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互联网”快车 今年清明祭祀模式有变化

今年清明节,远在浙江的小茹由于不能回家扫墓,便在朋友的建议下,为逝去的亲人建起一座“网上纪念馆”,弥补了无法赶回老家祭拜先人的遗憾。她还将“网上纪念馆”的链接发给亲友,亲友通过点击网页上设置的鲜花、献歌等按钮,以此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受疫情影响,今年清明节不能回家扫墓,通过网络祭奠,不仅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还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对逝去亲人的缅怀。”2日小茹微信告诉记者。

清明祭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扫墓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微信远程祭扫、网上纪念堂等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祭奠服务悄然兴起。

今年,我市不少官方公众号发出微信图文鼓励市民依托“闽政通”信息服务平台开设的“清明节云上祭”专题服务,进行网络祭奠等纪念活动,用户通过下载“闽政通”app,就可在这一平台上为逝去的亲友建立网上纪念馆,并在线上进行祭奠,追思悼念。

进入平台,发现这里可以上传逝者的相关资料,用户在平台上能够为逝者献花等。同时还可以将祭奠链接转发给亲友或分享到朋友圈,让大家能够随时随地祭奠。

事实上,除了“闽政通”app内的“清明节云上祭”线上祭奠平台,网络上类似的平台有不少,而这些网络祭奠平台大多属于公益性质,用户创建网上纪念堂和使用网络祭品大多都是免费,同时也吸引了不少人使用。

但伴随“网络祭拜”新兴祭奠形式的出现,关于其是否有悖传统的争议层出不穷。支持者认为,网络为疫情期间无法及时参与祭奠的人提供了平台,同时还响应了文明祭祀的理念。反对者则认为,通过网络祭祀似乎少了一份仪式感,还显得不够严肃,对逝者不够真诚。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清明祭扫形式如何,都不应与清明的文化内涵相分离。清明祭扫表达的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中华传统注重“慎终追远”的体现。如今搭上“互联网”快车的清明节,应守住清明文化最初的那份精神内核。(施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