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基本都是晉楚爭霸,為何到了晚期突然變成吳越爭霸


如果要評選春秋時期國力最強的兩個國家,可能大家都會想到在同一經度上的晉國和楚國。最早的霸主齊桓公可以稱霸中原,卻對南方風馬牛不相及的楚國無可奈何。南方的楚國咄咄逼人,勢頭直逼黃河流域,卻在城濮之戰被崛起的晉國擋住了去路。

這兩個國家也分別代表著我國兩大文明——黃河流域文明與長江流域文明。事實上,在秦之後的歷史進程中,只要中國陷入分裂——統一的循環,到最後往往是南北對峙(三國,南北朝,宋滅南唐等等),從這一角度來說,晉楚爭霸可以說是開了中國南北戰爭的先河,以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流域文明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步融入了華夏的文明圈。

春秋時基本都是晉楚爭霸,為何到了晚期突然變成吳越爭霸

晉楚爭霸


那麼,這兩個超級大國在龍爭虎鬥了一百多年後,為什麼突然沉寂了下來,卻讓兩個東南邊陲的,之前默默無聞的吳越國突然興起,抓住春秋的尾巴,馳騁在歷史的舞臺上呢?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晉楚城濮之戰之後的格局開始,研究這一演變的過程。

我們如果深入的對兩個國家的爭霸過程進行研究,可以發現,兩個國家的發展有著高度的耦合性。在一個國家身上發生的事情,往往可以在另一個國家身上找到相似的案例,可以稱為晉楚耦合定律。事實上,晉楚爭霸是分階段的,我們稍微理一下,就可以發現一條清晰的脈絡。

晉楚耦合定律之一——存量市場,內部整合

城濮之戰雙方第一次交手,全血晉國戰勝了半血楚國。楚國退回南方,晉國又在西邊崤之戰擋住了秦國東進的道路。南北雙雄的格局初步形成,增量市場變成了存量市場,這一階段重點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分蛋糕的問題,新上任的年輕國君和功勳家族應當如何共處,各自的職責範圍在哪裡,等等。放在晉國,就是“晉靈公不君”,放在楚國,則是“楚莊王一鳴驚人“。

晉國:前620年,年僅4歲的晉靈公即位,朝中掌握實權的大臣是趙衰的兒子趙盾,到了前607年,17歲的晉靈公和趙盾爆發了一系列的權力鬥爭,他採取了種種措施想除掉趙盾,包括(派人刺殺,宴會上伏兵暗殺)都宣告失敗,被趙盾的弟弟趙穿反殺,這就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趙氏孤兒”的前奏,史稱“趙盾弒君”。

春秋時基本都是晉楚爭霸,為何到了晚期突然變成吳越爭霸

趙盾弒君

左傳·宣公二年》:靈公虐,趙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麑賊之,晨往…觸庭之槐而死…趙穿攻公於桃園…

楚國:前613年,年輕的楚莊王即位,大權旁落於若敖氏,楚莊王韜光養晦,隱忍數年。終於在前605年在戰場上擊敗了鬥越椒,剷除了若敖族的勢力,從民間啟用了孫叔敖等人,最終稱霸中原。

春秋時基本都是晉楚爭霸,為何到了晚期突然變成吳越爭霸

楚莊王一鳴驚人


左傳·宣公四年》:子越又惡之…將攻王…楚子與若敖氏戰於皋滸…遂滅若敖氏。

我們不妨大膽假設,如果是晉靈公除趙盾成功,重新掌權,而楚莊王除若敖氏失敗的話,兩人的諡號很有可能會掉個個兒。史書上記載的話恐怕就是:楚靈王荒淫無道(後世真有個楚靈王),鬥越椒冒死進諫結果背上了弒君的惡名,鬥氏孤兒。。。晉國這邊則是晉莊公虛心納諫,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了。

晉楚耦合定律之二——文化交流,戰俘為先

內部資源整合基本完成之後,晉楚開始了第二回合的較量。這一回合打打停停,有來有往,經常發生抓了對方的俘虜,過了幾年想和對方修好,又放回去的事情。放在晉國,就是智罃歸晉,放在楚國,則是鍾儀歸楚。

晉國:前597年,晉楚爆發邲之戰,楚勝晉敗,晉國次卿荀首的兒子智罃被楚國俘虜。9年之後,前588年晉楚交換俘虜,智罃回國前的一番問對,有禮有節,不卑不亢,成功的撇開了楚王的無理要求,讓楚王感嘆晉國有人才,不能和他相爭。

 晉人…以求知罃。…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然則德我乎?”對曰“…臣不與及,其誰敢德…“子歸何以報我?”…“…無怨無德,不知所報。”王曰:“雖然,必告不穀。”對曰:”…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王曰:“晉未可與爭。”重為之禮而歸之。

楚國:在前584年的鄭楚之戰中,由於晉國在背後的支持,導致楚國在戰敗,鄭國俘虜了楚國的地方官鍾儀,並獻給了晉國。前582年,晉國由於外交政策的變化,準備對楚國修好,釋放了鍾儀。臨行前的一番問對,鍾儀的回答審慎而得體,又為國君撫了一曲家鄉的琴音,表現了自己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和堅守,讓晉國國君感嘆他是個君子,將其放回修好兩國關係。

春秋時基本都是晉楚爭霸,為何到了晚期突然變成吳越爭霸

鍾儀為晉侯撫琴

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見鍾儀,問之曰…文子曰:“楚囚,君子也…君盍歸之,使合晉、楚之成。”公従之…楚子使公子辰如晉,報鍾儀之使…

這一階段晉楚兩國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原先對峙的基礎上,來往有所加強,相互之間大大小小的戰爭說明了兩國接觸的日趨頻繁,而戰爭所帶來的戰俘也促成了相互間的最早的文化交流。

晉楚耦合定律之三——惟楚有才,晉實用之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員的流動性也不斷增強,與之前來的都是戰俘不同,當前的晉楚的陣營高層都有著來自對方陣營的人才,左傳裡也有著“雖楚有材,晉實用之“的說法,前575年的鄢陵之戰,這一點表現的尤為明顯。

楚軍中有一個叫伯州犁的,是從晉國逃亡過去的貴族,非常熟悉晉國的情況,因此在鄢陵之戰的時候,他可以告訴楚王晉軍的作戰準備步驟,是召集軍吏,還是開會商量,是卜問吉凶,還是準備發佈命令,還是在佈陣準備開站了。

春秋時基本都是晉楚爭霸,為何到了晚期突然變成吳越爭霸

鄢陵之戰

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子登巢車以望晉軍,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於王后。王曰:「騁而左右,何也?」曰:「召軍吏也。」「皆聚于軍中矣!」曰:「合謀也。」「張幕矣。」曰:「虔卜於先君也。」「徹幕矣!」曰:「將發命也。」「甚囂,且塵上矣!」曰:「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皆乘矣,左右執兵而下矣!」曰:「聽誓也。」「戰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戰禱也。」伯州犁以公卒告王。

同樣的,晉軍中也有一個叫苗賁皇的,是若敖族人士,鬥越椒的兒子,他在鬥越椒兵敗楚莊王後逃到了晉國,受到晉國國君的重用。他也非常熟悉楚軍的佈陣情況,他告訴晉國的國君,楚國的精銳僅僅是在中軍的楚王親兵,只要分開左右兩邊的軍隊,集中攻打中間的親兵就可以獲勝。

左傳·成公十六年》苗賁皇在晉侯之側,亦以王卒告。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苗賁皇言於晉侯曰:「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於王卒,必大敗之。」

由此可見,此時雙方已經熟門熟路,相互之間是一種透明的存在。這種透明的仗可以說還沒有打就已經知道結果了,也就沒什麼打的必要了。事實也是如此,自從鄢陵之戰以後,晉楚再也未爆發過大規模的戰爭,雙方的對峙轉而進入一種更高級的階段。。

晉楚耦合定律之四——代理人戰爭

終於輪到我們的另一對主角吳越登場了。

孫子曰“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戰爭是個燒錢的活兒,晉國早早的察覺到了這一點,如果總是自己動手下場,死的都是晉國人,不划算,因此他們想到了,是在楚國的背後扶持一隻力量,教他們打造戰車,教他們行軍佈陣打仗,以圖削弱楚國的實力,實現三十六計之借刀殺人。這樣看來,目前美國的四處售賣軍火,扶持傀儡政權這一套,兩千多年人中國就有人玩過。

他們的目光瞄準了楚國的一個屬國——吳國。

早在前597年,就是楚國俘虜智罃的那一年,楚國有一個叫巫臣的逃到了晉國,到了前582年,就是晉國俘虜鍾儀的那一年,巫臣接受了晉國的任務,潛入楚國後方的吳國教他們戰車和射箭,教他們對付楚國,還把周圍楚國的小弟全給收了。

左傳·成公九年》巫臣請使於吳,晉侯許之…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蠻夷屬於楚者,吳盡取之…

隨著吳國實力的進一步增強。吳楚之間陸續爆發了多場戰爭。和晉楚爭霸的戰爭都是大規模會戰的性質不同,吳國對楚國的戰略以消耗為主,特別是在鄢陵之戰後的一段時間內,楚國更是“無歲不有吳師“,每一年都在和吳國打仗。吳國的消耗收到了成果,到了鄢陵之戰後的六十九年,前506年,吳國終於在柏舉之戰一舉殲滅了楚軍主力,更是攻入了楚國的國度郢,這一戰也是”兵聖“孫武的巔峰之作。從此楚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對北方的晉國構成威脅,可以說,晉國的這一戰略收到了效果。


春秋時基本都是晉楚爭霸,為何到了晚期突然變成吳越爭霸

柏舉之戰


根據晉楚耦合定律,我們做一道填空題:

題幹:晉國為了對付楚國,在楚國的背後扶持吳國。

題目:楚國為了對付吳國,在吳國的背後扶持()

答案很多人都能答得出來,就是越國。

和晉國支持吳國不同,楚國暗地裡支持越國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我們卻可以通過一些蛛絲馬跡印證這個觀點:

1、越國之前一直默默無聞,孫武在孫子兵法就說過“越人之兵雖多,奚以戰為“的,可見當時吳國的軍事統領——孫武並不認為越國對吳國存在軍事威脅。而到了前496年,就是孫武領兵攻入楚國國都之後的第十年,越國竟然可以逼得吳國放棄攻打楚國,並且在戰場上擊敗了吳國,導致吳王戰死沙場。

2、吳王用的伍子胥,伯嚭都是楚國人,在楚國家人被殺害,逃到吳國,一心復仇。而越國重用的文種,范蠡也是楚國人,卻和楚國沒什麼愁沒什麼怨。雖然不能明確認為這二人來到越國是楚國的官方行為,但他們二人在滅吳之後,一個急流勇退一個被迫自殺,說明他們到越國的任務,僅僅是消滅吳國。

3、越國滅吳之後,除了將中原的一些地還給了魯國,宋國之外,更是將淮河流域整個送給了楚國。如果說中原地區緯度,地形都和越國的山地不同,管理起來有所困難之外,那麼淮河流域和越國山水相連,是吳越地區的政權北上爭霸中原的重要屏障(守江必守淮),這麼重要的地方越國能拱手讓給楚國,更加說明越國只是楚國建的一個小號。而勾踐在滅吳之後逼走文種范蠡,可能也有不甘心為楚國附庸的因素在裡面。

因此,我們可以說,吳越爭霸是中原晉楚爭霸的延續,也是兩國爭霸的高級形式——代理人戰爭。這樣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到了春秋末年,吳越兩國突然興起的而原因了。而隨著前473年的勾踐滅吳,晉楚爭霸也宣告結束,兩國都陷入了長期的內耗和傾軋,晉國更是403年被三家瓜分,宣告著春秋時代的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