一個送達信息的郵差,他們都是最終找到了生命價值與意義的人。人不因僅僅活著而活著,還要活得純潔,有價值有深度。

或許這也正是這部獲獎影片要傳遞給我們大眾的一個訊息,在你以為看似黑暗的世界裡,總能有一束光通向上層,那是你努力的方向,也是生命的希望。


-END-

我是“聚光燈娃娃”,原創不易,抄襲必究,喜歡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