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英雄曹操
說到情景喜劇不得不說到《武林外傳》,這部2006年1月2日在央視黃金檔首播的小成本製作可謂國產情景喜劇的黃金製作。在當時的影視圈佔據著極高地位,至今仍舊有熱度,劇中人物特色鮮明,劇情新穎,笑點很是到位,掀起了一股情景喜劇的熱潮,但為什麼現在情景喜劇衰落了呢?個人人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1.喜劇演員形象固化,劇情單一,套劇情嚴重:為什麼說現在喜劇演員形象固化呢?說到喜劇演員人們無非就是想到徐崢,王寶強,沈騰,黃渤這類有著喜劇電影大作的演員們,而情景喜劇中很少有大咖,首先在熱度上便落後一籌。其次情景喜劇演員形象太過於固化,就例如陳赫的曾小賢,沙溢的白展堂,觀眾都很難習慣他們以別的角色出現在情景喜劇中。劇情單一是如今的情景喜劇,大多一味跟著網絡的風向,毫無新穎,只是一味地套梗玩網絡上剩下的梗,很難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然後就是套劇情,國產熱作中的家有兒女就套用過美劇成長的煩惱,愛情公寓中很多前段與生活大爆炸,破產姐妹中的片段相似度極高,不免因此丟失一批批觀眾。
2.市場主流變了:現在的形式觀眾年齡段大多為90後,00後。80後70後正處於事業黃金期,能有時間看電視的並不多,而且現在電視劇熱度不在劇情,而是在演員。90後,00後的年輕人在娛樂休息之餘,有著除了電視劇之外更多的東西去放鬆。而在這小鮮肉,女神,以顏為主的主流裡,會坐下來看情景喜劇的太少了。
3.無大作,改編出來的電影讓人失望:說句實在話,近些年除了愛情公寓外,並沒有哪一部情景喜劇能在形式圈中佔據一席之地,而愛情公寓的口碑並不是很好,改編而成電影的情景喜劇因為播放時間的限制,導演製作人只能一刪再刪,很難保留劇情該有的完整性,連貫性,票房撲空便是最好的證明。
本人還是喜歡國產情景喜劇能加把勁,能抓住當代人的口味,拍出一部部優秀作品。
胡湖糊虎
在現在的物質生活比較充足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處在比較忙碌的狀態,很多人看中精神生活,忙碌了一天下了班多少心中都有些累,更需要的喜劇來填充生活,給自己繃緊一天的神經好好放鬆放鬆,所以喜劇更迎合當代的多數人比較受歡迎,無論是什麼時代,從古希臘的阿里斯托芬時代,直到今天的我們,通過戲劇,包括悲劇和喜劇,認識生活,是一條不變的道理。尤其是在社會現實生活中,同樣由於人們忙忙碌碌,很少能夠坐下來安靜地思考,養心、養神,而喜劇能夠讓人們在連續不斷地笑聲中,獲得某種嚴肅的生活哲理,寓教於樂。
回到1992年,此時的王朔、英達、英寧為了拍攝《我愛我家》四處遊說,忽悠自己的遠房表舅投下幾百萬,用了各種裙帶關係才湊齊演員,在深山老林裡躲避應酬埋頭寫劇本。或許此時此刻的遭遇,恰巧預示著情景喜劇未來面臨的各種窘境,那時的情景劇真的是特別難的,不僅投資方難找,演員也是很少接這種戲,情景劇在這個時代中漸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逐漸沒落,任何一種題材的電影,要麼是開闢時代的精品引領時代潮流,要麼就是在迎合時代中翻騰這一時的浪花,總有去舊迎新的東西,比如新媒體的發展造就了電商,讓更多的有趣的東西快速直接地迎合人們的需求,這樣才會有利益鏈的擴展,我們需要什麼就會有什麼新事物的誕生,時代發展的趨勢,有誰又願意放棄利益而存在的!
愛電影推電影
錦衣之下
天賦異稟的六扇門女捕快袁今夏(譚松韻 飾)因為一樁案件和性情狠辣的錦衣衛陸繹(任嘉倫 飾)結下樑子,今夏本以為此生與他再無交集,奈何冤家路窄。朝廷十萬兩修河款不翼而飛,今夏奉命協助陸繹一起下揚州查案,替朝廷找回丟失的官銀。本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卻因驚天密案聯手。兩人從勢同水火到刮目相看再到情難自已,命運的齒輪從此旋轉在一起。然而事與願違,今夏竟是當年夏言案的遺孤,揹負家族血仇的她與陸繹之間橫生了無法跨越的鴻溝。最後,兩個有情人歷經苦難,為救百姓、抗倭寇、鋤奸佞,放下家族仇怨,聯手對敵,衝破世俗枷鎖,勇敢地走到了一起
愛的迫降
某天因遭受颶風及滑翔傘事故、在北韓不得不進行緊急迫降的財閥女繼承人尹世莉(孫藝珍 飾),及因為愛她而將她好好隱匿並守護著的特級軍官李正赫(玄彬 飾),兩個不同世界的人的愛情故事
想見你
以尋人為起點的旅程,雨萱往返20幾年的時空,是否能夠找到改變關鍵?在某個時空裡走丟了的雨萱與詮勝,最後會是註定以另一種形式廝守嗎?由愛編織的謎局,在穿梭流年中,越來越清晰
精英律師
羅檳是全景律師事務所資深合夥人,戴曦為了閨蜜的一場官司去律所找羅檳理論,誤打誤撞,機緣巧合成了羅檳的助理。在共事過程中,倆人因在為人處世上的見解差異,頻發衝突。同時,出於對律師這個職業的熱愛,戴曦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上,最終引起男友的不滿,二人分手。在經過幾個項目上的相互協作後,戴曦和羅檳對對方都有了更多的瞭解,戴曦由最初討厭羅檳,逐漸對他產生尊敬,而羅檳也受戴曦感染,不僅在關心輸贏,也變得去關愛他人。歷經磨鍊,戴曦最終成長為一個優秀富有正義感的律師,在工作上,和羅檳也有了更多的默契,兩人成了一對頗得業界認可,所向披靡的最佳搭檔。
劍王朝
亂世之年,諸國百姓紛紛尚武而存。風鳴梧桐落酒鋪裡身患頑疾的丁寧因半日通玄,十日破境等一系列天才舉動,一時間成為江湖最炙手可熱的存在,偽裝成其小姨的長孫淺雪愈發感到這個少年像極了她愛慕多年的巴山劍首梁驚夢。從鹿山會盟到岷山劍會,丁寧和太子元子初以及白羊洞師兄弟們的友誼日漸深厚,他逐漸成長為少年們的領袖。蘅王元武和王后葉甄開始感到不安,昔日兩人背叛梁驚夢和巴山劍場的真相正被逐漸揭開,一場曠世決戰蓄勢待發。此時蘅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國難當前,生死變得那麼微不足道,時間更讓原本簡單的仇恨複雜起來,離別與苦痛將丁寧洗練得愈發穩重,這一次,他不想再重來
一夜新娘
女主角花溶與多位性格迥異、身份背景截然不同的男性之間發生的情感糾葛。出身富貴世家的花溶勵志成為俠女,在闖蕩江湖過程中與秦尚城、金逸文等人相遇。共同經歷一次次的歷練成長後,花溶與秦尚城、金逸文三人間的情感交織日漸複雜,一眾青年熱血兒女的情感歸處也成為該劇最大的看點
身為一個胖子
胖女孩甄圓圓瘦身成功後搖身一變成為超模界新星Eva,與男神阮東昇再次相遇,上演了一段啼笑皆非、相愛相殺的浪漫愛情故事...
陳情令
十六年前,天下五分,姑蘇藍氏,雲夢江氏,清河聶氏,岐山溫氏,蘭陵金氏共治天下。溫氏一家獨大,其餘四家均受其苦。眾家青年中,江氏故人之子魏無羨性格開朗,和以雅正聞名的姑蘇藍氏弟子藍忘機相識並引為知己。一次偶然的機會,二人發現了藍氏一直以來守護的秘密,二人繼承遺志,為蒼生消除隱患。但沒想到一切的幕後黑手正是溫氏家主溫若寒。眾家不堪其辱,合力討伐溫氏。溫氏覆滅後,魏無羨卻為保護溫氏無辜之人不惜與眾家對立,最終被奸人所害釀成大禍,誤害師姐江厭離,自己也不知所蹤。十六年後,消失已久的魏無羨在莫家莊出現,偶遇故人藍忘機。莫家莊一樁樁詭異的兇案顯得撲朔迷離。隨著真相一步步揭開,身處幕後的金光瑤漸漸難以隱藏。最後金光瑤身死,藍忘機承擔起了匡扶天下的使命,而魏無羨不忘初心,最終瀟灑世間。
推薦20194月份最近看的10部劇
麒麟影視閣
要說國產情景喜劇是怎麼衰落的,就得先從他的誕生說起。三十年前,內地人能看到的電視劇種類不多,比如《敵營十八年》《西遊記》《濟公》《紅樓夢》《上海灘》《四世同堂》等,幾乎都是歷史題材和嚴肅題材,和普通人的生活距離很遠,人民群眾迫切希望看到講日常生活的電視劇。直到1991年,第一部國產喜劇《編輯部的故事》播出,才算填補了這個空白。
《編輯部的故事》由趙寶剛、金炎執導,王朔、馮小剛、馬未都領銜編劇,葛優、呂麗萍、侯耀華等人主演,將目光聚焦在《人間指南》編輯部幾位編劇的身上,劇情通俗搞笑,又雜糅了各種社會熱點話題,其中優秀的片段即使今天看也不過時。《編輯部的故事》的大獲成功,讓留美歸來的英達看到了機會,他將美國風靡已久的“sitcom”引入中國,王朔則直譯作“情景喜劇”。
1993年,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播出。這部電視劇由英達指導,梁左、英壯等人編劇,彙集了文興宇、宋丹丹、梁天、楊立新、關凌等演員,講述了北京一家六口人的柴米油鹽生活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改革開放下中國社會的一個橫截面。得益於當時開放的言論環境和整個劇組互幫互助式的集體創作,《我愛我家》的臺詞造詣和劇情內核可謂高山仰止,兼顧喜劇效果的同時不失辛辣諷刺,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時至今天也沒有一部國產電視劇能在這方面超過《我愛我家》。
電視劇一經播出便受到了廣泛好評,創下了年度第一的收視紀錄。英達乘勢成立了“英氏影視公司”,後來推出一系列耳熟能詳情景喜劇,比如《家和萬事興》《閒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候車室的故事》《地下交通站》等,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喜劇演員和編劇,成為情景喜劇界的一面旗幟。
1999年,由北京亞環影音製作有限公司、全國有線臺協作體、英國格蘭納達集團聯合創辦的節目《630劇場》在全國百餘家電視臺同時開播。《630劇場》瞄準晚間六點檔,主打“家庭生活情景喜劇”,捧紅了一大批情景喜劇,其中有《閒人馬大姐》、《中國餐館》、《幸福街》等,收視率最高時甚至超過12%。
情景喜劇的持續火熱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2003年底,中國情景喜劇產業研討會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將情景喜劇提升到產業鏈的級別討論未來情景喜劇的發展戰略。站在今天看這件事不禁有些惋惜,如果情景喜劇真的能完成產業鏈升級,不至於會如此迅速的衰落。
國產情景喜劇從興起到衰落二十年,一直靠優秀的創作團隊支撐,沒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當人才陸續退出後繼無人時將不可避免的衰落,最後被網絡時代徹底擊潰。
迷戀Ni
這個問題可以分做兩部分來回答:喜劇電影為何受歡迎,情景喜劇為何在走下坡路。
首先說一下喜劇電影為什麼受歡迎,我個人認為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喜劇電影的受眾面積特別廣,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
第二、現在人們的生活壓力太大,需要一個宣洩口來釋放自己的情緒,一部喜劇電影不失為一個很好的休閒放鬆方式,起碼在這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大家是放開身心投入電影讓自己可以肆無忌憚的大笑,沒有什麼憂愁和苦惱,也可以說是讓大家暫時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
第三、喜劇電影的製作或者要求並沒有其他種類的電影那麼高,只要能讓大家開心的笑就可以了,是否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邏輯性其實大家的並不是特別在乎,因為本來也就是圖一樂呵,笑過就好。
其次聊一下為何情景喜劇為何在走下坡路,我認為也是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情景喜劇對於演員的要求很高,是需要演員對人物進行剖析和研究的,需要演員能夠深入到角色當中,這是需要演員下功夫琢磨,甚至融入角色當中去生活,但是現在電視劇的套路基本上就是走流量,誰紅用誰,反正有粉絲買單,這也導致了不單單是情景喜劇,可以說是大部分的電視劇,都無法讓觀眾滿意。
第二、一個飽滿的情景喜劇,重點在劇情,有趣的劇情穿插和讓人捧腹大笑的梗尤為重要,這也就對編劇的要求比較高了,一個好的編劇也是一部好的情景喜劇的靈魂,反觀現在的情景喜劇,梗都是從網絡上直接複製粘貼下來,沒有新意,再加上讓人反感的罐頭笑聲,只能讓觀眾感覺到滿屏的尷尬,並不能讓觀眾真正的開心。
第三、投資人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娛樂圈的錢好賺,所以這也就導致了一大部分其他行業的人進軍娛樂圈,正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商人的目的就是賺錢,對於劇本之類的,根本不會在乎,有流量明星,有個劇本就投資開拍,粉絲買單,回收資金,根本不會考慮這個劇是否符合觀眾的需求,一個不尊重觀眾需求的投資人又怎麼會拍出符合觀眾心意的情景喜劇呢。
這是我個人的一點點觀點,也僅代表我個人的一點點想法,如有冒犯之處,請大家諒解,謝謝!
靚丶靚丶靚仔
瀉藥
沒人拍
沒劇本
關鍵是沒有電影來錢快
電視劇從拍攝到後期沒有電影來的快
喜劇電影基本低成本高收益
可是在低的成本也得有人拿錢出來拍吧?
不是沒人喜歡了,是沒人拍了
真懷念武林外傳 炊事班 都是經典
要說國產情景喜劇是怎麼衰落的,就得先從他的誕生說起。三十年前,內地人能看到的電視劇種類不多,比如《敵營十八年》《西遊記》《濟公》《紅樓夢》《上海灘》《四世同堂》等,幾乎都是歷史題材和嚴肅題材,和普通人的生活距離很遠,人民群眾迫切希望看到講日常生活的電視劇。直到1991年,第一部國產喜劇《編輯部的故事》播出,才算填補了這個空白。《編輯部的故事》由趙寶剛、金炎執導,王朔、馮小剛、馬未都領銜編劇,葛優、呂麗萍、侯耀華等人主演,將目光聚焦在《人間指南》編輯部幾位編劇的身上,劇情通俗搞笑,又雜糅了各種社會熱點話題,其中優秀的片段即使今天看也不過時。《編輯部的故事》的大獲成功,讓留美歸來的英達看到了機會,他將美國風靡已久的“sitcom”引入中國,王朔則直譯作“情景喜劇”。1.出道即巔峰1993年,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播出。這部電視劇由英達指導,梁左、英壯等人編劇,彙集了文興宇、宋丹丹、梁天、楊立新、關凌等演員,講述了北京一家六口人的柴米油鹽生活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改革開放下中國社會的一個橫截面。得益於當時開放的言論環境和整個劇組互幫互助式的集體創作,《我愛我家》的臺詞造詣和劇情內核可謂高山仰止,兼顧喜劇效果的同時不失辛辣諷刺,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時至今天也沒有一部國產電視劇能在這方面超過《我愛我家》。電視劇一經播出便受到了廣泛好評,創下了年度第一的收視紀錄。英達乘勢成立了“英氏影視公司”,後來推出一系列耳熟能詳情景喜劇,比如《家和萬事興》《閒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候車室的故事》《地下交通站》等,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喜劇演員和編劇,成為情景喜劇界的一面旗幟。1999年,由北京亞環影音製作有限公司、全國有線臺協作體、英國格蘭納達集團聯合創辦的節目《630劇場》在全國百餘家電視臺同時開播。《630劇場》瞄準晚間六點檔,主打“家庭生活情景喜劇”,捧紅了一大批情景喜劇,其中有《閒人馬大姐》、《中國餐館》、《幸福街》等,收視率最高時甚至超過12%。情景喜劇的持續火熱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2003年底,中國情景喜劇產業研討會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將情景喜劇提升到產業鏈的級別討論未來情景喜劇的發展戰略。站在今天看這件事不禁有些惋惜,如果情景喜劇真的能完成產業鏈升級,不至於會如此迅速的衰落。2.變則生,不變則死2000年後的內地電視劇市場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專業的電視劇製作公司紛紛成立,電視劇的質量、產量和種類都大幅增長。電視臺愈發重視節目收視率和商業價值,黃金檔的概念被不斷強化。越來越商業化的電視劇市場,讓當時的情景喜劇面臨危機。低成本是情景喜劇擺脫不掉的屬性,但人人都知道:一分錢,一分貨。沒有錢,就請不到明星;沒有明星,電視臺就不願意播;播不出去,就賣不出好價錢;賣不出高價,投資方要麼賠錢,要麼索性收手。這一連串問題說明情景喜劇的商業價值很低,難以得到資本和平臺的青睞。一時間,情景喜劇竟與電視臺黃金時段幾乎無緣。情景喜劇從業者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嘗試從各個角度對現有的情景喜劇進行改良和包裝,削減了針砭時弊、社會諷刺等嚴肅內容,加入了更多輕鬆時尚的內容。有走本土化戰略的,比如廣東的《外來媳婦本地郎》、湖南的《一家老小向前衝》;有走差異化題材的,比如軍旅題材的《炊事班故事》系列、職場題材的《都市男女》、抗日題材的《地下交通站》,還有兒童題材的《家有兒女》。其中最成功的,當屬國產情景喜劇界的另一座大山——《武林外傳》。2006年1月,《武林外傳》在央視電視劇頻道黃金檔首播。本劇由尚敬指導,尚敬和寧財神編劇,閆妮、沙溢、姚晨、喻恩泰、姜超等人出演,在一個虛構的明朝客棧裡以後現代的方式講述傳統的武俠傳奇。喜劇有兩大方向:諷刺和解構,如果說《我愛我家》是諷刺喜劇的泰斗,那麼《武林外傳》就是解構喜劇的巔峰。《武林外傳》通過“古今錯亂”的方式將情景喜劇和古裝武俠結合起來,並深入解構傳統武俠世界,把刀光劍影的江湖濃縮在歡樂的小小客棧之中。幽默搞笑又不失內涵的故事,加上膾炙人口的經典臺詞,使得《武林外傳》播出後迅速引起廣泛討論,甚至出現《武林外傳》和春晚搶收視率的盛況。可以說,《武林外傳》是對國產情景喜劇商業價值的一次徹底挖掘。但《武林外傳》的成功彷彿是國產情景喜劇的一次“迴光返照”,此後情景喜劇江河日下,幾乎毫無起色可言。3.一地雞毛前面說過,國產情景喜劇始終擺脫不了“沒有錢,就請不到明星;沒有明星,電視臺就不願意播;播不出去,就賣不出好價錢;賣不出高價,投資方要麼賠錢,要麼索性收手”的惡性循環。缺乏資本的注入使得國產情景喜劇一直沒法建立起成熟的產業鏈,既無法吸引人才,也留不住人才。宋丹丹、蔡明、閆妮、姚晨、沙溢、張一山、楊紫。。。從情景喜劇這個舞臺走紅又離開的人太多太多。演員留不住,編劇則被市場和審查雙重背刺。熟悉中國影視產業的都知道,中國影視產業對於商業利潤的過度追求將資金大幅偏向演員和製作方,編劇一直不受重視,和當年《我愛我家》劇組編劇酬勞最高形成了鮮明對比;審查的不斷收縮則極大限制了編劇的自由發揮,《我愛我家》已成絕唱,導演呂小品接受採訪時曾說:“光我自己經歷的戲,被斃的就太多了。”與此同時,網絡時代的到來給岌岌可危的情景喜劇來了一次釜底抽薪。網絡上的笑話段子緊跟熱點、反應及時、貼近生活,相比之下所有線下的喜劇創作都難以匹敵;《生活大爆炸》《老友記》《老爸老媽羅曼史》等高質量的美國情景喜劇通過網絡廣泛傳播,拉走了大部分年輕受眾,進一步擠佔了國產情景喜劇的市場。此時,兩位編劇看到了其中的機會,一部飽受爭議之作誕生。2009年,《愛情公寓》播出。此劇播出後收視率爆紅,到第三季達到人氣巔峰,隨即爆發了廣泛爭議,因為這部劇抄襲了許多經典美劇的內容,每集一半以上的內容都是抄的。撇開這點不談,《愛情公寓》的每集長度和製作週期遠長於一般的情景喜劇,製作環節也更注重後期處理而非現場調度,除了觀眾笑聲外也幾乎沒有任何情景劇的要素,嚴格來說應該歸類於偶像劇而非情景喜劇。就連導演本人也強調自己是偶像劇而非情景喜劇。但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愛情公寓》是他們記憶裡最後一部成功的國產情景喜劇。5.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說來有些諷刺,國產情景喜劇本來就是徹頭徹尾的舶來品,根基不深,最終卻被“國貨”和“舶來品”共同擊敗,最後留下的“門面”還是個山寨貨。2014年,英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有時間重操舊業,振興國產情景喜劇,如今六年過去了,情景喜劇依然沒有任何起色。最後的“門面”《愛情公寓》第五季姍姍來遲,情景喜劇行業曾面臨的演員流失問題《愛情公寓》也沒躲過去,而且這一部的情景劇元素少得可憐,給這個不是情景喜劇的情景喜劇畫下一個勉強的句號。讓人不禁感嘆:國產情景喜劇真的完了。回到1992年,此時的王朔、英達、英寧為了拍攝《我愛我家》四處遊說,忽悠自己的遠房表舅投下幾百萬,用了各種裙帶關係才湊齊演員,在深山老林裡躲避應酬埋頭寫劇本。或許此時此刻的遭遇,恰巧預示著情景喜劇未來面臨的各種窘境,一切在開始就埋下了伏筆。
貓貓膩
一句話總結:國產情景喜劇從興起到衰落二十年,一直靠優秀的創作團隊支撐,沒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當人才陸續退出後繼無人時將不可避免的衰落,最後被網絡時代徹底擊潰。
0.開始之前
要說國產情景喜劇是怎麼衰落的,就得先從他的誕生說起。三十年前,內地人能看到的電視劇種類不多,比如《敵營十八年》《西遊記》《濟公》《紅樓夢》《上海灘》《四世同堂》等,幾乎都是歷史題材和嚴肅題材,和普通人的生活距離很遠,人民群眾迫切希望看到講日常生活的電視劇。直到1991年,第一部國產喜劇《編輯部的故事》播出,才算填補了這個空白。
《編輯部的故事》由趙寶剛、金炎執導,王朔、馮小剛、馬未都領銜編劇,葛優、呂麗萍、侯耀華等人主演,將目光聚焦在《人間指南》編輯部幾位編劇的身上,劇情通俗搞笑,又雜糅了各種社會熱點話題,其中優秀的片段即使今天看也不過時。《編輯部的故事》的大獲成功,讓留美歸來的英達看到了機會,他將美國風靡已久的“sitcom”引入中國,王朔則直譯作“情景喜劇”。
1.出道即巔峰
1993年,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播出。這部電視劇由英達指導,梁左、英壯等人編劇,彙集了文興宇、宋丹丹、梁天、楊立新、關凌等演員,講述了北京一家六口人的柴米油鹽生活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改革開放下中國社會的一個橫截面。得益於當時開放的言論環境和整個劇組互幫互助式的集體創作,《我愛我家》的臺詞造詣和劇情內核可謂高山仰止,兼顧喜劇效果的同時不失辛辣諷刺,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時至今天也沒有一部國產電視劇能在這方面超過《我愛我家》。
電視劇一經播出便受到了廣泛好評,創下了年度第一的收視紀錄。英達乘勢成立了“英氏影視公司”,後來推出一系列耳熟能詳情景喜劇,比如《家和萬事興》《閒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候車室的故事》《地下交通站》等,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喜劇演員和編劇,成為情景喜劇界的一面旗幟。
1999年,由北京亞環影音製作有限公司、全國有線臺協作體、英國格蘭納達集團聯合創辦的節目《630劇場》在全國百餘家電視臺同時開播。《630劇場》瞄準晚間六點檔,主打“家庭生活情景喜劇”,捧紅了一大批情景喜劇,其中有《閒人馬大姐》、《中國餐館》、《幸福街》等,收視率最高時甚至超過12%。
情景喜劇的持續火熱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2003年底,中國情景喜劇產業研討會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將情景喜劇提升到產業鏈的級別討論未來情景喜劇的發展戰略。站在今天看這件事不禁有些惋惜,如果情景喜劇真的能完成產業鏈升級,不至於會如此迅速的衰落。
2.變則生,不變則死
2000年後的內地電視劇市場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專業的電視劇製作公司紛紛成立,電視劇的質量、產量和種類都大幅增長。電視臺愈發重視節目收視率和商業價值,黃金檔的概念被不斷強化。越來越商業化的電視劇市場,讓當時的情景喜劇面臨危機。
低成本是情景喜劇擺脫不掉的屬性,但人人都知道:一分錢,一分貨。沒有錢,就請不到明星;沒有明星,電視臺就不願意播;播不出去,就賣不出好價錢;賣不出高價,投資方要麼賠錢,要麼索性收手。這一連串問題說明情景喜劇的商業價值很低,難以得到資本和平臺的青睞。一時間,情景喜劇竟與電視臺黃金時段幾乎無緣。
情景喜劇從業者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嘗試從各個角度對現有的情景喜劇進行改良和包裝,削減了針砭時弊、社會諷刺等嚴肅內容,加入了更多輕鬆時尚的內容。有走本土化戰略的,比如廣東的《外來媳婦本地郎》、湖南的《一家老小向前衝》;有走差異化題材的,比如軍旅題材的《炊事班故事》系列、職場題材的《都市男女》、抗日題材的《地下交通站》,還有兒童題材的《家有兒女》。其中最成功的,當屬國產情景喜劇界的另一座大山——《武林外傳》。
2006年1月,《武林外傳》在央視電視劇頻道黃金檔首播。本劇由尚敬指導,尚敬和寧財神編劇,閆妮、沙溢、姚晨、喻恩泰、姜超等人出演,在一個虛構的明朝客棧裡以後現代的方式講述傳統的武俠傳奇。喜劇有兩大方向:諷刺和解構,如果說《我愛我家》是諷刺喜劇的泰斗,那麼《武林外傳》就是解構喜劇的巔峰。《武林外傳》通過“古今錯亂”的方式將情景喜劇和古裝武俠結合起來,並深入解構傳統武俠世界,把刀光劍影的江湖濃縮在歡樂的小小客棧之中。幽默搞笑又不失內涵的故事,加上膾炙人口的經典臺詞,使得《武林外傳》播出後迅速引起廣泛討論,甚至出現《武林外傳》和春晚搶收視率的盛況。可以說,《武林外傳》是對國產情景喜劇商業價值的一次徹底挖掘。但《武林外傳》的成功彷彿是國產情景喜劇的一次“迴光返照”,此後情景喜劇江河日下,幾乎毫無起色可言。
3.一地雞毛
前面說過,國產情景喜劇始終擺脫不了“沒有錢,就請不到明星;沒有明星,電視臺就不願意播;播不出去,就賣不出好價錢;賣不出高價,投資方要麼賠錢,要麼索性收手”的惡性循環。缺乏資本的注入使得國產情景喜劇一直沒法建立起成熟的產業鏈,既無法吸引人才,也留不住人才。宋丹丹、蔡明、閆妮、姚晨、沙溢、張一山、楊紫。。。從情景喜劇這個舞臺走紅又離開的人太多太多。
演員留不住,編劇則被市場和審查雙重背刺。熟悉中國影視產業的都知道,中國影視產業對於商業利潤的過度追求將資金大幅偏向演員和製作方,編劇一直不受重視,和當年《我愛我家》劇組編劇酬勞最高形成了鮮明對比;審查的不斷收縮則極大限制了編劇的自由發揮,《我愛我家》已成絕唱,導演呂小品接受採訪時曾說:“光我自己經歷的戲,被斃的就太多了。”
與此同時,網絡時代的到來給岌岌可危的情景喜劇來了一次釜底抽薪。網絡上的笑話段子緊跟熱點、反應及時、貼近生活,相比之下所有線下的喜劇創作都難以匹敵;《生活大爆炸》《老友記》《老爸老媽羅曼史》等高質量的美國情景喜劇通過網絡廣泛傳播,拉走了大部分年輕受眾,進一步擠佔了國產情景喜劇的市場。此時,兩位編劇看到了其中的機會,一部飽受爭議之作誕生。
2009年,《愛情公寓》播出。此劇播出後收視率爆紅,到第三季達到人氣巔峰,隨即爆發了廣泛爭議,因為這部劇抄襲了許多經典美劇的內容,每集一半以上的內容都是抄的。撇開這點不談,《愛情公寓》的每集長度和製作週期遠長於一般的情景喜劇,製作環節也更注重後期處理而非現場調度,除了觀眾笑聲外也幾乎沒有任何情景劇的要素,嚴格來說應該歸類於偶像劇而非情景喜劇。就連導演本人也強調自己是偶像劇而非情景喜劇。但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愛情公寓》是他們記憶裡最後一部成功的國產情景喜劇。
5.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說來有些諷刺,國產情景喜劇本來就是徹頭徹尾的舶來品,根基不深,最終卻被“國貨”和“舶來品”共同擊敗,最後留下的“門面”還是個山寨貨。2014年,英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有時間重操舊業,振興國產情景喜劇,如今六年過去了,情景喜劇依然沒有任何起色。最後的“門面”《愛情公寓》第五季姍姍來遲,情景喜劇行業曾面臨的演員流失問題《愛情公寓》也沒躲過去,而且這一部的情景劇元素少得可憐,給這個不是情景喜劇的情景喜劇畫下一個勉強的句號。讓人不禁感嘆:國產情景喜劇真的完了。
回到1992年,此時的王朔、英達、英寧為了拍攝《我愛我家》四處遊說,忽悠自己的遠房表舅投下幾百萬,用了各種裙帶關係才湊齊演員,在深山老林裡躲避應酬埋頭寫劇本。或許此時此刻的遭遇,恰巧預示著情景喜劇未來面臨的各種窘境,一切在開始就埋下了伏筆。
霧冷笙簫
一句話總結:國產情景喜劇從興起到衰落二十年,一直靠優秀的創作團隊支撐,沒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當人才陸續退出後繼無人時將不可避免的衰落,最後被網絡時代徹底擊潰。
0.開始之前
要說國產情景喜劇是怎麼衰落的,就得先從他的誕生說起。三十年前,內地人能看到的電視劇種類不多,比如《敵營十八年》《西遊記》《濟公》《紅樓夢》《上海灘》《四世同堂》等,幾乎都是歷史題材和嚴肅題材,和普通人的生活距離很遠,人民群眾迫切希望看到講日常生活的電視劇。直到1991年,第一部國產喜劇《編輯部的故事》播出,才算填補了這個空白。
《編輯部的故事》由趙寶剛、金炎執導,王朔、馮小剛、馬未都領銜編劇,葛優、呂麗萍、侯耀華等人主演,將目光聚焦在《人間指南》編輯部幾位編劇的身上,劇情通俗搞笑,又雜糅了各種社會熱點話題,其中優秀的片段即使今天看也不過時。《編輯部的故事》的大獲成功,讓留美歸來的英達看到了機會,他將美國風靡已久的“sitcom”引入中國,王朔則直譯作“情景喜劇”。
1.出道即巔峰
1993年,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播出。這部電視劇由英達指導,梁左、英壯等人編劇,彙集了文興宇、宋丹丹、梁天、楊立新、關凌等演員,講述了北京一家六口人的柴米油鹽生活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改革開放下中國社會的一個橫截面。得益於當時開放的言論環境和整個劇組互幫互助式的集體創作,《我愛我家》的臺詞造詣和劇情內核可謂高山仰止,兼顧喜劇效果的同時不失辛辣諷刺,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時至今天也沒有一部國產電視劇能在這方面超過《我愛我家》。
電視劇一經播出便受到了廣泛好評,創下了年度第一的收視紀錄。英達乘勢成立了“英氏影視公司”,後來推出一系列耳熟能詳情景喜劇,比如《家和萬事興》《閒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候車室的故事》《地下交通站》等,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喜劇演員和編劇,成為情景喜劇界的一面旗幟。
1999年,由北京亞環影音製作有限公司、全國有線臺協作體、英國格蘭納達集團聯合創辦的節目《630劇場》在全國百餘家電視臺同時開播。《630劇場》瞄準晚間六點檔,主打“家庭生活情景喜劇”,捧紅了一大批情景喜劇,其中有《閒人馬大姐》、《中國餐館》、《幸福街》等,收視率最高時甚至超過12%。
情景喜劇的持續火熱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2003年底,中國情景喜劇產業研討會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將情景喜劇提升到產業鏈的級別討論未來情景喜劇的發展戰略。站在今天看這件事不禁有些惋惜,如果情景喜劇真的能完成產業鏈升級,不至於會如此迅速的衰落。
2.變則生,不變則死
2000年後的內地電視劇市場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專業的電視劇製作公司紛紛成立,電視劇的質量、產量和種類都大幅增長。電視臺愈發重視節目收視率和商業價值,黃金檔的概念被不斷強化。越來越商業化的電視劇市場,讓當時的情景喜劇面臨危機。
低成本是情景喜劇擺脫不掉的屬性,但人人都知道:一分錢,一分貨。沒有錢,就請不到明星;沒有明星,電視臺就不願意播;播不出去,就賣不出好價錢;賣不出高價,投資方要麼賠錢,要麼索性收手。這一連串問題說明情景喜劇的商業價值很低,難以得到資本和平臺的青睞。一時間,情景喜劇竟與電視臺黃金時段幾乎無緣。
情景喜劇從業者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嘗試從各個角度對現有的情景喜劇進行改良和包裝,削減了針砭時弊、社會諷刺等嚴肅內容,加入了更多輕鬆時尚的內容。有走本土化戰略的,比如廣東的《外來媳婦本地郎》、湖南的《一家老小向前衝》;有走差異化題材的,比如軍旅題材的《炊事班故事》系列、職場題材的《都市男女》、抗日題材的《地下交通站》,還有兒童題材的《家有兒女》。其中最成功的,當屬國產情景喜劇界的另一座大山——《武林外傳》。
2006年1月,《武林外傳》在央視電視劇頻道黃金檔首播。本劇由尚敬指導,尚敬和寧財神編劇,閆妮、沙溢、姚晨、喻恩泰、姜超等人出演,在一個虛構的明朝客棧裡以後現代的方式講述傳統的武俠傳奇。喜劇有兩大方向:諷刺和解構,如果說《我愛我家》是諷刺喜劇的泰斗,那麼《武林外傳》就是解構喜劇的巔峰。《武林外傳》通過“古今錯亂”的方式將情景喜劇和古裝武俠結合起來,並深入解構傳統武俠世界,把刀光劍影的江湖濃縮在歡樂的小小客棧之中。幽默搞笑又不失內涵的故事,加上膾炙人口的經典臺詞,使得《武林外傳》播出後迅速引起廣泛討論,甚至出現《武林外傳》和春晚搶收視率的盛況。可以說,《武林外傳》是對國產情景喜劇商業價值的一次徹底挖掘。但《武林外傳》的成功彷彿是國產情景喜劇的一次“迴光返照”,此後情景喜劇江河日下,幾乎毫無起色可言。
3.一地雞毛
前面說過,國產情景喜劇始終擺脫不了“沒有錢,就請不到明星;沒有明星,電視臺就不願意播;播不出去,就賣不出好價錢;賣不出高價,投資方要麼賠錢,要麼索性收手”的惡性循環。缺乏資本的注入使得國產情景喜劇一直沒法建立起成熟的產業鏈,既無法吸引人才,也留不住人才。宋丹丹、蔡明、閆妮、姚晨、沙溢、張一山、楊紫。。。從情景喜劇這個舞臺走紅又離開。
劇中撲捉
一句話總結:國產情景喜劇從興起到衰落二十年,一直靠優秀的創作團隊支撐,沒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當人才陸續退出後繼無人時將不可避免的衰落,最後被網絡時代徹底擊潰。
0.開始之前
要說國產情景喜劇是怎麼衰落的,就得先從他的誕生說起。三十年前,內地人能看到的電視劇種類不多,比如《敵營十八年》《西遊記》《濟公》《紅樓夢》《上海灘》《四世同堂》等,幾乎都是歷史題材和嚴肅題材,和普通人的生活距離很遠,人民群眾迫切希望看到講日常生活的電視劇。直到1991年,第一部國產喜劇《編輯部的故事》播出,才算填補了這個空白。
《編輯部的故事》由趙寶剛、金炎執導,王朔、馮小剛、馬未都領銜編劇,葛優、呂麗萍、侯耀華等人主演,將目光聚焦在《人間指南》編輯部幾位編劇的身上,劇情通俗搞笑,又雜糅了各種社會熱點話題,其中優秀的片段即使今天看也不過時。《編輯部的故事》的大獲成功,讓留美歸來的英達看到了機會,他將美國風靡已久的“sitcom”引入中國,王朔則直譯作“情景喜劇”。
1.出道即巔峰
1993年,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播出。這部電視劇由英達指導,梁左、英壯等人編劇,彙集了文興宇、宋丹丹、梁天、楊立新、關凌等演員,講述了北京一家六口人的柴米油鹽生活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改革開放下中國社會的一個橫截面。得益於當時開放的言論環境和整個劇組互幫互助式的集體創作,《我愛我家》的臺詞造詣和劇情內核可謂高山仰止,兼顧喜劇效果的同時不失辛辣諷刺,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時至今天也沒有一部國產電視劇能在這方面超過《我愛我家》。
電視劇一經播出便受到了廣泛好評,創下了年度第一的收視紀錄。英達乘勢成立了“英氏影視公司”,後來推出一系列耳熟能詳情景喜劇,比如《家和萬事興》《閒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候車室的故事》《地下交通站》等,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喜劇演員和編劇,成為情景喜劇界的一面旗幟。
1999年,由北京亞環影音製作有限公司、全國有線臺協作體、英國格蘭納達集團聯合創辦的節目《630劇場》在全國百餘家電視臺同時開播。《630劇場》瞄準晚間六點檔,主打“家庭生活情景喜劇”,捧紅了一大批情景喜劇,其中有《閒人馬大姐》、《中國餐館》、《幸福街》等,收視率最高時甚至超過12%。
情景喜劇的持續火熱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2003年底,中國情景喜劇產業研討會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將情景喜劇提升到產業鏈的級別討論未來情景喜劇的發展戰略。站在今天看這件事不禁有些惋惜,如果情景喜劇真的能完成產業鏈升級,不至於會如此迅速的衰落。
2.變則生,不變則死
2000年後的內地電視劇市場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專業的電視劇製作公司紛紛成立,電視劇的質量、產量和種類都大幅增長。電視臺愈發重視節目收視率和商業價值,黃金檔的概念被不斷強化。越來越商業化的電視劇市場,讓當時的情景喜劇面臨危機。
低成本是情景喜劇擺脫不掉的屬性,但人人都知道:一分錢,一分貨。沒有錢,就請不到明星;沒有明星,電視臺就不願意播;播不出去,就賣不出好價錢;賣不出高價,投資方要麼賠錢,要麼索性收手。這一連串問題說明情景喜劇的商業價值很低,難以得到資本和平臺的青睞。一時間,情景喜劇竟與電視臺黃金時段幾乎無緣。
情景喜劇從業者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嘗試從各個角度對現有的情景喜劇進行改良和包裝,削減了針砭時弊、社會諷刺等嚴肅內容,加入了更多輕鬆時尚的內容。有走本土化戰略的,比如廣東的《外來媳婦本地郎》、湖南的《一家老小向前衝》;有走差異化題材的,比如軍旅題材的《炊事班故事》系列、職場題材的《都市男女》、抗日題材的《地下交通站》,還有兒童題材的《家有兒女》。其中最成功的,當屬國產情景喜劇界的另一座大山——《武林外傳》。
2006年1月,《武林外傳》在央視電視劇頻道黃金檔首播。本劇由尚敬指導,尚敬和寧財神編劇,閆妮、沙溢、姚晨、喻恩泰、姜超等人出演,在一個虛構的明朝客棧裡以後現代的方式講述傳統的武俠傳奇。喜劇有兩大方向:諷刺和解構,如果說《我愛我家》是諷刺喜劇的泰斗,那麼《武林外傳》就是解構喜劇的巔峰。《武林外傳》通過“古今錯亂”的方式將情景喜劇和古裝武俠結合起來,並深入解構傳統武俠世界,把刀光劍影的江湖濃縮在歡樂的小小客棧之中。幽默搞笑又不失內涵的故事,加上膾炙人口的經典臺詞,使得《武林外傳》播出後迅速引起廣泛討論,甚至出現《武林外傳》和春晚搶收視率的盛況。可以說,《武林外傳》是對國產情景喜劇商業價值的一次徹底挖掘。但《武林外傳》的成功彷彿是國產情景喜劇的一次“迴光返照”,此後情景喜劇江河日下,幾乎毫無起色可言。
3.一地雞毛
前面說過,國產情景喜劇始終擺脫不了“沒有錢,就請不到明星;沒有明星,電視臺就不願意播;播不出去,就賣不出好價錢;賣不出高價,投資方要麼賠錢,要麼索性收手”的惡性循環。缺乏資本的注入使得國產情景喜劇一直沒法建立起成熟的產業鏈,既無法吸引人才,也留不住人才。宋丹丹、蔡明、閆妮、姚晨、沙溢、張一山、楊紫。。。從情景喜劇這個舞臺走紅又離開的人太多太多。
演員留不住,編劇則被市場和審查雙重背刺。熟悉中國影視產業的都知道,中國影視產業對於商業利潤的過度追求將資金大幅偏向演員和製作方,編劇一直不受重視,和當年《我愛我家》劇組編劇酬勞最高形成了鮮明對比;審查的不斷收縮則極大限制了編劇的自由發揮,《我愛我家》已成絕唱,導演呂小品接受採訪時曾說:“光我自己經歷的戲,被斃的就太多了。”
與此同時,網絡時代的到來給岌岌可危的情景喜劇來了一次釜底抽薪。網絡上的笑話段子緊跟熱點、反應及時、貼近生活,相比之下所有線下的喜劇創作都難以匹敵;《生活大爆炸》《老友記》《老爸老媽羅曼史》等高質量的美國情景喜劇通過網絡廣泛傳播,拉走了大部分年輕受眾,進一步擠佔了國產情景喜劇的市場。此時,兩位編劇看到了其中的機會,一部飽受爭議之作誕生。
2009年,《愛情公寓》播出。此劇播出後收視率爆紅,到第三季達到人氣巔峰,隨即爆發了廣泛爭議,因為這部劇抄襲了許多經典美劇的內容,每集一半以上的內容都是抄的。撇開這點不談,《愛情公寓》的每集長度和製作週期遠長於一般的情景喜劇,製作環節也更注重後期處理而非現場調度,除了觀眾笑聲外也幾乎沒有任何情景劇的要素,嚴格來說應該歸類於偶像劇而非情景喜劇。就連導演本人也強調自己是偶像劇而非情景喜劇。但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愛情公寓》是他們記憶裡最後一部成功的國產情景喜劇。
5.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說來有些諷刺,國產情景喜劇本來就是徹頭徹尾的舶來品,根基不深,最終卻被“國貨”和“舶來品”共同擊敗,最後留下的“門面”還是個山寨貨。2014年,英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有時間重操舊業,振興國產情景喜劇,如今六年過去了,情景喜劇依然沒有任何起色。最後的“門面”《愛情公寓》第五季姍姍來遲,情景喜劇行業曾面臨的演員流失問題《愛情公寓》也沒躲過去,而且這一部的情景劇元素少得可憐,給這個不是情景喜劇的情景喜劇畫下一個勉強的句號。讓人不禁感嘆:國產情景喜劇真的完了。
回到1992年,此時的王朔、英達、英寧為了拍攝《我愛我家》四處遊說,忽悠自己的遠房表舅投下幾百萬,用了各種裙帶關係才湊齊演員,在深山老林裡躲避應酬埋頭寫劇本。或許此時此刻的遭遇,恰巧預示著情景喜劇未來面臨的各種窘境,一切在開始就埋下了伏筆。
小壯帶你看世界
情景喜劇為什麼會衰落下去?誠邀回答。
中國電視劇若有編年史,《武林外傳》無疑將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2006年1月2日,這部自帶顛覆精神的國產情景喜劇橫空出世,開播後的第10天收視率便飆升至9.49%,其大結局甚至被安排在除夕夜與央視春晚正面“剛”收視。時至今日,《武林外傳》的豆瓣評分仍停留在9.4,豆瓣網友評價其“從包裝到內在都是里程碑式的”。
時隔13年,關於《武林外傳》的集體記憶再次被喚醒。
2月7日,00後小戲骨們出演的《天真派:武林外傳》上線,還原度極高的劇情再現了七俠鎮上發生的一個個啼笑皆非的江湖故事。隨後,喻恩泰在《聲臨其境》中的數段配音視頻登上微博熱搜,前有豬年春晚大放異彩的“佟掌櫃”閆妮,後有將《亨利五世》演繹的爐火純青的“呂秀才”,他們串連起來的,是活躍在來福客棧中一個個深入人心的經典角色:跑堂的白展堂、暴脾氣的郭芙蓉、稚拙廚子李大嘴、機靈少女莫小貝……
《武林外傳》裡“流淌”著的,不僅是天馬行空的俠義世界,更是中國情景喜劇最輝煌鼎盛的歲月——往前是《我愛我家》《炊事班的故事》《家有兒女》,往後是曾陷入抄襲風波的《愛情公寓》,而所有的嬉笑怒罵、鬼馬荒誕以及被乾坤挪移至家長裡短中的暗喻和戲謔,都隨著情景喜劇黃金時代的落幕戛然而止。
中國情景喜劇的萌芽與誕生
三十年前,內地電視劇市場還是“嚴肅作品”的天下。82版的《西遊記》、84版的《武則天》、85版的《濟公》、86版的《聊齋》、87版的《紅樓夢》……
幾乎所有80年代紅極一時的作品都在宏偉厚重的年代感、歷史感中穿梭前行,單就內容而言,與觀眾柴米油鹽的現實生活割裂嚴重。直到1991年《編輯部的故事》上映,這部由趙寶剛、金炎執導,王朔、馮小剛、馬未都領銜編劇,葛優、呂麗萍、侯耀華等人主演的電視劇,將敘事視角縮小到《人間指南》雜誌編輯部的幾名編輯身上,劇情雜糅進社會熱點話題,臺詞風格詼諧幽默,在嚴肅作品佔據C位的電視劇市場中注入了“輕喜劇”的新活力。
《編輯部的故事》的成功為中國情景喜劇的誕生鋪下了一條康莊大道。留美歸來的英達正是睥準這個時機,將在美國風靡已久的“Sitcom”引入中國,王朔則將“Sitcom”直譯為“情景喜劇”。
1993年夏天,《我愛我家》開機,現場沿襲了美式情景喜劇的佈置——一半是演員表演場地,一半是可以容納幾百人的觀眾席。英達找來寫出了《虎口遐想》《小偷公司》的梁左做編劇,戲裡,傅老爺子、大兒子賈志國、媳婦和平等人演繹了北京六口之家的市井生活故事,120集劇情包羅萬象,對社會各個橫斷面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戲外,一閃而過的攝像機搖臂和觀眾後背、NG鏡頭、與劇情相輔相成的現場掌聲和笑聲成為“標誌”。
《我愛我家》出道即登頂,創下了年度第一的收視紀錄,其臺詞造詣與戲劇內核至今難以超越。此後,英達成立“英氏影視公司”,先後推出《家和萬事興》《閒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候車室的故事》《地下交通站》等十餘部情景喜劇,一批經歷了劇場考驗的優秀演員和編劇誕生,“英氏”也成為情景喜劇市場的一面旗幟。
1999年10月,《630劇場》上線,該劇場由全國有線電視協作體和亞環影音製作有限公司聯合運作,是國內首個“家庭生活情景欄目劇場”,在全國近百家電視臺18:00-19:00的“下飯”時段開播,《閒人馬大姐》《中國餐館》《天才保姆》等大量優秀作品通過這個平臺曝光。情景喜劇對觀眾的吸引更甚,據公開資料,《閒人馬大姐》一上映便將該時段收視率從2%提升到7%至9%,在北京一地的收視率甚至超過12%。
情景喜劇在內容市場的地位和在觀眾群體中的號召力再難忽視。2003年底,中國首個聚焦情景劇的產業研討會在上海召開,情景劇的投入、產出、編播和廣告策略等在本次會議上被提升到產業鏈的高度上審視
《武林外傳》大獲成功,“尚氏”也由此成為情景喜劇市場的另一面旗幟。
黃金時代的落幕
情景喜劇因《武林外傳》再次走入巔峰,與上次“登頂”後市場佳作迭出一派欣欣向榮景象不同的是,此次“登頂”,市場後繼乏力,遭遇了“滑鐵盧”。被網友質疑內容與《IT狂人》《老友記》《尋媽記》等美劇雷同而深陷“抄襲”風波的《愛情公寓》,成為了中國情景劇市場最後的“顏面”。
近些年來,“喜劇”在中國內容市場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觀眾對喜劇的需求也前所未有的強烈。以電影市場為例,截至目前,2019年賀歲檔票房前五的電影中,《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新喜劇之王》三部都是喜劇片,周星馳、黃渤、沈騰、王寶強等頂尖喜劇人“集體上線”。
唯獨電視劇市場、尤其是情景喜劇市場,在這股喜劇浪潮中漸行漸遠僅在地面頻道剩下些許聲量,究其原因——回過頭看,情景喜劇在中國的出現並無“冥冥註定”般的必然性。它的萌芽與誕生與人為的“推波助瀾”有著莫大關係。無論是“英氏”、“尚氏”,還是王朔、梁左、梁天、呂小品、寧財神等人,在這股浪潮中都功不可沒。“個體功勞”使得中國情景喜劇從無到有,當優秀人才打造的優秀作品不再時,情景喜劇無可避免地由盛轉衰。
誕生之後,“低成本”始終是情景喜劇難以擺脫的標籤,大部分作品無法獲得可觀的議價空間,如《家有兒女》總編劇李建宏曾因酬勞問題與製片方產生矛盾,轉而加入提供高薪的廣東電視臺,宋丹丹等劇中演員也因劇集購買價格過低決定不再參與後續拍攝。或許也是因此,“資本”主動忽略了這塊內容“寶藏”,資本的缺位也使得能夠覆蓋全流程的行業產業鏈一直未真正形成。
更遺憾的是,情景喜劇因表現形式的特殊性,原本可以成為孕育優秀演員的“溫床”,宋丹丹、蔡明、沙溢等老戲骨,甚至張一山、楊紫等小戲骨均是從這個“窗口”走向觀眾視野。然而自始至終,情景喜劇行業都未將“造星”當成衍生產業進行規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