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有模仿倾向吗?怎么判断?

airena


当你看到“模仿”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你可能会想到一个喜剧演员模仿一个超级明星。你也可能会想到你的表妹在你姨妈不注意的时候模仿她。但是你知道模仿也是自然界中最迷人的概念之一吗?动物和植物也模仿其他生物及其周围世界的某些特征。但它们为什么这么做?有必要吗?

  • 图注:模仿章鱼可以模仿其他海洋生物。

如果动物表现出另一个物种的生理或行为特征,甚至是通常发现动物的周围环境的某些方面,人们可以观察到它们的模仿行为。这在动物身上自然发生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提供了生存的优势。然而,它们不会故意模仿事物或其他物种。它们天生就具有这些特点,不必有意识地选择学习或实践!

什么是模仿?

如果你曾经在大自然中徒步旅行,竹节虫可能就近在咫尺。然而,你可能从来没有发现过它们,因为它们看起来很像它们栖息的树皮。

  • 图注:竹节虫栖息在树枝上。

然而,这种精确的特征为它们的生存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就像我们一样,其他的捕食者无法发现这种动物的存在,这就阻止了它们在捕食行为中被杀死。太棒了,对吧?

但还不止这些!有时动物也模仿其他动物,以避免被更大的捕食者吃掉。它们还模仿外部特征,如颜色和形状,引诱猎物接近它们。

  • 图注:与绿色植物完美融合的叶虫

你甚至会发现许多不同的动物模仿其他种类的动物,以受益于它们的特殊特性。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总督蝶,它在翅膀的颜色和图案上都模仿帝王蝶。帝王蝶是有毒的,所以总督蝶同样不会被掠食者吃掉,因为它的翅膀模式与帝王蝶相似!

类似地,一种蛾类海参模仿危险的蜇人黄蜂,以避免成为猎物。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异齿蛇,它在发出嘶嘶声宣传它是危险的时候把头压扁。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动植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化出这些诡计和欺骗的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它们生存的可能性!

什么是贝茨拟态?

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这个概念。以一组昆虫为例:A、B和C。在这些昆虫中,只有B具有毒刺或其他对捕食者有害的特征形式的有毒化学物质。另一方面,A和C看起来只像B,但是由于之前对B的不愉快经历,捕食者会避开所有的A、B和C有机体,因为它们看起来很相似。这就是所谓的贝茨拟态。

  • 图注:总督蝶和帝王蝶相似的颜色模式。

这种拟态是以英国科学家亨利·沃尔特·贝茨命名的,他开创了观察亚马逊蝴蝶模仿模式的工作。因此,上面提到的总督蝶模仿帝王蝶的例子很适合这一类。人们还可以观察到乳蛇的贝茨拟态,它们的体色和有毒的珊瑚蛇一样。

什么是穆勒拟态?

这种类型的模仿与贝茨拟态只是略有不同。据说,如果一组动物产生相同的警告标志,表明它们不好吃或危险,它们就会表现出穆勒拟态。然而,在这种模仿中,很难理解是谁在模仿谁,因为这两种生物都是有毒的,但为它们的集体生存创造了同等的优势。这也创造了这些模仿之间的互利互动。

  • 图注:一种看起来像蜜蜂的雌性黄蜂。

因此,我们可以说,穆勒拟态动物也有类似的预警系统。这些颜色可能与动物身上的亮色图案相同,都是在宣传猎物不好吃或对捕食者有毒。一旦捕食者对一种表现出这种模式的动物有了不好的体验,它将在未来避免所有类似的模式。一些依靠这种模仿的生物的突出例子是蜜蜂、小黄蜂和黄蜂,它们都是螫人的昆虫,具有相同的黑色和黄色外部颜色。

为什么动物要模仿?

模仿,就像动植物生物学中的其他一些现象一样,是由进化的力量造成的。如果一个生物的外表使它在周围环境中容易辨别,那么它成为食物的可能性就相当高。因此,模仿有助于它们避免这种情况,促进生存。

  • 图注:叶虫,

叶虫在植物间的伪装和无毒动物对有毒生物的模仿都是有效的生存方法。

此外,一些动物也利用这种现象来吸引猎物,满足它们的营养需求。一个迷人的例子是兰花螳螂;与普通的绿色螳螂不同,这种螳螂呈现出淡紫色或粉色的微妙色调。这种现象有助于它欺骗前来给兰花授粉的昆虫,但最终却变成了猎物!

  • 图注:兰花螳螂。

不像你在电视上看的喜剧演员,动物是为了生存而不是娱乐。这种模仿不仅壮观,而且非常狡猾!


科技领航人


动物的模仿行为本质上是 通过模仿母亲的行为,来学习能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好好活下去的生存技巧,比如小猫之间的追逐打闹其实实在学习捕猎。

有些动物“心理年龄”比较小,这一行为会保留到成年之后,比如被人类从小带大并且照顾的很好的那部分宠物。

动物模仿人类一般多出现在“ 把宠物当孩子养”的家庭,这样的宠物会从人类满满的爱意当中感受到母亲的感觉,并且也有足够多的机会和人接触、学习。而模仿母亲的行为又是本能,所以在这样的家庭中就比较容易看到宠物模仿人类的案例。动物的模仿行为是先天性自然选择和学习的。





平行宇宙旅行号


有过这样的一个实验,是人类小孩和倭黑猩猩作比较,比较模仿的动作,大致如下:

两个参照实验组分别由低于5岁的人类幼儿和倭黑猩猩构成,后者与人类之间存在极强的进化亲缘关系。英国伯明翰大学和杜伦大学的研究人员希望观察这些被试是否能够学习并掌握两组不同的动作:第一组动作是摩擦旋转一个盒子并转动手腕,第二组动作则是在盒子上按照特定方向划线。

研究结果显示大约有3/4的人类幼童能够复制这些动作,或许这是迎合社交规范并向之前做过这一动作的同伴示好的某种进化机制。然而反过来,尽管经过反复训练之后,动物也能够掌握一些特定动作,但是这项实验中,46只倭黑猩猩均没能成功模仿这些动作。

一般情况下,动物们可能会模仿那些已经有同类做过的动作。而为了排除某些动作受试者之前可能曾经学习过的几率,研究人员在研究中所采用的动作都是相当新颖的。第一组动作中,向受试的人类和倭黑猩猩展示的是一位演示者将手放在一个盒子顶部,并开始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盒子四次,在这过程中,演示者的手腕也跟着转动了四次。

第二个动作中,演示者在盒子顶部画出一条对角线,随后沿着盒子四周边缘的凹槽划线。

在全部77位从英国伯明翰科学博物馆参与实验的儿童中,有77.8%的儿童能够在观看演示后重复做出第一个动作,而更为复杂的第二套动作也有39%的儿童能够重复。但是刚果境内的倭黑猩猩们却无法正确重复出任何一套动作。尽管同样看过了演示操作,但它们见到盒子之后的第一反应仍然是用拳头砸,撕咬,踢踹和摇晃,目的只有一个:把盒子弄开,看看里面有没有吃的。

在研究报告中,科学家们提到,有人提出,之所以这项实验中人类幼儿表现特别好,是因为这些动作背后似乎并没有什么目的性。而此前的研究就已经发现,人类儿童表现出一种所谓“过度模仿”的行为,意思是他们会模仿大人的任何动作,而不管这些动作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这些动作是否具备实用意义。

综上:动物具有模仿性,他们的模仿具有目的性,它们只会模仿那些明显能够产生某种具体结果的动作,比如打开盒子的动作做完后就能获取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