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生物体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无一例外

所有生物体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无一例外

著名生物学家史蒂芬·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说过,如果有可能把生命演化的历史重演一次,结局很可能不一样,不仅可能没有人类,甚至可能没有哺乳动物的出现。

19世纪著名哲学家斯宾塞留下了他那句著名的格言:适者生存

这句话影响了无数人,仿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已经成为了生物演化的标准定律。

可事实上所谓的适者生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和准确定义才行。


适者生存是真理,前提是繁殖的成功。

所谓最适者,应该如何界定?是最健康、最强壮或者最敏捷、最聪明?

从自然界的物种演化来看,今天地球上的物种多样性最初都是由单细胞生物进化和演化而来,到今天为止,单细胞生物仍然活跃在我们的身边,直至后来的细菌甚至病毒,即便他们的寿命非常短,他们不但没有因为其生命周期的短暂而消失殆尽,相反的是人类如此努力的跟细菌病毒斗争,换来的却是更加强大的变异种类。

而事实上,今天的物种演化论已经可以证明一点:生物的存在和演化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进程,这种进程具有完全的随机性和不可控性,而且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一件事,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大量的繁殖


而所谓繁殖,就是基因表达的无限代传承和延续。这才是自然界的本能目的。

也就是说,物种进化和演化的进程,完完全全是一个自然选择过程,而且这一过程的选择的原则,完全是依照是否有利于基因和基因延续,并不会考虑物种的生存和健康或疾病

自然界存在大量不超过1年寿命甚至更短寿命的物种,它们繁殖1次就立刻死亡,只要它们能够有足够大量的繁殖就可以了。比如鲑鱼。


所以在动物界的大迁徙过程中,会有大量死亡,或者遭遇灾害,或者遭遇其他动物的猎杀。

我们可以在很多纪录片里看到这种现象。如果是按照安全和生存的角度来说,这些动物完全可以不要做这些对自己的生命造成威胁的事情。


英国生物学家,《自私的基因》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主张:个体可以看成是基因用以复制基因的载体,完成目的之后就可以被抛弃

这种观点颠覆了那种认为演化将带来一个更和谐、稳定、健康的世界的传统信念。

我们都希望生活得健康快乐,但是自然选择却一点也不关心我们是否快乐。

从纯演化论的角度来看,如果患上焦虑、心脏病、近视、痛风以及癌症的倾向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增加了繁殖的成功率,这些基因就会被选择保留,我们也将承担这些“成功”的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