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印象主義大師高更: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從古希臘開始,蘇格拉底就說:“認識你自己。”西方人從此花了上千年去討論“人是什麼”的問題。

然而,直到19世紀末期,儘管受益於接踵而至的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和社會革命,歐洲人已經前所未有地自信起來,他們遠遠把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落在身後,擁有領先的科學技術、充裕的物質生活以及民主的社會理想,但是,仍然有一位法國畫家不免道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後印象主義大師高更: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這位畫家就是保羅•高更,他傳奇的一生如同他給世界提出的問題一樣,充滿神秘,富於啟迪。他做出過兩次關鍵的選擇,都與這個對生命最根本的追問有關。


第一次是關於改行。年輕時的高更曾經是一個成功的證券經紀人,勤懇工作、娶妻生子,過著大多數歐洲人所夢寐以求的中產階級富足生活。

直到母親去世後,囑咐他去投靠一位名叫居斯塔夫•阿羅薩的先生,這時,已接近而立之年的高更才開始迷戀藝術,並且走上繪畫之路。

阿羅薩先生不僅是高更法律上的保護人,也是一位文學和藝術的愛好者和收藏家。從他那裡,高更認識了德拉克洛瓦、柯羅、庫爾貝等人的作品,這些前人的傑作引發了他對繪畫的濃厚興趣。

此後,他又與印象派畫家相識,在他們的鼓勵下,高更決定改變自己的人生道路,徹底投身於繪畫。做出這樣的決定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高更同凡•高一樣從未通過正規渠道專業學習過繪畫,在從業的路上前途未卜。

後印象主義大師高更: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而且,為了能夠一心一意從事創作,他在與妻子多次爭吵後還是辭去了銀行的穩定工作,這也意味著切斷了全家的經濟來源,當時,他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父親,第四個孩子也馬上要呱呱墜地。

可想而知,這種行為在任何時候都很難被人理解,因為實在太缺乏“道義”和“責任感”。不過,高更的動機又是什麼呢?他必定是感覺到了現實生活與他內心追求中某種巨大的矛盾,“這種生活不是我想要的”,當他發現繪畫能夠讓他找到真實的自我時,他毅然地放棄了曾經擁有的一切,儘管這樣對家人來說的確有些殘酷,但人類被莫名其妙地拋到這世界上來本身不就已經夠殘酷了麼?

後印象主義大師高更: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第二次是前往塔希提(Tahiti)。1891年,43歲的高更為了尋找合適的創作題材,來到這座位於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亞群島中的小島,並在那裡基本杜絕了與文明社會的往來,專心畫畫,悄悄度過了餘生的大部分時間。

小島百花芬芳、神奇曼妙,被譽為“海上仙島”,可在當時,去那裡並不是像今天去旅遊勝地度假一樣浪漫的。在作為殖民者的歐洲人眼裡,那裡居住的是尚未開化的“野蠻人”,是尚未有文明涉足的蠻荒之地。

高更有勇氣拋開工作、家庭,進而拋開文明社會,來到一個孤立的小島,不會只是為了獵奇或者追求異國情調。由於家庭原因,他比同代人到過更多歐洲大陸以外的世界(儘管出生在法國,但高更兒時曾隨家人在秘魯首都利馬生活過6年,青年時期又做過一陣子遠洋船員),因此也更敏感地意識到其他與歐洲傳統文化異質的文明存在,他被其中原始、質樸、本真的狀態深深吸引,在他看來,這正是表面上高度文明的歐洲社會所極度缺乏的。

後印象主義大師高更: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他曾用文字對他在島上的生活做過記錄,取名為《諾阿,諾阿》(NoaNoa, 波利尼西亞語,芬芳的意思),任何看過這本日記的人都不得不驚歎於高更優美的文筆,以及他對這座島嶼深切的感情。在第一次返回歐洲之前,他在書中這樣寫道:“再見了,你這殷勤好客、美不勝收的土地,你這自由與美的國度!

我比來時長了兩歲,卻年輕了二十歲;我比來時更像個蠻子,卻擁有更多知識。這些野蠻人……教給我這個文明老頭的東西太多,他們傳授給我的是關於生活的科學、關於幸福的藝術。”

捫心自問,儘管會被高更的故事打動,可我們究竟有沒有他那樣的決心和勇氣呢?

我想是不容易有的,畢竟,為了給生命之謎一個滿意的答案,需要付出的代價也過於沉重了。高更為了畫畫,最終變得家庭破裂、窮困潦倒,當他帶著在塔希提繪製的一批創作回到巴黎舉辦畫展時,讚賞之聲也寥寥無幾,他只好又懷揣失落重返熱帶島嶼,尋求心靈的慰藉。

後印象主義大師高更: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在島上,他患上了多種嚴重的疾病,同時家中的噩耗也一再傳來,他的兒女相繼去世,當得知自己最心愛的一個小女兒的死訊時,高更的精神徹底崩潰了。他帶著一瓶毒藥,來到深山,希望死後能被野獸吃掉,這樣便可以徹底解脫了。可當再次睜開眼,他驚訝地發現自己還活著,儘管腹中劇痛難忍,但他已經不想再死了。

這次自殺未遂的經歷激發了高更空前的創作欲,他意識到,死並沒有意義,必須要用坦誠強烈的方式讓世人理解、接受自己。

於是,他開始構思,並夜以繼日地完成我們在圖中看到的這幅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這幅畫,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其意義遠遠超過所有以前的作品,我再也畫不出更好的、有同樣價值的畫來了。

在我臨終以前我已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這幅畫中了。這裡有多少我在種種可怕的環境中所體驗過的悲傷之情,在這裡,我的眼睛看得多麼真切而且未經修正,以致一切輕率倉促的痕跡蕩然無存,它們看見的就是生活本身……整整一個月,我一直處在一種難以形容的癲狂狀態之中,晝夜不停地畫著這幅畫……儘管它有中間調子,但整個風景完全是穩定的藍色和韋羅內塞式的綠色。所有的裸體都以鮮豔的橙黃色突顯在風景前面。”

後印象主義大師高更: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整幅畫面如同一幅歷史的長卷,展現了人生所遇到的不同階段。畫面右邊地上躺著一個誕生不久的嬰兒,中間站立著一個伸手採摘蘋果的青年(作為最顯眼的一個人物,他的行為很容易讓人想到人類的始袓亞當),左邊蹲著一位頭髮蒼白、行將就木的老人,將他們聯繫到一起,其從出生到死亡的寓意十分明顯。同時,穿插在畫中的其他形體也都含有深層的隱喻,比如最右邊的狗象徵高更自己,最左邊的白鵝象徵死後的靈魂,背景中的偶像象徵人類精神的信仰……

背景中是塔希提特有的山巒、熱帶雨林和海洋,它們如同來自遠古的血脈,縱橫交錯,貫穿在歷史的長河裡。高更採用的人物形象都來自島嶼上的土著居民,他剛到這裡便對他們印象深刻,他們無論男女全都自然地赤裸身體,從不會感到羞澀或者禁忌,映著熱帶的陽光,露出橙黃髮亮的膚色。

透過女孩子們神秘的眼神,我們或許會和高更一樣,感覺到那久已消逝的往昔。為了讓每一部分的含義明亮、清晰,高更簡化了形體,他採用單純的輪廓和近於平塗的豔麗色塊,營造出神秘、奇異的氛圍。畫家坦然宣佈,在這幅作品最終完成之前,他從未考慮過它的名稱和主題,只是到了最後,他發現用這句話來概括其一生的追求再合適不過了,於是便將它簽到畫面左上角那片金黃色的區域裡。

後印象主義大師高更: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這算是高更對生命最後的提問,同時又是自己的解答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後人確實因此而記住了這位畫家的名字。從此,人們更加強烈地意識到,繪畫不僅是供人來欣賞其中嫻熟的技藝,而且更是人類探索自身存在的一種本能方式,瞭解畫家、解讀作品,其實也是在認識我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