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球總監的女兒卻差點被冰球明星侮辱,一面是理想、另一面是親情

最近很懷念坐在書店裡喝咖啡的日子。

坐看外面生活的忙碌熙攘,彷彿窗內才是我的生活,世外桃源一般。

一個人坐在家裡的餐桌旁,面前擺著剛煮好的咖啡。下午的陽光透過玻璃灑了進來,沐浴其中,雖也愜意,但總是缺少了那麼幾分韻味。

願這疫情早點過去,迎回我們應有的生活。

冰球總監的女兒卻差點被冰球明星侮辱,一面是理想、另一面是親情

今天要分享的一本書很有意思,不只因為書裡的故事很精彩,還有我們在字裡行間能看到作者的成長。

記得有一次和阿文聊當代西方文學,說到暢銷書的時候,我們都提到了瑞典作家弗雷德裡克·。巴克曼在2016年推出了《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之後又在2017年出版了《外婆的道歉信》,都是熱銷榜上的書單。不過我和阿文對他的作品評價都不高,戲稱那是長篇的故事會。

2019年豆瓣年度好書再一次推出了巴克曼先生的作品《熊鎮》,這一次,我要正式的向巴克曼先生道歉,因為他真的寫出了一部觸人心底的作品。


冰球總監的女兒卻差點被冰球明星侮辱,一面是理想、另一面是親情

還是老規矩,先來簡單介紹一下書裡的故事。

熊鎮是一個小鎮,它偏遠,落寞,冬天很長,雪很多,鎮上的人們,懂得沉默和忍耐。

熊鎮是一個冰球小鎮,遠離城市,坐落在森林與雪的懷抱中。城鎮裡的人口銳減的厲害,而留下來的人帶著對家鄉與冰球的熱愛堅守著獨立的傳統。

小鎮的少年冰球隊意外的打進了全國聯賽四強,成為了年度體育界最大的黑馬,這無疑給這裡的居民帶來了一針強心劑。隨後大家意識到,這也是小鎮存活下去唯一的希望,因為如果冰球隊獲得了冠軍,政府將會為這裡帶來公共基礎建設投資,學校、冰球館、公路、商場、賓館……

熊鎮居民沸騰起來了,冰球隊就是他們的英雄,是冰球隊讓世界認識到還有居民。

冰球總監的女兒卻差點被冰球明星侮辱,一面是理想、另一面是親情

書中的主人公彼得是熊鎮走出來的一個冰球明星,他曾帶領家鄉球隊取得甲級聯賽亞軍,最終順利進入了NHL(北美職業冰球聯盟),然而傷病令其隕落,彼得選擇回到家鄉,做家鄉球隊的體育總監。

他把一生都獻給了冰球。

凱文是少年冰球隊的頭牌球星,整個球隊都視他為英雄,他的身邊充滿了以他為榮的人。他的球技出色、學習成績優秀、家庭富有,怎麼看,凱文都是一個完美的人。

半決賽上,球隊一鼓作氣擊敗了對手,令整個熊鎮為其瘋狂。

夢想只差一步之遙,這是整個熊鎮幾代人的夢。

厄運來臨的往往非常突然,使人猝不及防。

凱文趁著父母不在家,召集了朋友們在家裡大開慶祝派對。彼得的女兒瑪雅之前和凱文互有好感,這次也受邀來到了派對上。精心打扮的她立刻成為了其她女孩嫉妒的對象,因為她的出現帶走了凱文的所有注意力。酒精的作用下,瑪雅帶著幾分醉意想去衛生間,凱文陪她來到了樓上父母的房間。凱文誤以為瑪雅的順從是默許了他接下來的親密行為,然而當瑪雅明白過來事情的進展而極力反抗時,凱文憤怒了,他不能容忍別人對他的拒絕。

危機時刻,另一位球員亞馬的出現替瑪雅解除了危機,瑪雅衣衫不整的逃回了家裡。不知所措的她選擇了沉默。

冰球總監的女兒卻差點被冰球明星侮辱,一面是理想、另一面是親情

瑪雅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父親彼得將自己的人生獻給了冰球,除了冰球他不知道怎麼去經歷另一種人生,告訴父親意味著將他推到毀滅世界的深淵;凱文是熊鎮的英雄,在人們心中他完美無缺,別人怎麼會相信他會去強暴一個樣貌普通的女孩,還是體育總監的孩子,告訴別人意味著與整個世界為敵。

瑪雅甚至想過去死,她帶著秘密死了,一切才會又解釋得通。

閨蜜安娜首先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在友情的感召下,她選擇和瑪雅一起與世界為敵。

"你得說出來。因為不這樣做的話,他會再做一次,對別人做。"

瑪雅最終還是選擇告訴了父母。決賽當天,當警察在眾目睽睽下將凱文從球隊大巴車上帶走時,球隊裡的人都發誓要殺了"陷害"凱文的人。因為失去凱文,他們不可能在決賽上拿到冠軍。

憤怒的球隊贊助商甚至召集了所有的會員,要求把彼得罷免掉,他們容忍不了一個在背後捅刀子的人。

小男孩亞馬被要求站出來證明凱文的清白,因為他是事情發生當天的目擊證人。球隊隊員之前一再向亞馬施加壓力,他們告訴亞馬他們是一個集體,不允許出現"背叛"行為。

把冰球當做解救自己和他的單身母親從貧苦中走出來的唯一手段的亞馬究竟會怎樣選擇呢?歡迎大家閱讀本書原文,體味書中的故事。

我們國家有一個成語,愛屋及烏,說的是你如果喜歡一個事物,會覺得和它聯繫在一起的一切都很美好。我們都有自己喜愛的事物,有人喜愛運動,有人喜愛旅遊,有人喜愛冒險,隨著我們對自己鍾愛事情投入的越多,我們所鍾愛的事物在我們心中就會越來越完美無缺。猶如明月,美好、潔淨、照亮黑夜裡的唯一光明。

冰球總監的女兒卻差點被冰球明星侮辱,一面是理想、另一面是親情

可是當有人告訴你月亮上佈滿凹坑,它的背面一樣陰暗不堪,你會怎樣去接受呢?拒絕還是不屑一顧?

有時候我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又很奇怪,當壞事發生時,我們往往不會去責怪壞事情本身,而是遷怒於帶來壞消息的人,彷彿他消失了,壞事情便不會存在。

尤其是我們在意的事情,面對它們我們彷彿失去了眼睛與耳朵,看不見也聽不清。

當然人都是有主觀感情因素的存在,這是美好的天賦,但是在巴克曼的這本書裡我們領悟到了對一件事情的愛往往也會造成對別人的惡,感謝巴克曼拋出的這個矛盾問題,讓讀過這本書的我們又有了一份理性思考。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