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无题”这首诗,李商隐即使不作词似也无憾

少小读唐宋词常存一疑窦,晚唐李商隐何以不作词?以他的高华才情,以他的灵心慧性,倘若赋词,必在温、韦之上。他若赋词,唐五代词的发展也许会是另外一种格局。因此李商隐之不作词实在是晚唐词坛的一大遗憾,至少我一直这样固执地认为。后来,读到缪钺先生《诗词散论·论李义山诗》谓:“

义山之诗,已有极近于词者……盖中国诗发展之趋势,至晚唐之时,应产生一种细美幽约之作,故李义山以诗表现之,温庭筠以词表现之。体裁虽异,意味相同。”指出了“义山诗与词体意脉相通”的特点。在我似也隐约感觉到这也可称李商隐不作词的原因之一,因为词本质上仍是诗,只是一种变体而已。温、韦是以一种变体来适应诗的发展趋势,而李商隐无需变体,只是在表达方法上作了大胆的变革,也同样适应了诗的发展趋势。在李商隐的探索中,成就最显著、对后人影响最深刻、最与词体意脉相通的也许该数其无题诗了。

有了“无题”这首诗,李商隐即使不作词似也无憾

李商隐

在李商隐之前,卢纶曾有一首以“无题”为题的七律,究竟是作者有意取此题还是原题亡佚,编集者所加已无从确认。但“无题”在卢集中仅此一例,而李商隐集中标以“无题”的作品近二十首,显然是有意为之。这些作品有明显的特点,大多以爱情相思为题材,风格细美幽约,哀感顽艳,文辞精丽,声韵谐畅。李义山之赢得后世青睐的原因至少一半得归之于这些华美的“无题”诗章。这些“无题”诗曾引起后人极大的研讨兴趣,话题之一就是这些作品究竟有无“寄托”,也即在表现爱情主题时,作品有无更深层的政治或其他内涵。

有了“无题”这首诗,李商隐即使不作词似也无憾

爱情相思

无题诗中部分诗作的寄托较明显,如“重帏深下莫愁堂”、“八岁偷照镜”之类;也有一部分纯是写男女之情的,如“照梁初有情”之类。但还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则历来聚议纷纭,所谓“寄托在有无之间”的,令人难于把握。于义山诗深有研究的陈伯海先生在论及“无题”时有过一段精论,颇有助于我们对“无题”诗寄托状况的思考:在腐朽势力的重压之下,他的匡救国家的心愿,终竟只能化作一曲如梦如幻的相思。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这就必然要在他的爱情相思的绝唱里捺下深深的印记。爱情的歌唱与人生的感怀融成了一片,从相思的苦痛中曲折地透露出时代苦闷的心声……王蒙先生自八十年代后期也倾心于义山诗,且时有发人深省的论议,如:“无益无效的政治关注与政治进取愿望,拓宽了、加深了、熔铸了他的诗的精神,甚至连他的爱情诗里似乎也充满了与政治相通的体验

。”

有了“无题”这首诗,李商隐即使不作词似也无憾

爱情诗意境

(《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这观点与陈伯海先生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确实,对无题诗我们无需一定坐实某诗有政治寄寓,某诗是纯写相思。我们应该明白,像李商隐这样一位具有强烈政治热情的诗人,在自己的理想抱负遭受挫折与打击后郁郁无助的心境中,即使是爱情题材的作品,也难免有与政治、人生相关的悲剧印迹。这似乎不仅适合于诠解义山“

无题”,甚至可以推及其他诗人的相类创作。另外,于无题诗中最传诵的名句,诸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这类情意执著,跻攀爱的精神圣境的佳句舒芜先生有过值得注意的分析,他认为这些声音“不是轻薄调笑的声音,而是真挚严肃的声音,不是施以爱宠的声音而是祈求允诺的声音……​我们又听到辍响千年的地位平等的男求女的声音了”。

有了“无题”这首诗,李商隐即使不作词似也无憾

爱情诗意境

这倒是指出了李商隐“无题”诗中所写爱情与其他诗人的判然不同之处。实际上这也真是李商隐“无题”最动人心魄的魅力所在。从爱情题材的作品看,“无题”确是攀上了一个高峰,《花间集》中偌多抒写相思的篇章实无法与“无题”同日而语。这样看来,有了“无题”,李商隐即使不作词似也无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