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統治者為什麼要把國家的首都,定在洛陽這個城市呢?

自古以來,都城的選擇對於我國古代王朝來說都極為重要,因為它能很大地影響到國家的政局。在不斷地實踐中,古人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對此有了總結,即從地理環境來定都。在東漢選都之時,洛陽和長安是劉秀最終所考慮的,人們也因此分為了兩派。長安不僅地理、政治條件都優於洛陽,那為何最終會定洛陽為都呢?

長安在東漢初年已然衰落

為推翻王莽統治的新朝,兩軍交戰數十年,無數人因這場災難而死去。在赤眉軍戰勝更始軍後佔領了長安,又因長安城內糧食供應不足,年年鬧饑荒而離開長安向東撤退。長安城此時已生靈塗炭、破敗不堪,數十萬百姓因饑荒而被餓死。而相對於沒遭受戰爭破壞的洛陽,可直接利用其基礎建設,對於統治者來說,不管是打仗時期,還是和平年代,糧食供應都不成大問題。

東漢時期,統治者為什麼要把國家的首都,定在洛陽這個城市呢?


東漢時期,統治者為什麼要把國家的首都,定在洛陽這個城市呢?

洛陽地理位置較好

早已有多本著作說了洛陽地處天下之中,侯甬堅的定都"中心地學說"更是充分說明了地處中心能很好的促進政治、物資、軍事等輸送,並容易將四周力量向中聚攏,更好地鞏固地方統治,形成一種向心、忠中的社會文化心態。

東漢時期,統治者為什麼要把國家的首都,定在洛陽這個城市呢?

洛陽的地勢險峻,擁有良好的地理優勢,這在多本書中都有所說明,可見它並不比長安差多少。再者,當時洛陽是個軍事重地,如若劉秀能成功佔領洛陽,那麼他將與攻下長安的赤眉軍形成對峙局面,能成功堵住赤眉軍向東撤退的那條路,並且能借助良好的地理位置擊敗各方敵人。

這對劉秀一統江山將會起到極大的作用,也能為此打下一個夯實的基礎。

洛陽的條件有利於經濟發展

從地理條件上來看,洛陽物饒豐富、土壤肥沃,有利於農民種田產糧,再加上交通便利、人多密集,更是有利於經濟的發展。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的發達經濟區--河洛地區。到了西漢,洛陽已成為一個繁榮的商業都會,僅次於長安,而洛陽經濟圈更是包括了一系列的商業城市,在當時全都是富庶的通邑大都"。可見洛陽一帶是唯一能和長安一帶相提並論的,因此是選擇為首都的最佳地方。

東漢時期,統治者為什麼要把國家的首都,定在洛陽這個城市呢?

洛陽更是在西漢被打造成了農業區,王莽也對洛陽等5個城市的市長進行更名提拔,這大大促進了洛陽和周邊經濟區的互動,有利於洛陽經濟的快速發展。再加上先前的西漢在關中地區生存繁衍已久,使之物資匱乏短缺,已然沒落,如果劉秀遷都至此,那麼土地也不能承受得住他們的需求,所以洛陽是東漢定都的首選之地也就不足為奇了。

統治階級的選擇

在幫助劉秀掌固政權的32位功臣中,籍貫為南陽、汝南、潁川的佔七成,這也暗示了在洛陽定都的必然性。

不同地域的人就會有不同的差異,皆表現在各個方面,這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消滅掉的。就像秦始皇為鞏固統治,想讓人們意識一致所做的一切,到頭來非但沒有成功,還使關東諸國的人民產生逆反心理。

而關東人民本性善良,具有很多優良品質,在西漢遷都到長安時不免心裡有些不高興,但好在朝廷重用。這也是劉秀定都關東富地洛陽的原因之一。

東漢時期,統治者為什麼要把國家的首都,定在洛陽這個城市呢?

劉秀的統治政策及技巧

許多思想家都認為把都城定在離戰爭較近的地方比較好,這有利於統治者更加積極地建設、組織和管理,而不應該把都城定於經濟發達之地,這不利於提高統治者的積極性。對於當時的劉秀來說,定都長安太不保險,四周都已被敵對勢力所侵佔,相對於安全富庶的洛陽,還可以藉助汝南、南陽兩地的援助掃平敵對勢力,不乏為一個好選擇。

劉秀是西漢宗室,而他又以劉性符號起家,那他不得不顧念祖上的長安陵園,便把長安和有13位南陽功臣的南陽定為陪都,名為西京和南都,這使南陽、關中兩大集團獲得心理安慰。杜篤欲勸劉秀把都城遷回長安,作《論都賦》,劉秀不予回應,而是撥款對長安給予援助,這樣一來,化解了關東與關中兩大集團的矛盾,有利於長久鞏固統治,平穩社會。

東漢時期,統治者為什麼要把國家的首都,定在洛陽這個城市呢?

綜上所述,縱觀歷史長河,東漢在洛陽定都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