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是干什么用的呢

史书是干什么用的呢

图书介绍:


史书是干什么用的呢

▲《走过丹江》 李育善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点击 购买本书


作者李育善以个人的视觉,纪实的文字,叙写了一个人眼中丹江的前世今生。关于丹江的诞生,从一滴水,一眼泉,一条溪流到大江奔流,丹江流淌亿万年,流程近四百公里,视觉和行程超过两千多公里。


思考的侧重点是写江与人、人与江的相互影响,相互滋养与共生。对丹江沿岸的风物景致,人文景观只进行了随机点缀式的描写。


史书是干什么用的呢

我读《走过丹江》文 / 穆 涛

我和育善兄是二十多年的老友,是老兄弟。我也是他的责任编辑,这些年,《美文》发表过他许多文章。他的文章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实”,写得扎实,写得实实在在,脚踩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写的内容,也是针对现实的。把现实写到实处,写出实感,是需要眼力和脑力的。

当下的散文写作有一个泛滥的区域,即所谓的亲情和乡情,这些文章雷同的多,有个性和劲道的少。写父母儿女情的文章,是不宜标榜着写的,这种情感宜放于心底,放得越深越好。写乡情也应该避开家长里短,婆婆妈妈。当下的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百年不遇的大变数,是观念在变,生活方式在变,是农耕文明基础的东西在变,很多人写的乡情,忽视甚至无视这种变化。


史书是干什么用的呢


李育善写的现实,基本上取材于他的工作经历,选取的也多是带难点和痛点的,这些恰恰构成了文学写作中的亮点。他有两组文章被《新华文摘》转载,《光明日报》专门请他写过一个长文章,我记得刊出时是一个整版,写南水北调工程中丹江水源保护的。育善兄成为《美文》杂志的重点作家,这和他的写作方式以及他写作时以眼力和脑力为重均有关联。

关于《走过丹江》这本书,我有三点具体看法。

一、育善写作几十年了,到这本书,我觉着是达到了一个高度,是对自己的突破,也可以说是自我超越。《走过丹江》是一部成熟的文学作品,见功夫,见精神,也见个性。这本书,是陕西散文的一个收获,也是可以放到全国散文的大局里去讲的一本书。刘琼是国内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她写的序就是对这本书的基本定位,也是对其文学价值的判断。

史书是干什么用的呢

二、这本书,不是零碎的散文作品的集结,是整体思考,是从一个原点出发,做理性寻找,不仅有深思,还有反思,这都是难得的。我说这本书达到了他目前的写作高度,也是基于这一点。散文写作,在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文学的主体意识或者主体性,一直被割裂着。从散文的分类也可以看出这种割裂,抒情的、叙事的、哲理的,其实这样的分类,是背离文学原理的。古今中外文学史里的优秀散文,其实多数都是这三者的艺术融合体。中国文章传统讲“立言”,“言立而文明”,如果核心的东西被割裂了,又如何立得住?从一个客观现实,也可以看出这种不良后果,比如,文学新时期四十多年,我们记住的一些小说家,同时记着他们的小说,记住的诗人,同时记着他们的诗。但是我们可以说出不少散文作家的名字,但同时记住他们散文作品的,有几位?

贾平凹倡导“大散文”写作,不是好高骛远,不是好大喜功,出发点就在于要重塑当代散文观念。


史书是干什么用的呢

三、《走过丹江》这本书,是有地方志价值的。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一个东西被严重忽视着,就是史和志。很多人不太清楚“史”和“志”是干什么用的,甚至不知道“文史馆”和“地方志”相关的政府机构是与中国文化传统紧密联系的。我们经常讲,要继承中国文化传统。

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唯一完整的体系就是史志传统,国史有二十五部,从司马迁《史记》,到《清史稿》,基本上一个朝代一部史。《史记》不是断代史,是通史,从黄帝时期写到汉武帝时期。《史记》之前,还有《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等等。我们非常重视史书写作,那么史书是干什么用的呢?老话叫“以史制君”“君史两立”,史书是用来制约皇帝的,“君举必书”,是说皇帝的一切行为都要记录下来。记录善行,是让后代发扬光大,记录恶行,让后代引以为戒,这是“以史为鉴”的核心。地方志记录每个地方山川湖泊的生态变化,民生、民俗、民情、民愿的状况,是国史写作的基础材料。从汉代起,从中央到郡(省)县,均设置“掌故”职位,就是今天的地方志机构。宁波的藏书馆“天一阁”建于明朝中期,就是以藏集地方史料而闻名的,清朝编撰《四库全书》时,皇帝曾降旨从这里征调大量图书。我们今天地方志的整理、保护以及写作的现状是令人忧虑的,基本上是无序状态。


育善兄写作《走过丹江》这本书,从最初立意,到结稿出版,我是了解全过程的,其中一些章节,我们还一起讨论过。育善是下了功夫的,沿丹江实地走访考察,一个村一个村地走。在写作过程中,他遇到一个大的缺憾,也可以说是困扰,就是丹江的水文资料以及相关史料的缺乏,不要说清朝以前的,即便是民国时期,也是寥寥无几,1949年之后的史料也是支离破碎的。正是因为这种缺憾,他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把搜集到的支离破碎的材料进行整理,充分融入了这本书。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都是厚实的,应该有多重内涵。育善这本文学作品,包含了难得的史志价值,这是这本书的独到之处。

史书是干什么用的呢


史书是干什么用的呢


穆涛,《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散文专委会委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201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文化散文集《先前的风气》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被评为“2014中国好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