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肥胖差點被換掉的皇帝是誰?你怎麼看?

威史


明仁宗朱高熾 資料圖

明仁宗朱高熾,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兒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歷代帝王中最窩囊的。老爸健在的時候,不受老爸喜愛,又受兩個弟弟漢王高煦、趙王高燧的擠兌,繼承權幾乎不保。

朱棣不喜歡大兒子高熾,一個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實仁厚,說得損一點,就是有點懦弱。沒有他爺爺、他爸爸那種英武之氣,不像個君臨天下、讓臣民戰戰兢兢的君主。第二則是因為身體不好,患了嚴重的肥胖症,走路很不方便,必須要兩個人攙扶。他的爺爺和爸爸,江山都是馬上得來的,朱棣自己上馬能開弓,下馬能治國。

高熾最終能入承大寶,一是嫡長繼承製對朱棣的約束;二是因為他娶了個好老婆,生了個好兒子,朱棣喜歡仁宗的長子朱瞻基。高熾的皇后張氏也有朱元璋的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風,見識遠大而乖巧伶俐,是個不折不扣的賢內助,用古代命書的說法,有“旺夫命”。

《明通鑑》記載,張氏自從嫁給仁宗後,很得成祖和仁孝皇后這對公婆的喜愛。明仁宗在東宮做太子的時候,多次被漢王、趙王兩位弟弟挑撥離間,又因身體肥胖,不能騎馬射箭,明成祖很生氣,命令減少太子在宮中的膳食

老爸給仁宗規定的減肥計劃沒見什麼成效,你想想,人到中年再減肥何其難也,減肥無非是個姿態,做給老爸看看。高熾當了皇帝后,雖然因為封建禮法,不能公開對老爸有非議,心裡恐怕腹誹不少。由於他一生都活在老爸的陰影下。

史載,永樂帝朱棣數次出征,都帶著皇太孫瞻基。

因為沾兒子的光才當上皇帝的仁宗,對兒子有種莫名其妙的嫉妒可以理解。可是,後世有人斷言如果仁宗再多當幾年皇帝,可能會廢除太子,我認為純屬臆猜。仁宗對兒子感覺不爽是一回事,可廢除長子繼承權再選另外兒子繼位又是一回事。

這樣的老實人才是大聰明。

朱棣帶領二兒子揮師南下時,建文帝的部隊搞了個“圍魏救趙”,派奇兵直搗燕王的都城北平,而燕王大軍在外,如果貿然班師來救,得勝之勢將功虧一簣。

永樂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住在自己的老窩北京城(當時稱“行在”,還沒有正式的首都名分),讓朱高熾以太子身份在南京監國。

這老實人最聰明之處是認清了父親的為人和自己的處境。面對永樂帝這樣文武兼備而又陰險毒辣的父皇,耍小心眼能瞞過他?一味地去討好也是下策。


搞笑兵器譜


一部《大明風華》的熱播,讓歷史上的明仁宗朱高熾又進入了人們的眼簾,扮演者梁冠華胖胖的身材將一個窩囊的太子、窩囊的皇帝演示的惟妙惟肖,令人捧腹。他也確實窩囊點,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一命嗚呼,陪著自己英明的老爹了。

影視作品朱高熾形象

胖不是缺點,出來當太子就是他的錯了。朱高熾的老爹是朱棣,他不太討他爹的喜歡,相反,他的兩個弟弟頗受器重。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朱棣就生了三個兒子,親兄弟,連媽都是一個,這在皇帝家,極為罕見。朱棣不喜歡這個兒子,關鍵還是子不類父,朱棣是馬上皇帝,是打下來的天下,他的爹朱元璋,更是打了一個又一個聖戰。相反的,他老實忠厚,而且身體不好,肥胖厚重,走路不便,走路還得人攙著。相反,他的兩個弟弟,善於弓刀石馬步箭,特別是老二,跟著自己的老爹,一路從北京打到南京,功勞顯赫。這些都給他造成了極大威脅。

朱棣、朱高煦、朱瞻基影視形象

朱高熾最終能當上皇帝,歷史說是有個好老婆、有個好兒子,這在《大明風華》裡有很形象的演繹,有興趣的可以參閱一下。我認為,這還要看大的歷史格局,永樂一朝從北打到南,用兵不斷,百姓疲憊,需要休養生息,這種形勢下,需要的是一個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的明君,而不是繼續窮兵黷武,大肆攻伐的兒子,所以可以說,是歷史選擇了他。

朱高熾皇后影視形象

有明一代,他開了一個好頭,“仁宣之治”成為了明朝第一個盛世。他老實,不糊塗,懂得忍讓包容,具有一個政治家謀略和胸懷,因此能夠成為一代明主,至於天不假年,命運使然。


北廠厝


明仁宗朱高熾,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兒子。他不受老爸喜愛,又受兩個弟弟漢王高煦、趙王高燧的擠兌,繼承權幾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駕崩,四十七歲的他終於繼承了皇位,龍椅還沒有坐熱,當了八個月的皇帝就去世了。有點奇葩的味道。

朱棣不喜歡大兒子高熾是因為他患了嚴重的肥胖症,走路很不方便,必須要兩個人攙扶。

老二朱高煦則不同,他身先士卒帶領軍隊做先鋒,直逼南京。朱棣對自己喜愛的二兒子許諾,你大哥身體不好,你好好幹,江山遲早是你的。

高熾最終能入承大寶,一是嫡長繼承製對朱棣的約束;二是因為他娶了個好老婆,生了個好兒子,朱棣喜歡仁宗的長子朱瞻基。

《明通鑑》記載,張氏自從嫁給仁宗後,很得成祖和仁孝皇后這對公婆的喜愛。明仁宗在東宮做太子的時候,多次被漢王、趙王兩位弟弟挑撥離間,又因身體肥胖,不能騎馬射箭,明成祖很生氣,命令減少太子在宮中的膳食,太子幾次險些被換。

仁宗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停止了永樂帝開始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復興,讀書人的待遇比洪武、永樂兩朝要好。

因此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他最大的特點是尊重人。這樣平庸的皇帝,帶給百姓的福祉遠甚於那些個人能力很強、不甘平庸的皇帝。


瓊樓玉宇


明仁宗朱高熾,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兒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歷代帝王中最窩囊的,四十七歲的他終於繼承了皇位,龍椅還沒有坐熱,當了八個月的皇帝就去世了。

  因肥胖而差點丟掉皇位的皇帝

  明仁宗朱高熾,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兒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歷代帝王中最窩囊的。老爸健在的時候,不受老爸喜愛,又受兩個弟弟漢王高煦、趙王高燧的擠兌,繼承權幾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駕崩,四十七歲的他終於繼承了皇位,龍椅還沒有坐熱,當了八個月的皇帝就去世了。——終明一代,他當皇帝的日子,僅僅比後來才坐了一個多月龍椅的泰昌帝時間長一些。

  朱棣不喜歡大兒子高熾,一個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實仁厚,說得損一點,就是有點懦弱。沒有他爺爺、他爸爸那種英武之氣,不像個君臨天下、讓臣民戰戰兢兢的君主。第二則是因為身體不好,患了嚴重的肥胖症,走路很不方便,必須要兩個人攙扶。他的爺爺和爸爸,江山都是馬上得來的,朱棣自己上馬能開弓,下馬能治國,沒辦法喜歡這樣的接班人。更可怕的是,這窩囊的老大卻有了兩個能幹而不安分的弟弟。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興兵南下,和建文帝奪江山時,身先士卒帶領軍隊做先鋒,直逼南京,功勞赫赫。在這場戰爭中,有一次朱棣對自己喜愛的二兒子許諾,你大哥身體不好,你好好幹,江山遲早是你的。

  高熾最終能入承大寶,一是嫡長繼承製對朱棣的約束;二是因為他娶了個好老婆,生了個好兒子,朱棣喜歡仁宗的長子朱瞻基。高熾的皇后張氏也有朱元璋的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風,見識遠大而乖巧伶俐,是個不折不扣的賢內助,用古代命書的說法,有“旺夫命”。

  《明通鑑》記載,張氏自從嫁給仁宗後,很得成祖和仁孝皇后這對公婆的喜愛。明仁宗在東宮做太子的時候,多次被漢王、趙王兩位弟弟挑撥離間,又因身體肥胖,不能騎馬射箭,明成祖很生氣,命令減少太子在宮中的膳食,太子幾次險些被換,然後最終能被保全,據說是因為張皇后的緣故。——婆媳關係是大家庭第一大難題,這張皇后能讓婆婆開心,憑這點就知道她不是等閒之輩。明朝和宋朝一樣,外戚很難干政,而且多賢后。

  老爸給仁宗規定的減肥計劃沒見什麼成效,你想想,人到中年再減肥何其難也,減肥無非是個姿態,做給老爸看看。高熾當了皇帝后,雖然因為封建禮法,不能公開對老爸有非議,心裡恐怕腹誹不少。由於他一生都活在老爸的陰影下,對老爸喜歡的長孫——自己的大兒子朱瞻基,大概有點怨屋及烏的因素在裡面,反而不喜歡,自己喜歡被封為襄王的第五子。朱棣生前,一再顯示他立高熾為太子是因為自己喜歡長孫,而且明確向臣民表明他的態度,將來繼承高熾皇位的,只能是長孫瞻基。——這種隔代指定繼承人的行為,剝奪了仁宗自己選擇繼承人的權力,對他自尊的傷害可想而知。

  史載,永樂帝朱棣數次出征,都帶著皇太孫瞻基。永樂十二年(1414年),“庚寅,車駕發北京,皇太孫從”,“上語諸侍臣曰:‘皇長孫聰明英睿,智勇過人,宜歷行陣,俾知兵法,且可悉將士勞苦,知征伐不易。然文事武備,不可偏廢,每日營中閒暇,卿等仍與之講論經史,以資典學。’”對孫子的培養遠比對兒子用心。

  因為沾兒子的光才當上皇帝的仁宗,對兒子有種莫名其妙的嫉妒可以理解。可是,後世有人斷言如果仁宗再多當幾年皇帝,可能會廢除太子,我認為純屬臆猜。仁宗對兒子感覺不爽是一回事,可廢除長子繼承權再選另外兒子繼位又是一回事。因為前者是個人的感情,後者涉及整個朝廷政局和大明江山,涉及自己身後的評價,朱高熾不會這樣冒險。在父皇在世時,他在幾次重大事件面前都有驚無險,證明他是個老實人,但毫不糊塗,做事極有主見,且“忍”的功夫一流,關鍵時刻形勢非常理智。

  這樣的老實人才是大聰明。

  朱棣帶領二兒子揮師南下時,建文帝的部隊搞了個“圍魏救趙”,派奇兵直搗燕王的都城北平,而燕王大軍在外,如果貿然班師來救,得勝之勢將功虧一簣。朱高熾這時不顧自己多病肥胖的身子,帶領老弱將士堅守北平城,自己冒著弓矢上城督陣,激勵將士,南軍終於無功而返。他這保護根據地的功勞成為日後得到繼承權的重要砝碼之一。

  永樂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住在自己的老窩北京城(當時稱“行在”,還沒有正式的首都名分),讓朱高熾以太子身份在南京監國。他懷疑太子有什麼不軌的行為,命令禮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監視太子的行為,並叮囑他說:“人言東宮多失德,汝至京師,可多留數日,試觀何如,密奏來!奏字須大,晚至即欲觀也。”這老皇帝對太子已經有傾向性意見,一般的辦事人員會迎合上意,收集太子的“不軌”言行。而胡濙被太子的老實折服了,“以皇太子誠敬曉謹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釋”。

  這老實人最聰明之處是認清了父親的為人和自己的處境。面對永樂帝這樣文武兼備而又陰險毒辣的父皇,耍小心眼能瞞過他?一味地去討好也是下策。只有以不變應萬變,老老實實夾起尾巴做人,才是上策。他能最後熬到皇帝位置,和兩個弟弟相比,笑到了最後,其制勝之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吾知儘子職而已,不知其他也。”有時候,這樣的笨辦法更管用。

  仁宗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的許多舊臣,*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停止了永樂帝開始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復興,讀書人的待遇比洪武、永樂兩朝要好。因此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痛悼他在位時間太短。如果從個人的能力來說,他顯然不屬於有鋒芒、有魄力的改革派,比起秦皇漢武乃至他的祖父、父親,相對平庸。但他最大的特點是尊重下面臣民的能力,儘量少地去命令臣民這樣或那樣。這樣平庸的皇帝,帶給百姓的福祉遠甚於那些個人能力很強、不甘平庸的皇帝。商紂、秦始皇、隋煬帝就是有能力而喜歡胡折騰的皇帝。所以,朱高熾的廟號為“仁”。



河南小孟0221


 明仁宗朱高熾,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兒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歷代帝王中最窩囊的,四十七歲的他終於繼承了皇位,龍椅還沒有坐熱,當了八個月的皇帝就去世了。

  因肥胖而差點丟掉皇位的皇帝

  明仁宗朱高熾,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大兒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歷代帝王中最窩囊的。老爸健在的時候,不受老爸喜愛,又受兩個弟弟漢王高煦、趙王高燧的擠兌,繼承權幾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駕崩,四十七歲的他終於繼承了皇位,龍椅還沒有坐熱,當了八個月的皇帝就去世了。——終明一代,他當皇帝的日子,僅僅比後來才坐了一個多月龍椅的泰昌帝時間長一些。

  朱棣不喜歡大兒子高熾,一個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實仁厚,說得損一點,就是有點懦弱。沒有他爺爺、他爸爸那種英武之氣,不像個君臨天下、讓臣民戰戰兢兢的君主。第二則是因為身體不好,患了嚴重的肥胖症,走路很不方便,必須要兩個人攙扶。他的爺爺和爸爸,江山都是馬上得來的,朱棣自己上馬能開弓,下馬能治國,沒辦法喜歡這樣的接班人。更可怕的是,這窩囊的老大卻有了兩個能幹而不安分的弟弟。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興兵南下,和建文帝奪江山時,身先士卒帶領軍隊做先鋒,直逼南京,功勞赫赫。在這場戰爭中,有一次朱棣對自己喜愛的二兒子許諾,你大哥身體不好,你好好幹,江山遲早是你的。

  高熾最終能入承大寶,一是嫡長繼承製對朱棣的約束;二是因為他娶了個好老婆,生了個好兒子,朱棣喜歡仁宗的長子朱瞻基。高熾的皇后張氏也有朱元璋的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風,見識遠大而乖巧伶俐,是個不折不扣的賢內助,用古代命書的說法,有“旺夫命”。

  《明通鑑》記載,張氏自從嫁給仁宗後,很得成祖和仁孝皇后這對公婆的喜愛。明仁宗在東宮做太子的時候,多次被漢王、趙王兩位弟弟挑撥離間,又因身體肥胖,不能騎馬射箭,明成祖很生氣,命令減少太子在宮中的膳食,太子幾次險些被換,然後最終能被保全,據說是因為張皇后的緣故。——婆媳關係是大家庭第一大難題,這張皇后能讓婆婆開心,憑這點就知道她不是等閒之輩。明朝和宋朝一樣,外戚很難干政,而且多賢后。

  老爸給仁宗規定的減肥計劃沒見什麼成效,你想想,人到中年再減肥何其難也,減肥無非是個姿態,做給老爸看看。高熾當了皇帝后,雖然因為封建禮法,不能公開對老爸有非議,心裡恐怕腹誹不少。由於他一生都活在老爸的陰影下,對老爸喜歡的長孫——自己的大兒子朱瞻基,大概有點怨屋及烏的因素在裡面,反而不喜歡,自己喜歡被封為襄王的第五子。朱棣生前,一再顯示他立高熾為太子是因為自己喜歡長孫,而且明確向臣民表明他的態度,將來繼承高熾皇位的,只能是長孫瞻基。——這種隔代指定繼承人的行為,剝奪了仁宗自己選擇繼承人的權力,對他自尊的傷害可想而知。

  史載,永樂帝朱棣數次出征,都帶著皇太孫瞻基。永樂十二年(1414年),“庚寅,車駕發北京,皇太孫從”,“上語諸侍臣曰:‘皇長孫聰明英睿,智勇過人,宜歷行陣,俾知兵法,且可悉將士勞苦,知征伐不易。然文事武備,不可偏廢,每日營中閒暇,卿等仍與之講論經史,以資典學。’”對孫子的培養遠比對兒子用心。

  因為沾兒子的光才當上皇帝的仁宗,對兒子有種莫名其妙的嫉妒可以理解。可是,後世有人斷言如果仁宗再多當幾年皇帝,可能會廢除太子,我認為純屬臆猜。仁宗對兒子感覺不爽是一回事,可廢除長子繼承權再選另外兒子繼位又是一回事。因為前者是個人的感情,後者涉及整個朝廷政局和大明江山,涉及自己身後的評價,朱高熾不會這樣冒險。在父皇在世時,他在幾次重大事件面前都有驚無險,證明他是個老實人,但毫不糊塗,做事極有主見,且“忍”的功夫一流,關鍵時刻形勢非常理智。

  這樣的老實人才是大聰明。

  朱棣帶領二兒子揮師南下時,建文帝的部隊搞了個“圍魏救趙”,派奇兵直搗燕王的都城北平,而燕王大軍在外,如果貿然班師來救,得勝之勢將功虧一簣。朱高熾這時不顧自己多病肥胖的身子,帶領老弱將士堅守北平城,自己冒著弓矢上城督陣,激勵將士,南軍終於無功而返。他這保護根據地的功勞成為日後得到繼承權的重要砝碼之一。

  永樂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住在自己的老窩北京城(當時稱“行在”,還沒有正式的首都名分),讓朱高熾以太子身份在南京監國。他懷疑太子有什麼不軌的行為,命令禮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監視太子的行為,並叮囑他說:“人言東宮多失德,汝至京師,可多留數日,試觀何如,密奏來!奏字須大,晚至即欲觀也。”這老皇帝對太子已經有傾向性意見,一般的辦事人員會迎合上意,收集太子的“不軌”言行。而胡濙被太子的老實折服了,“以皇太子誠敬曉謹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釋”。

  這老實人最聰明之處是認清了父親的為人和自己的處境。面對永樂帝這樣文武兼備而又陰險毒辣的父皇,耍小心眼能瞞過他?一味地去討好也是下策。只有以不變應萬變,老老實實夾起尾巴做人,才是上策。他能最後熬到皇帝位置,和兩個弟弟相比,笑到了最後,其制勝之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吾知儘子職而已,不知其他也。”有時候,這樣的笨辦法更管用。

  仁宗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的許多舊臣,*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停止了永樂帝開始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復興,讀書人的待遇比洪武、永樂兩朝要好。因此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痛悼他在位時間太短。如果從個人的能力來說,他顯然不屬於有鋒芒、有魄力的改革派,比起秦皇漢武乃至他的祖父、父親,相對平庸。但他最大的特點是尊重下面臣民的能力,儘量少地去命令臣民這樣或那樣。這樣平庸的皇帝,帶給百姓的福祉遠甚於那些個人能力很強、不甘平庸的皇帝。商



小森短視頻


《明通鑑》記載,張氏自從嫁給仁宗後,很得成祖和仁孝皇后這對公婆的喜愛。明仁宗在東宮做太子的時候,多次被漢王、趙王兩位弟弟挑撥離間,又因身體肥胖,不能騎馬射箭,明成祖很生氣,命令減少太子在宮中的膳食,太子幾次險些被換,然後最終能被保全,據說是因為張皇后的緣故。――婆媳關係是大家庭第一大難題,這張皇后能讓婆婆開心,憑這點就知道她不是等閒之輩。明朝和宋朝一樣,外戚很難干政,而且多賢后。

老爸給仁宗規定的減肥計劃沒見什麼成效,你想想,人到中年再減肥何其難也,減肥無非是個姿態,做給老爸看看。高熾當了皇帝后,雖然因為封建禮法,不能公開對老爸有非議,心裡恐怕腹誹不少。由於他一生都活在老爸的陰影下,對老爸喜歡的長孫――自己的大兒子朱瞻基,大概有點怨屋及烏的因素在裡面,反而不喜歡,自己喜歡被封為襄王的第五子。朱棣生前,一再顯示他立高熾為太子是因為自己喜歡長孫,而且明確向臣民表明他的態度,將來繼承高熾皇位的,只能是長孫瞻基。――這種隔代指定繼承人的行為,剝奪了仁宗自己選擇繼承人的權力,對他自尊的傷害可想而知。



蘅蕪君雜談


朱高熾,確實是胖,朱棣也確實是不喜歡他。

但他有個好老婆張氏,朱棣很喜歡這個兒媳婦,多次對朱高熾說,如果不是因為她,我就把你廢了。

靖難之後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朱棣親自制定了減肥計劃,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朱高熾體重沒變,朱棣把朱高熾叫來大罵了一頓,發現張氏不見了,一會兒她回來,給朱高熾端了一碗餛飩。朱棣長嘆,放棄了給朱高熾的減肥計劃。

順便說一下,這個張氏,就是正統朝的張太皇太后,她非常賢明,她死了時候,王振才敢冒出頭角,從而引發了土木堡之變。


甲申十七年


這還用問嗎?當然是明成祖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了,這哥們不僅胖,而且還得了類似於小兒麻痺的病症,腿腳也不是很好。那朱棣當然不喜歡嘛!朱棣喜歡的是朱高煦,據說長得也帥,身材也好。所以一度朱棣是有立朱高煦為太子的心思,在靖難時就曾說過:“勉之,世子多疾”,之類的話。靖難成功後,朱棣的繼承合法性就成了他後來的最大的問題,你看朱棣當了皇帝后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圍繞自己這個繼承的的合法性展開的,包括什麼編撰永樂大典,包括篡改史料(自己本來是貢妃所生,他改成自己的生母是馬皇后,把朱標說成是諸妃生的)鄭和下西洋,胡瀅暗訪等等。經歷了這麼多事,那麼各位想一想這時的朱棣還會將皇位繼承給自己喜歡的朱高煦嗎?當然不會,否則自己打下的天下子孫後代有樣學樣,喜歡誰就立誰,後世的江山非亂套不可,為了這他也必須立嫡立長,在一個這個朱高煦自己也不爭氣,經常幹一些個出格的事,弄得朱棣很沒面子。相反朱高熾沉穩很多,經過朱棣的一在權衡後,最終還是朱高熾做了皇帝,據說還有就是朱棣非常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解晉就曾和他說過“好聖孫”之類的話,過程還是蠻艱難的,可是當了皇上的朱高熾還真是像朱棣說的一樣,“世子多疾”,做了還不到一年的皇帝便領了盒飯,追隨自己的老爹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