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再望向父親的背影,你是否也成為了當時的朱自清?

“尚未配妥劍轉眼便江湖”,歷經千帆歸來時,也許還是少年,但再也不是那個無憂無慮的少年了。再讀《背影》心裡不禁感慨許多,雖說生老病死是

人生常態,但面對不曾觀察卻忽然頹老的父親時,作為子女的你是否感到有絲絲縷縷的情感在心頭縈繞,再望向父親的背影,不知不覺眼角溼潤,早已和朱自清一樣淚流滿面了。

《背影》:再望向父親的背影,你是否也成為了當時的朱自清?

一、朱自清與父親

父親對朱自清的影響還是十分深刻的。朱自清的父親名叫朱鴻鈞,早年間在在江蘇、揚州等富庶的地方當過官,算是個有能力的讀書人。朱家是書香門第,朱自清自幼受父輩的家學淵源影響,耳濡目染中逐漸形成了“整飭而溫和、莊重而矜持”的文人氣質。

與父親不同,朱自清對自己嚴格要求。1917年在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自清作為自己的名字,“自清”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出自《楚辭 ·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勉勵自己能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汙,保持清白。同時他還為自己取字“佩弦”,“佩弦”意思是弓弦常緊張,性情緩者佩弦以自警,“佩弦”出自《韓非子·觀行》中的“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

為什麼與父親不同呢?“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文中提到父親的交卸了的差事是在徐州擔任的

榷運局局長一職,放在今天來講就是菸酒專賣局局長,是一份肥差。但由於父親沒通知家裡的人,在徐州又偷偷娶了一房夫人,在老家的潘姨太得知後跑去徐州大鬧了一場,鬧上了當地報紙《醒徐日報》的頭版頭條,因為醜聞,父親被革職,家中的祖母也因受不了這樣大的刺激而不幸離世。這也正是這篇《背影》的故事背景。

家裡的禍事是由父親一手造成的,17歲的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從此埋下積怨。1916年學習成績優異的朱自清考入北大預科班,因為是家中長子,需要擔起責任,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兩年的學業,畢業後任職教書,每月將工資寄回老家,自己則是寫文章賺取稿費補貼家用。中年失業的父親性情古怪暴躁,不滿他帶著妻子離家,又加上老師的工資只有70塊錢,在家裡人的挑唆之下,擅自做主拿走朱自清的全部工資。

當時的朱自清,家中尚且有懷著二胎的妻子,朱自清憤然離開揚州,與家中斷了聯繫,與父親的關係僵化。父親寄予厚望的同時也給了他無法承受的愛,父親一方面期望讀北大的朱自清能大有作為,另一方面父親又希望傾注多年心血的兒子留在自己身邊,父親用了朱自清最厭惡的方式——剝奪了他的自由,結果卻南轅北轍。

《背影》:再望向父親的背影,你是否也成為了當時的朱自清?

二、記憶深處總是平凡日子裡的小事

1925年10月在北大教書的朱自清收到了來自家中父親的一封家書,信中寫到:“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字面上是話家常,其實是父親想念許久未見的兒子的一種暗示,也是對父子關係的緩和拋出了的橄欖枝。

朱自清讀完信後不禁感慨萬千,當時正是人到中年,已為人父的他獨自在外生活多年,深感生活的艱辛與瑣碎。“向吳微露借款之意,他說沒有……當衣四件,得二元五角。連日身體頹唐,精神也惶惶不適,甚以為慮……”

往事一幕幕展現在眼前,他突然理解了父親多年為維持生計在外奔波勞累的不易,和當時自作聰明的自己。父親南京浦口的送別成了記憶深處最難忘的事,至此,朱自清真正釋然,寫下了《背影》。

《背影》的文風樸實,字裡行間流露著真情實感。中學時讀起來平平無奇,覺得不過就是父親送他去車站,給買了些橘子這樣平凡的小事而已。但是當我踏入社會,自己一個人在外工作,每日要面對一地雞毛的生活瑣事時,忽然覺得《背影》中的場景

過於真實。

父親的愛是無限溫柔,總是親力親為才覺得放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最終還是放心不下,堅持要送他。

這讓我想起自己離開家的第一年,臨走時一父親萬個不放心,父親得知我第二天早晨的車程,堅持要送,我不同意,父親一晚都很沉默。溫暖心房的不是站臺上的陽光,而是那抹冬日裡的硃紅。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朱父為他買橘子的那一幕,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細緻的刻畫,將父親過柵欄時的一舉一動都歷歷在目。父親黑布小帽、馬褂,深青色的棉袍和那一捧硃紅的橘子形成了強烈的色差,烙印在朱自清的記憶中。

《背影》:再望向父親的背影,你是否也成為了當時的朱自清?

三、背影后的朱自清,不留遺憾讀懂愛表達愛

1928年4月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書被寄到朱自清老家後,朱自清的父親才看到這篇關於他的文章,與此同時朱父明白了兒子懂得了自己對他過去的關心,也知道兒子原諒了他所做的一切。

自始至終,朱父都深愛著自己的兒子。

在朱自清的《冬天》中有過這樣一段描寫:“冬天的夜晚特別的冷,父親便起了爐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爐子太高,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裡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進我們的醬油碟裡。我們都喜歡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裡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這段回憶吃水煮豆腐的美好時光,是寫於經濟狀況還好的時候,父親怕朱自清將來吃虧,在學業上狠抓,親自檢查,寫不好錯漏百出的文章,會被扔進火爐當場燒掉。遇到文章寫得好時,就會買些豆腐乾、花生米之類的吃食當做獎勵,這也是朱自清和父親關係最好時候的幸福回憶

寫下《背影》時,朱自清的內心是不平靜的,父親給他濃濃的愛像一杯酒,直到自己中年才品嚐到酒中的醇香,

寫下《背影》又何嘗不是對份愛的一種回應,是屬於朱自清的一種表達愛的方式。

《背影》:再望向父親的背影,你是否也成為了當時的朱自清?

《背影》中寫的就是取材於生活中的事。回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中,隨著長大離開家,送別的一幕也會被你我所經歷。再看父親的背影,竟漸漸清晰起來,你或許才看清楚,父親頭上已經悄悄長起了

白髮,那件眼熟得不能再眼熟的衣服,身姿已不再挺拔變得微微有些駝背。父親,總是最不會表達愛的那個人,如果你已為人父母,再想起以前的事,回憶起父親的背影,是否也會像朱自清一樣,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愛呢?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