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境福地普陀山:康有為觀賞普陀後讚歎留詩,汪士慎也曾作詩讚頌

翻開中國地理志,許多名山大川,奇峰怪巖比比皆是,大凡有山有水之地,必然有寺廟佛像的存在,神佛居於山間,讓無數善男信女,旅遊者前往觀看。

在尊奉神佛之餘,飽覽名山勝景,便成為人們的最大收穫。海天佛國的普陀山正是這樣一處神奇的聖境。普陀山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山,因其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自古以來便是無數佛教信眾嚮往的佛山福地。


聖境福地普陀山:康有為觀賞普陀後讚歎留詩,汪士慎也曾作詩讚頌


名山大川向來景點繁多,普陀山有著名的十二景點,且多與佛法、觀世音有關,比如短姑聖蹟,便是傳說以前有姑嫂二人進山朝拜,觀世音菩薩顯靈而留下的遺蹟。

不肯去觀音院則是一位日本僧人從五臺山請觀音像回國,途徑普陀山而被鐵蓮花所阻,繼而留在了普陀山。當然有的景點也因為天象奇觀而傳名。


聖境福地普陀山:康有為觀賞普陀後讚歎留詩,汪士慎也曾作詩讚頌


磐陀夕照指的便是磐陀石傍晚的景色,蓮池夜月則指的是蓮花池在月夜下的景色。光熙雪霽也為普陀十二景觀之一,說的是普陀山逢到下雪天,所遇之難得一見的雪景。

這些自然催生的奇觀異景,令普陀山多彩多姿,搖曳出一朵朵美麗之花,遊者無不被其震撼。如此多的景點,想要一一遊覽,感知到景點的內涵魅力,還非得常駐於普陀山不可,因為某些景點,須天時地利人和相匹配才能出現。


聖境福地普陀山:康有為觀賞普陀後讚歎留詩,汪士慎也曾作詩讚頌


譬如光熙雪霽一景,春夏秋三季,是不能見到的,而即便是冬季,普陀山也不是每日下雪,因此須運氣好,碰到下雪天,還是下大雪,那樣雪霽之景,必會顯現。這便需要天緣之助了。

緣,在佛法裡有很重要的深層含義,凡事皆有緣,無緣不成事,天降這一塊福地,造出如此繁多看之不厭觀之不倦的景與物,我們因緣來此一睹,便需懷恭敬之心,感恩之心!


聖境福地普陀山:康有為觀賞普陀後讚歎留詩,汪士慎也曾作詩讚頌


作為海上的佛教聖山,普陀山以其優越的地理成為傳播佛教的重要港口,早在唐代時,普陀山便形成了一定規模的佛教活動,那時候的朝聖者穿著長衫,坐著大木船或小舢板,經過蓮花洋,登山朝拜進香。

那時候沒有大客輪,也沒有飛機等現代交通工具,路途十分艱險,卻擋不住朝拜者虔誠祈求福祉的堅定信心。也就從那時候開始,一條海上絲綢之路漸漸打通了,通過海上絲綢路,觀世音菩薩的《觀音靈感真言》,《大悲咒》若一縷清香飄向了大海,飄向了海外的各國各地,帶著濃郁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與信仰,震撼了許多友邦,從而出現了“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之浩然景況。


聖境福地普陀山:康有為觀賞普陀後讚歎留詩,汪士慎也曾作詩讚頌


自那時候開始,普陀山便奠定了佛教名山的地位,香火日盛一日,僧眾信眾如雲臨地,共同誦唸佛經,為自己為家人為他人祈福。佛教在封建君主社會里,備受推崇,作為觀世音菩薩道場的普陀山,封建君主們也禮遇有加,撥資賜封。即便是在現代,也不乏達官商賈登山朝拜。

俗世紅塵的那一點點的心願,經過普陀山虔誠之旅,得到了洗禮與淨化,便更加擁有一顆真心來入世做人做事。


聖境福地普陀山:康有為觀賞普陀後讚歎留詩,汪士慎也曾作詩讚頌


普陀山因為風景秀麗美娟,因為有著濃厚的佛教文化,故特別吸引文人們,在一些詩詞歌賦裡,便可見人文底蘊之厚。宋代詩人王阮曾頌詩:南我不為雨,躬即寶陀求。地勢到此盡,天河相接流。鰲舒千丈背,蜃吐數層樓。念彼觀音力,楊枝灑有秋。

這首詩很好的將普陀山的景物描繪而出,滲透著濃厚的佛教文化。清朝康有為觀賞過普陀山後,也留下了詩句:觀音過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湧普陀。樓閣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可見普陀山的風景,的確有“萬千波”,不然另一位大人物也不會來此了,這位大人物正是康熙帝。


聖境福地普陀山:康有為觀賞普陀後讚歎留詩,汪士慎也曾作詩讚頌


“石堂無地留松影,洞水涵雲浣客心。秋色漸高蒼靄散,翠微平對暮煙沉。”康熙帝觀察細緻入微,將景物與心緒相融,得以很好的表達。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在《小白華山茗》中,有這樣幾句詩:老僧揖我坐憑几,自近風爐煎石隨。滿碗輕花別有春,津津舌本涼芬起。瞥眼歸來過十年,擎甌往往憶芳鮮,齒搖發白不復去,草堂寂寞飄茶香。

汪士慎與老僧品茶論道,風趣優雅,猶在眼前。從詩中可知,普陀山有名茶,也許叫佛茶更加貼切。而醞釀在普陀山茶水中的,則為菩提世界的一茶一水,倒影進去的便是大千俗世。


聖境福地普陀山:康有為觀賞普陀後讚歎留詩,汪士慎也曾作詩讚頌


凡塵多為喧囂地,燈紅酒綠之下,名利紛爭之中,可有一方淨土,以供心靈的敞開沐浴?在海平面之上的普陀山,便是一塊可去的淨土。

清淨莊嚴的南海觀世音菩薩左手託著法輪,右手施無畏印,正慈目迎迓四方八面的芸芸眾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