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保存食物的?

引子

離得開交際、少得了交談,卻離不開手機。若說出門必帶,手機是必可不少的。而居家、旅行,除卻手機,真正不可缺少,還有多少?

或許冰箱算得上一件,炎熱夏季可防腐、寒冷冬天可保鮮。冰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甚至於不可或缺。那對於古人來說,沒有冰箱,而食物又十分珍貴,那又是怎麼保存食物的呢?

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保存食物的?


炎炎夏季、妙招不斷

和現代人相比,古人才是“生活艱辛”,不單單沒有過多地“娛樂活動”,就連冰箱等電器都沒有。即便如此,古人還是做出不少努力,只為生活的更好。

炎炎夏日,現代人能將冰箱中的冰棍、西瓜等拿出來,一吃解百熱!顯然古代人是享受不到,甚至就連吃剩下的食物,也不能及時保存、導致發黴。食物短缺、生活不易的古代,浪費糧食就是最大的“犯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足以道出古人的辛酸。經過數年的發展,古人還是研究出了不少保存食物的方法。

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保存食物的?

肉質類食品最易腐爛,而年豬、鮮魚等都需要保存。任誰也不可能在數日就將一頭豬吃完,即便顯貴也不可能這般奢侈,更遑論窮苦的百姓?所以醃製的方法被髮明。

醃製,並不侷限與肉製品,還有蔬菜。就《齊民要術》中就記載了醬菜的多種醃製方法。醃製,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食物腐敗。當食物表面的微生物經過紫外線殺菌之後,再將食鹽抹在食品組織內,這是為了破壞食物的水分活性,提高滲透壓

醃製,農村是很常見的事情—臘肉的前期準備工作也就是這樣,雖然多了一道“燻”的工序。當然,醃製並不普及,因為鹽在古代可算是緊俏貨。普通大眾,一般都是過年才會醃製一點肉。

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保存食物的?

和醃製十分相似的一種方法——脫水法。此處“脫水”,正是洗衣機式的“脫水法”,目的就是將食物徹底曬乾。日常所見的紫菜、海帶等蔬菜,經水浸泡之後,就會恢復到原樣。古人發現這點後,在炎炎夏日,就會將蔬菜放在院子裡暴曬,曬幾天後,蔬菜就能長久保存。

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保存食物的?


天寒地凍、冰窖保鮮

秋季涼爽,食物多數都能保存兩三天,而冬天更是如此。雖說冬天不用為保存食物發愁,畢竟夏天比較長,而在亞熱帶地區——兩季如夏、兩季如春,保存食物顯然是個問題。冬季,就為保存食物提供了方法。

低溫環境下,微生物的存活率低、繁殖速度更低。食物不僅能夠得到保存,還能保存鮮活度。在《楊貴妃秘史》中有段:楊貴妃喜好新鮮荔枝,但從嶺南到長安足足2000公里,最終採用馬力加冰的方式,差役七天七夜,以接力的方式,護送新鮮的荔枝入京,當時的保鮮方法,正是“冰凍”。

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保存食物的?

據歷朝歷代典籍記載,皇宮中必有冰窖。每逢炎炎夏日,冰窖中的冰就會被取出,而冰窖的歷史也足有三千多年。

據《事物紀原》記載:“《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凌。”

在《詩經·七月》中記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

其中凌陰指的就是“冰窖”。但冰窖的形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能夠享有“冰”的待遇,非王公貴族不能受。明清兩代,冰更是緊俏貨,炎炎夏日,只有特定的日子,能得到賞賜的極少數冰塊。因此這種儲存食物的方法,平民百姓也學不來、沒條件學。

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保存食物的?


一般的儲存方法

若說醃製、冰凍是非常規的儲存食物方法,那井水法、乾糧法就是最常見的大眾儲存方法。

村落附近一般都有水井,水井中的水一般甘甜、清涼,溫度較地面水低上不少,所以勞苦大眾會將食物放在水井中,隔上三五天再來取,這樣不僅能保存食物的新鮮度,還能儲存食物。

至於說乾糧法,才算得上最常見的儲存方法。大米在古代算得上比較貴重的食物之一,一般人家都是麵條、饃饃等,三五天能吃上一回米,就算是幸運。在日常生活觀察後,古人發現饃饃等麵食保存時間更長,尤其是大餅等幾乎不含水分的食物,保存時間更久。由此,乾糧產生。

在沒有冰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保存食物的?

除卻以上幾種方法,還有一些不常見的方法,如封油法。諸多保存食物的方法,既體現了大眾的智慧,也凸顯了現在生活水平之高,起碼人們不會再為保存食物而發愁。

參考資料:《齊民要術》、《事物紀原》、《詩經》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本文於今日頭條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