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和历史: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民间故事和神话有所不同,民间故事一般是指在非官方的途径产生和流传,在流传中又经过传播者的不断加工,经非正式的历史记载保存下来的内容,由于其民间性,我们称之为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基本上是一种寄托了编写者或传播者强烈的主观愿望的文学作品,不但内容可以完全杜撰编造,里面涉及的人名、地名、典章制度,也都是似是而非的,这是需要读者特别注意的。如果一定要从历史事实,或者是记录历史的方法来谈民间故事和历史的关系,应该讲这两者是没有关系的。

京剧中很多戏都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中国不少的古典小说,也是文人根据民间流传已久的故事整理加工的,其中就有很多似是而非之处。称谓、职官、地名等往往乱用,前朝的人物可以用后代的称呼,有的名称历史上从来没有用过,完全是作者杜撰的。如果认为这就是历史,就要大上其当了。如《三国演义》里很多地名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的实际情形不符,是后世才有的。如该书第54回称刘备与东吴联姻,“船到南徐州”,“居于南徐”,其实南徐州一名,直到南朝宋永初二年(421)才出现,治所在今江苏镇江,三国时根本无此地名。该书中的地理方位,也常常是南辕北辙、东西颠倒。

民间故事和历史: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南徐州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取决于编写、传播民间故事的人的知识水平,他们往往只是粗通文墨,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有限,对家乡一带的情况还比较了解,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就只能想当然地胡编乱写了。尽管经过了文人的加工,却还是在不经意间向我们透露了当时、当地的信息。

当然有的内容是作品有意编造的,如家谱中先祖的事迹,这类事迹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民间故事。一般家谱中都会有祖先迁移的故事,其中对本支的始迁祖可能有更详细的叙述。采用的方法,无非是移花接木,夸大拔高,或者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编出一些可能的事迹,或者参考同时代其他家谱中的事例稍加改编。

民间故事和历史: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家谱

民间故事也可以有书面记录,甚至有比较早的书面记录。当然民间故事最早都是口耳相传,有文人把它记录下来以后,就有两条发展线索了。一个在文人圈里流传,另一个在民间继续流传,发展到后来两者的差距会很大。比如元稹所作的唐传奇《莺莺传》,讲述张生寓居蒲州普救寺,在战乱中设法保护了崔莺莺母女,并对莺莺一见钟情,两人私定终身。后张生赴京应举,为了自身利益而将她抛弃。这基本上是一个始乱终弃的故事,张生的这种行为在小说中还被称颂为“善补过”。而到了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西厢记》那里,变成了张生应考高中进士,然后与莺莺完婚的大团圆模式,并用赞赏的眼光描写女性对爱情的主动追求,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赞美。这种故事情节与结构的明显改变,就反映了文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不同旨趣。尽管这种才子佳人的情节在后世的小说、戏曲中极为泛滥,以至庸俗不堪,但正如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一书中所指出的:“相传世俗小说中,才子佳人、状元宰相之鄙恶结构,固极可厌可笑,但亦颇能反映当日社会之一部分真象也。”

民间故事和历史: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西厢记》

总之,民间故事绝对不等于历史,不能因为它有文学价值或文化意义,就将它当作历史来看待。

这里不是要一概否定民间故事的价值,民间故事的情节都很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表达民众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如在旅游景点的建设中,适当引入一些民间故事就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

去北京旅游的中外游客,几乎都要去八达岭或慕田峪、金山岭看看,所谓“不到长城非好汉”。无数游客会站在长城上赞叹这“2000年来的奇迹”,有的导游还在诉说着秦始皇的千秋功过。其实,北京附近的长城均是明代修筑的,至多只有500余年的历史,与秦始皇毫不相干。河北山海关有孟姜女庙,有人就介绍这便是当年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地方。其实秦始皇时的长城远在山海关以北数百上千里,孟姜女在这里不仅哭不倒长城,连长城的影子也看不到。不过既然是旅游,就不必过于认真,不妨姑妄听之。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这和历史完全是两回事。

民间故事和历史: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海关孟姜女庙

从某种程度上说,民间故事和历史的关系,就是民间故事太发达了,就没有真正的历史了。我们现在的影视作品有一股“戏说”历史之风,尤其是清宫戏泛滥,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大家只知道康熙经常微服私访,关心民生疾苦,充当侠义之士,扫荡社会不平;乾隆不仅是位武林高手,还是位多情种子,七下江南就是为了找寻一位女子;慈禧不是那个统治清朝长达47年的心狠手辣的独裁君主,也不是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老佛爷,而是忧国忧民、日理万机的女政治家;还有那个子虚乌有的“还珠格格”,弄到后来真正的历史就会受到影响。尽管编导可以在每部片子开头都打上“本片纯属虚构”的字样,明确告诉观众这不是历史,但问题是这类东西长期影响下去,真实的历史就只能让位于“戏说”了。因为这些影视剧编造出来的情节远比真实的历史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更加能够吸引人,真正的历史在一般读者看来,就远不如这些胡编乱造的东西来得有趣。

民间故事和历史: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乾隆下江南

而且,关键问题是这些影视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向观众赤裸裸地宣扬人治思想、等级意识、裙带观念,灌输一种对圣主、明君的依赖心理,似乎只要有一个好皇帝,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将残酷的专制统治和血腥恐怖的手段当成歌颂展示的对象,这与现代文明社会最基本的民主、法制观念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在所有清宫戏中,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不仅个个雄才大略,还极具个人魅力和情趣,可惜这绝非历史真相。且不说清军南下和下薙发令后制造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和“留头不留发”使数十百万无辜平民丧生,单说所谓康、雍、乾盛世的文字狱,其数量和残酷程度就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达到了中国专制社会的顶峰。仅乾隆一朝,发生文字案共计130余起,其中47起的案犯被处以极刑,亲族中男子15岁以上连坐处斩,15岁以下及女眷充军,已死者也要开棺戮尸。搞得文人学士人人自危,要么曲学阿世,要么钻入故纸,从中哪里看得出半点影视剧中描绘的可爱之处!

民间故事和历史: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扬州十日

总之,我觉得我们今天在读历史、研究历史或者在写一些有关历史的文章时,一定要尊重历史的可靠性、真实性,我们不能随便把一个民间故事或者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当作历史来写,因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本身,而民间故事只能说是一个流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