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德國統一,為什麼法國壓制其400年?

白楊樹下談歷史


法國沒有壓制德國400年。

在“鐵血宰相”卑斯麥基本完成德國統一任務後,德國已經強大到讓法國忌憚了。1870年,卑斯麥領導的普魯士甚至擊敗法軍,讓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之後,法國爆發大革命,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法國境內。19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

注意,德國國王竟然在法國的凡爾賽宮搞的加冕儀式!這就相當於,日本天皇在北京搞加冕!你說,誰壓制誰?至此之後,德國取代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

之後,為了壓制法國,德國和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締結三皇同盟。這種優勢,一直到一戰結束。

基本完成統一的德意志勢力大增以後,皇帝就開始推行帝國主義政策,搶佔殖民地。這個政策,作為少有的戰略家的德國首相卑斯麥是反對的。強勢的對外政策會樹敵太多,這不利於德國發展。畢竟,德國面積相對狹小,本土發展空間不大。但是,皇帝不聽他的。

最終,德國和英國鬧翻。在歐洲形成了兩個對立的幫派:德國帶著幾個小弟弟對陣英、俄、日、美!很明顯,這個舉措很不利於德國。最終,一戰爆發,德國戰敗。

戰敗之後,法國想搞死德國。但是,英國奉行大輪均衡政策,並沒有完全任由法國處置德國。後來就是希特勒上臺,德國再次雄起,一個多月就佔領半個法國。不過,德國再次一挑三(英美俄)失敗,在整個二戰期間,法國活在德國人的陰影下。

這之後,就是二戰結束,德國受到制裁。此後,雖然,法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更高,是五常之一。但是,德國和法國都活在兩強的陰影之中,誰也別想欺負誰。兩德統一之後,德國經濟再次騰飛,成為歐洲強國。論綜合實力,法國是比不上德國的。

綜上所述,德國幾次崛起後,都因為不合時宜的外交政策而讓自己陷入絕境。德國缺少卑斯麥這樣的戰略家,為他規劃道路。其他人過分推崇種族優越論和軍國主義,讓自己四面樹敵,發展受困。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1870年7月9日普法戰爭爆發。法軍連戰連敗,一個半月後,拿破崙三世率領近9萬殘兵敗將,在色當向普魯士投降,俾斯麥繼續擴大戰果,向巴黎進軍。半年後,新成立的法國政府,與普魯士簽訂了停戰條約。其實,法國失敗是註定的。

首先,從軍事準備上說,法國令人失望。儘管他們雄心壯志、豪氣沖天,誓將普軍打敗,但是他們的戰爭動員能力卻很差,開戰2周了才動員了26萬人,隊伍集結十分混亂,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甚至連一張普法邊境地圖都沒有。

反觀普魯士,常年的戰爭早已形成了一整套的動員和後勤保障體系,戰備庫存儲著大量的被服、武器彈藥。更值得一提的是,普軍十分重視鐵路對軍事的作用,有著發達的鐵路網,擁有很強的機動性,以至於普軍開戰當天就出動了45萬人。

其次,經濟實力方面,普魯士強於法國。由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主導的“關稅同盟”,極大地改善了工商業的發展,加上出臺一些有利於己的政策,普魯士的經濟增長很快,十年幾乎翻了一倍,綜合國力超過法國。

開戰當年,兩國的工業產值在全世界的佔比分別為:普魯士佔13%,法國佔10%。比如煤炭、鋼鐵、鐵路長度都超過了法國,尤其是軍事工業,隨著大批火炮、後裝槍裝備部隊,普軍的武器效能和戰術思想都遠超法軍。

更重要的是,普魯士十分注重教育的作用。他們最早施行強制的義務教育制度,到19世紀60年代,學齡兒童的入學率達到驚人的97.5%。人才帶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各類發明層出不窮,在戰場這些都可以轉化為戰鬥力。

而稱霸歐洲400年的法國,儘管為了維護統治,擺出一副溫和的霸權主義,但在處心積慮、咄咄逼人的普魯士面前,無論是政治外交,還是綜合國力,都不能與之相抗衡。再加上拿破崙三世比起他的叔叔,既無勇,也無謀,失敗是遲早的。

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並不是真正的統一。

普魯士軍隊攻入巴黎,法國政府被迫簽署停戰協議,德意志的民族主義情緒更加高漲。同時,失去奧地利和法國庇護的原德意志聯邦,紛紛投向普魯士,俾斯麥為了防止出現“同室操戈”的悲劇,同意幾個較大的邦國擁有獨立的權利。

至此,除奧地利外,所有的德意志邦國加入“聯邦”,對外統稱為“德意志帝國”。由於排在羅馬帝國之後,所以又稱為“第二帝國”,也是二戰德國自稱為“第三帝國”的原因。隨後,威廉一世加冕為帝國皇帝,俾斯麥為帝國宰相,德國統一。

然而,“德意志帝國”並不算是真正的統一。它只是因為普魯士“一家獨大”,各邦國才擁戴其國王為皇帝,其實他們都保留著不同程度的獨立性。說白了,像一個家庭裡的“孩子頭”,帶著兄弟們打打殺殺,打完了各回各屋、各幹各的事。

它並沒有像中國曆代皇帝那樣,採取的是中央集權的模式,所有的權利歸皇帝一人。中國的皇帝更像是家庭中的“家長”,所有的孩子都要聽“家長”指揮,不聽就有可能受到“懲罰”;而聯邦制則不然,一同出去做事,還要看個人心情,不好就不去了。

所以,也就有了威廉一世並不太願意當什麼皇帝,相比起來,他更願意當普魯士國王。倒不是他懷舊,而是這個皇帝當得有點“吃力不落好”,“有福可以同享”,可真到患難時,就不一定“共患難”了。說白了,還是沒有集中權力。

好在,普魯士在統一後的德國中佔據著國土的2/3,人口占3/5,軍隊更是佔到了2/3,擁有絕對的地位,而普魯士實行的是獨裁統治,這就讓“德意志帝國”的國體,成為中央集權制和聯邦制的混合,併成為日後對其影響非常大的政治框架。

不管怎麼說,德國的統一是歐洲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它打破了原有的地緣政治格局,不僅削弱了法國的實力,甚至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作為昔日霸主,法國為了自身安全,不得不更加依賴英國和俄國的勢力,來抗衡德國。

俾斯麥儘管深謀遠慮的,沒有徹底征服法國,但是強大的德意志帝國在歐洲,國力遠遠超過任何一個國家,相對於“溫和”的法國,其盛行的軍國主義更顯得具有侵略性。從此,歐洲進入了一個更加動盪的年代,成為一戰、二戰的策源地。

為什麼民族間的矛盾最不容易緩和?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