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谜:外国人为什么要抢购卫生纸?


世界之谜:外国人为什么要抢购卫生纸?

在国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很多地方出现了抢购卫生纸的新闻。甚至有顾客因争抢卫生纸而大打出手,与此同时,很多超市里的卫生纸被抢购一空。

在日本东京,人们抢购太疯狂,很多商店不得不限购,每人最多买一包卫生纸。

根据调查发现,抢购和囤积卫生纸并不是今年的特例,而在历史上反复上演过多次。

1973年,美国股市崩盘,经济陷入严重萧条,举国一片恐慌。几百万美国人涌向了商店,卫生纸售罄,这种状况持续了四个多月。

2013年。委内瑞拉深陷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民众也是抢购卫生纸。最后,政府不得不将所有的卫生纸制造公司收归国有,以此提振民众的信心,表示有国家支持,卫生纸不会短缺。

为什么面对危机,囤积卫生纸会成为人们的首选呢?为什么不是囤积别的东西?

心理学有个自我决定论,提出了人类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动机。

第一,自主,也就是需要对环境和自我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第二,胜任,也就是通过操纵环境达到预期目的成就感;

第三,关联,就是我们需要和周围的人产生联系,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

而抢购卫生纸正是以非常低的门槛满足了前面咱们说的这三种基本需求。

首先我们来看掌控感,如果气象局报道飓风或者暴风雪即将来临,可能持续一周,你会不会感到某种程度上失控,有一种惊恐、慌张的感觉?虽然你知道,按照已有经验来说,飓风和暴雪肯定会结束,但还是会很自然地去囤积一些水和食品,用来抵御未来的不确定性。

而新冠病毒带来的不确定性要比暴风雪大的多,它是一种未知的病毒,没有任何疫苗,而且高度传染性、死亡率和持续的时间都所知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感觉生活失控了。

人类并不完全具备理性地处理失控的能力。我们经常会做各种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来创造一种自己仍然能控制局势的感觉。许多欧美国家出现抢购,其实就是人们在试图通过抢购来获得一种掌控感。

掌控感就像桥上的栏杆,不一定去扶,但不能没有,因为没有栏杆的话大脑对自己处境的预测是不一样的,掌控感就是思维的栏杆。

有一个关于掌控感的研究,当你想让别人答应你某个请求的时候,如果加一句“你可以选择做或不做”,会使别人答应你请求的概率提高一倍。

这是为什么?因为人们不喜欢被剥夺选择权,如果你只提出请求,他们会觉得你只给了他们一个选项,有被强迫的感觉,如果你主动提出他有更多的选择,他就会平和地考虑你的建议,感觉自己获得了一种掌控感。

疫情期间有人抢购卫生纸,就像有人早起半小时只为在上班前从容吃一顿早餐,本质都是为了在力所能及的小事中寻求一种掌控感,都是在以个人的确定性对抗世界的不确定性。

卫生纸很便宜。不容易过期,而且肯定能用完。当人们想疯狂采购,重新找回掌控感的时候,卫生纸就成了一个风险很小、门槛很低的选项。

卫生纸也一直被认为是生活中干净、舒适和文明的象征。当欧美的疫情恶化时,主妇们或者家庭内负责采买的成员,往往会感受到强烈照顾家人的意愿和责任心。而买卫生纸就意味着,他们只用最小的投资和努力,就能够获得照顾了家人和自己的成就感,这也就满足了胜任的心里需求。

在1973年美国股市崩盘期间,以及今年国外出现的抢购事件里,都埋着这么一个细节:刚开始,往往是某个国家出现这种抢购行为,然后逐渐产生区域性或者全球性的连锁反应。比如今年是日本最先出现了抢购。接下来是澳大利亚,随后是美国。换言之,这种抢购似乎有一定的传染性,人们在互相模仿。

这种模仿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生存直觉。我们的祖先生活在远古丛林中,当其中一名成员发现某种危险而开始逃跑时,其余人也会开始奔跑,不管他们是不是看见了真正的危险。集体行动提高了我们的生存率,在演化过程中就逐渐成为一种直觉,让我们不自觉地会模仿其他人的行为。

同样的,在超市里,你看着周围有人在抢购某种物品,会不会想:也许他们知道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如果我不照着做,会不会陷入糟糕的、危险的境地?这么想着呢,于是就随众买一大包吧。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谈到,只要个体融入了群体,就会变得盲目、冲动、幼稚、极端化。群众并不是被操纵,而是被带入到一种群体情绪和行为中。

为了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跟集体保持一致,买卫生纸,就是此时此刻我们能做的,这样的行为就满足了我们心里的关联需求。

所以抢购卫生纸表面上看对于防控病毒没啥用,但放在人类需求的基本框架下去看,它反而是合情合理的。这种行为,用极低的成本和非常小的努力,满足了人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掌控感、胜任满足感、群体归属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