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是金(三)登台演戏

三、 登台演戏

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兴起,我村以学校师生为主成立了一个业余剧团,开展文艺宣传活动。老师动员我参加演戏,并说这是政治任务。我说干不了。老师说:“没干过,不等于就干不了。试试看嘛。”

我虽然没有登台演过戏,但我从小因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薰陶,文艺方面的潜在才能还是有的。晚上听了母亲讲的民间故事,第二天我可以基本上不走样地“贩”给别的小朋友听。我们同一巷里有一位戴老花镜的乡间知识分子,他给人们像评书演员一样一天叨一回书,我听了也能够转述给别人听。我们巷里还有一个爱看红火、爱看戏的小伙伴名叫郑高才,每年正月、七月农闲季节一村挨一村地闹红火、唱大戏,他常常勾叫上我同他一起去看。他的记忆力好,看过戏能有滋有味地讲出故事来;我的模仿能力强,看了“九岁红”,能学来“九岁红”的弯调,看了田凤英(青衣名演),能唱来田风英的唱腔。平时我跟小朋友们在一起玩,不爱玩打仗,爱学唱大戏。模拟演三国戏,我当刘备,任爱礼当关公,张应当张飞,郑凯当赵云,演得有声有色。如今老师真的让我试着演戏。这一“试”就把我的潜在的文艺才能引发出来了。


回忆是金(三)登台演戏

我排练的第一个剧目是《新教子》。表现母亲教子上战场,保家卫国的故事。我当娘,我的嗓子不错,又采用田凤英的唱腔,排练时已经受到围观者的好评。但当正式登台演出时,我看到台下黑压压的一片人,脑袋胀大了,开口唱就顶了板。台下轰然一笑,我连忙跑回了后台。老师说:“不要慌,不要慌,定定神再往出走。”我鼓足勇气,再次上场后,我只管演我的、唱我的,不看台下观众。当我唱到精彩之处,台下有一个大个子把烟口袋拴在烟锅上一唿绕,观众就齐声地叫起好来。

从此,我就成了业余剧团的主要演员。共排了十六出戏,我就主演了十二个戏。我们到邻村李家村、田家庄去演出,吃派饭时妇女们争着叫我这个“小田凤英”去吃饭。每个戏的剧本,我从头到尾抄下来,背得滚瓜烂熟。配戏的伙伴万一忘了词儿,我还能为他提词。为了演好各种角色,我在生活中就有意识地观察各种人物,用心地捉摸他们的心理,模拟他们的神情举止。有一次,我们同院的老太太听见鸡儿在呱呱报蛋,颠着小脚步三摇地去取。她在前面走,我在后面模仿她的样子走。到了鸡窝跟前,她一振屁股俯身取蛋,把我碰倒了,把她也吓了一大跳。

演戏,培养了我的艺术观察力、想象力和再现力,对我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无疑是大有好处的。因为经常演戏,还产生了写剧本的欲望。我的第一篇文学习作就是偷了我母亲的糊窗纸,用毛笔书写的万把字的剧本。

由不敢在人前头说话,到登台演出创作舞台形象,到写剧本,对我来说是精神上的第二次解放,它使我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初步开发了这方面的才智。

回忆是金(三)登台演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