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援湖北37萬公斤愛心蔬菜 探尋“網紅”薔薇村背後的故事

宿遷網訊(記者 楊洪連)“薔薇村”,一個飄著花香的名字。在今年2月份之前,她名不見經傳在此次抗疫中,上演“小村大愛”,每天向湖北捐贈1萬公斤“上海青”,頻上熱搜,網民評價“從此全國人民記住了薔薇村”。

薔薇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村莊?這個村有著怎樣的故事?

4月1日,記者走進江蘇省沭陽縣青伊湖鎮,採訪了剛剛獲得“江蘇最美抗疫先鋒”的薔薇村“上海青”蔬菜基地投資人李華平。

驰援湖北37万公斤爱心蔬菜 探寻“网红”蔷薇村背后的故事

薔薇村捐菜背後的故事

薔薇村,因位於薔薇河畔而得名。距沭陽城區40多公里,全村800多農戶有100多戶是低收入戶, 1000多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

這個在中國69萬個村莊中非常普通的小村,卻做出了給湖北捐菜37萬公斤的壯舉,這不是一般村莊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記者特別想了解基地負責人李華平,通過他解開薔薇村捐菜背後的故事。

百度搜索到的介紹,李華平,1965年出生於江蘇省沭陽縣薔薇村。1988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獲法學學士學位。1991年1月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獲法學碩士學位。曾先後就職於中共中央辦公廳、新華通訊社等單位。中國法學會會員,律師。研究領域涉及政治學、歷史學、哲學、法理學、刑法學等。先後在《政法論壇》《法學》《法律科學》《法學雜誌》等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中《論天下》一書,還被列為2013年2月中共中央外宣辦國考必考書。

進入薔薇村,記者看到一個掛著“中國薔薇村鄉村振興試驗基地”牌子的長廊,下方的對聯是“誠心誠意向村民學習 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

李華平在北京做律師,他平均一兩個月回薔薇村一次。4月1日下午,記者非常幸運,在薔薇村一戶村民家門口見到了穿著紅上衣,正和一群在理韭菜的老人談笑風生的李華平。

“以後,各家門口的路打通了,搞鄉村旅遊,遊客從你家門口過,看好你家的韭菜,就買走了。”

“這樣好!上天,我家韭菜就被來村裡打掃衛生的志願者一人一把買走了。”

此時的李華平,正在跟他的老鄰居們探討、傳播他的 “路聯網”建設思路。

問起怎麼想到要回鄉創業?

李華平說:“這裡是我出生的地方,太窮了,基礎設施落後,村裡人想創業沒門路,我回家創業,帶動一下村民。”

2018年底,李華平註冊成立了“江蘇潤格貿易有限公司”,在薔薇村流轉了530畝土地,創立“鄉村振興試驗基地”,種植“上海青”,目前已投入700多萬元。

為何選擇“上海青”?

李華平說:“當初也考慮過種植花木、養龍蝦、養豆丹等,但最終因技術、水質等制約而放棄了。最後決定種‘上海青’,是因為這裡人已經種了很多年‘上海青’,有經驗,項目要跟當地農民的技術對接上。”

當初怎麼想到要給湖北捐贈“上海青”?

李華平告訴記者,疫情發生後,他想為抗疫做點事,他通過中國工商聯網站了解到湖北缺少葉菜,便決定捐贈3萬公斤自產的“上海青”給湖北。後來,根據需要,逐步增加到了37萬公斤。自家基地生產的“上海青”數量不夠,他又從沭陽其他地方和附近的東海縣採購了一批“上海青”運到湖北。

實際上,除了給湖北捐“上海青”,李華平還給村委會捐了10萬元用於購買抗疫物資,給薔薇村每戶居民家捐了5公斤“上海青”。

驰援湖北37万公斤爱心蔬菜 探寻“网红”蔷薇村背后的故事

“上海青”大棚

建設“路聯網”,開展鄉村遊

“對湖北的捐贈結束了,現在‘上海青’銷售怎麼樣?”

“非常好!每天1萬多公斤,主要銷往徐州 、沭陽縣城等周邊地區。”

“打算擴大種植面積嗎?”

“沒有這個打算。接下來重點是搞好村裡的‘路聯網’和‘心聯網’建設。”

李華平給記者介紹了薔薇村的規劃圖,他說,“路聯網”就是要把村裡各家各戶門前的路打通了,把一家

一戶連起來,家家門口種花、種蔬菜、種蘋果樹梨樹,旅遊產業也圍繞村裡的路來做。讓村民不出家門實現增收。

“現在,桂花大道、海棠大道都已建起來了,村裡正在修路、做環境衛生整治,目標正在一個一個實現。”在李華平的帶領下,記者參觀了蔬菜基地邊上的村莊。發現家家戶戶都有院子,門前都有一塊小菜園,圍著同樣漂亮的柵欄,菜園裡種著各種綠油油的蔬菜,還有競相開放的梨花、桃花。

面對村民們“多虧華平”的誇讚,他只是笑笑。

為了實現他的鄉村旅遊目標,李華平還種植了30畝歐月、十幾畝薔薇。村裡“桂花大道”、 “海棠大道”的桂花樹、海棠樹也都是他出資購買的;他還給青伊湖鎮贈送了2萬株歐月;給薔薇村捐了價值約20萬元的太陽能路燈,現在,薔薇村家家門前都有太陽能路燈。

“王總,你好!看到薔薇村的牌子了嗎?朝前走,我在大棚這邊等你。”

“張院長,你好……好啊, 來我們薔薇村簽約,可以。”

在參觀的過程中,李華平時有電話打進來,淮安的客商來洽談“上海青”供應合作,沭陽一醫院來電要給每位村民贈送1萬元的醫療保險……

各種資源正在向薔薇村匯聚,李華平說:“薔薇村天天都在變化,你10天來一次,每次看到的肯定不一樣。”

建設“心聯網” 把薔薇村打造成“國學小村”

“我們正在打造抗疫展覽館,預計5月份開放。”李華平認為,薔薇村的振興既要靠“路聯網”,更要靠 “心聯網”。

記者發現,李華平抖音發的視頻基本都是“薔薇村村民在奮鬥”,“薔薇村每天在變化”等薔薇村村民的生產生活場景。“一群人一條路,堅持一直走下去……”配的音樂都是李超的歌《不放棄》。網友說“這是薔薇村的專用歌曲”。

李華平認為,文化認同非常重要,只要薔薇村人團結一心,心連心,共同奮鬥,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困難,最終實現振興。

他給記者講了一件令他特別感動的事:有一天,下了大雨,已經收割好的“上海青”因菜地泥濘無法運到車上送往湖北。他特別著急,沒想到,村民們聽說後,紛紛冒雨趕來幫忙,繩拉、手推,大家齊心協力很快把蔬菜送到了車上。

“這就是‘心聯網’的力量!” 李華平說,他計劃租下村裡十餘棟四合院,籌建“抗疫紀念館”,打造紅色旅遊基地。不僅收集薔薇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見證物以及捐贈“上海青”給湖北的見證物,把薔薇村團結抗疫、愛心捐贈的精神代代傳承下去,而且,將從全球範圍內收集抗疫的圖片、音視頻等信息資料,讓參觀者實實在在感受到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在兇猛的病毒面前,全世界人民只有心手相牽、團結起來,方能匯聚起堅不可摧的強大力量,共同護佑人類的康寧與未來。

另外,李華平還想打造古薔薇河遺址公園,還要將村裡的房子標上建設年代,讓村裡的漂亮小洋樓和40年前的紅磚瓦房,同時存在,讓它們去講述不同年代薔薇人的奮鬥故事,增加薔薇村的歷史縱深感,把薔薇村打造成活的民俗博物館,建成“國學小村”。李華平說,他已經聯繫了一個電影製片廠,未來可以來薔薇村拍攝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