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被世人銘記的“鼠疫鬥士”伍連德


作者: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 劉紅雷

2020年春先後席捲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一位著名醫學家、公共衛生學家,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他就是1927年被國際聯盟衛生組織(即今天的WHO)授予“鼠疫專家”稱號的英籍馬來西亞華人伍連德博士。2020年3月30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CCTV-4國際頻道《國家記憶》欄目裡播出了五集紀錄片《戰“疫”》的第一集《鼠疫鬥士伍連德》。我也對這位戰“疫”先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必須被世人銘記的“鼠疫鬥士”伍連德


1879年3月10日,伍連德(字星聯)出生在英屬馬來亞北部檳榔嶼一個華人家庭,父母是來自中國廣東臺山的移民。在伍連德生活的時代,檳榔嶼等海峽殖民地的華人移民,對中國大都有著很深的祖籍國認同,他們稱呼新家園為“南洋”,事業有成時北上報效中國,被他們視為天經地義的事,辜鴻銘、陳嘉庚、伍連德,莫不如此。伍連德出生在國外,接受的是外國的教育,終生擁有英國國籍,最後也在海外度過了餘生,但他有炎黃子孫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愛國思想。

1910年冬,肺鼠疫由俄國西伯利亞傳入我國東北,首先在位於中俄邊境的鐵路樞紐小鎮滿洲里暴發,第一個病例出現於10月25日,僅僅10多天就通過鐵路傳染到哈爾濱,至1911年1月,在東北全境出現了大規模的流行,並波及北京、河北、山東等地。更嚴重的是,一直虎視耽耽的日本和俄國均以保護僑民為由,要求獨攬防疫工作,並威脅清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疫情,將不準中國人進入參與防疫。俄國甚至以派兵保衛哈爾濱相要挾。在此緊要關頭,清廷決定委派英國劍橋大學醫學博士、時任北洋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副校長)伍連德前往哈爾濱,進行調查、防治,不久任哈爾濱防疫局全權總醫官。

伍連德於1910年12月24日到達哈爾濱,當時哈爾濱人口2萬4千人,死亡已達6千人,疫情引起極度社會恐慌。伍連德3天后通過解剖死者屍體得出結論:這次的鼠疫,無需通過老鼠、跳蚤,可以在人與人之間飛沫傳播!他迅速徵用學校、戲院、浴室,將其改裝成消毒所,又把廟宇和教堂改為臨時醫院,爭取了各方面人士,包括警察、傳教士和當地中醫的積極協助。在缺醫少藥的條件下,他採取了果斷的隔離措施,發明並趕製了大批特殊加厚的面紗口罩(後稱為“伍氏口罩”),設立了疑似病院和鼠疫患者病院,組織了龐大的運輸隊,突擊培訓、發動包括郵遞員在內的各種服務人員投入防疫活動。為了堵塞傳染源頭,焚燒感染了鼠疫的住宅。當時正值年關,回家過年的人流給隔絕傳染造成很大困難。伍連德還建議調動軍隊設卡檢疫,阻斷交通,嚴防疫情蔓延。與此同時,通過外交途徑,尋求與日本和俄國鐵路當局合作,促使南滿鐵路和東清鐵路停運,並徵用車廂作為隔離病房。

必須被世人銘記的“鼠疫鬥士”伍連德


然而,隔離施行了將近1個月,鼠疫流行趨勢卻越來越嚴重,每天死亡人數持續創新高。幾乎所有人的信心都動搖了,只有伍連德堅持用他的不懈努力和自信去感染整個團隊,使大家在近乎絕望中堅持下去。在奏請清廷批准後,他頂住壓力,把因為天寒地凍無法埋葬的2200多具屍體,從1911年1月31日(春節)接連3天全部火化。這成為東北防疫的轉折點。

由於採取了科學果斷的措施,1911年3月1日後不再增加新病例,總共只用了兩個多月便完全控制了疫情。1911年4月3日—4月28日,在奉天(今瀋陽)舉行萬國防疫會,中國、英國、美國、俄國、德國、法國、奧地利、意大利、荷蘭、日本、墨西哥11個國家特派34位醫生參加,攝政王載灃致電祝賀。這是近代以來在中國舉行的第一次國際學術討論會,伍連德挾防疫之功出任會長(會議主席),發現鼠疫桿菌的日本著名學者北里柴三郎則屈就副會長(副主席)。當年5月,伍連德在紫禁城受到攝政王載灃的召見,還得到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醫科進士功名,清廷及俄國政府相繼授予勳章,東三省總督授金獎,法國政府也授予榮譽銜,從此伍連德名揚四海。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次疫情的刺激下,中國開始重視公共衛生及現代醫學教育,大力發展防疫事業,為建立中國公共衛生體系奠定了基石。而伍連德在全球首次提出肺鼠疫理論、定義旱獺鼠疫傳染源、組建鼠疫防治體系和防治策略,成為世界鼠疫防治的里程碑。

必須被世人銘記的“鼠疫鬥士”伍連德


此後清廷任命伍連德為民政部衛生司司長,主持創建全國衛生防疫系統。但是處於人生巔峰時期的伍連德沒有在榮譽中陶醉,敏銳地意識到大規模的鼠疫還會捲土重來。他謝絕了高官厚祿,放棄了自己擅長的醫學研究,重返哈爾濱創建了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擔任處長兼總醫官,專心為中國鍛造防疫盾牌,等待鼠疫的再次來臨。他領導的東北防疫總處,也是世界上研究鼠疫最權威的科研機構,吸引了國外許多知名的學者。1919年8月,哈爾濱流行霍亂,當時有13.5萬人的國際性商埠,竟死亡了4808人。伍連德再次臨危受命,利用直轄醫院收治了近2000名病人。1920年底,鼠疫再次襲來。由於伍連德10年磨劍,佔盡了先機,很快便成功地將其徹底控制和消滅在東北地區北部。中俄兩國死亡人數不足1萬,哈爾濱以南地區幾乎未受波及,而10年前的鼠疫僅中國境內就死亡6萬多人。1926全國霍亂大流行,伍連德領導的東北防疫機構人員再次投入各地防治工作。

1930年7月1日,經南京國民政府批准,行政院衛生署在上海建立全國海港事務管理處,委任伍連德為第一任處長兼上海海港檢疫所所長,從此由中國人直接管理國境衛生檢疫事宜。1932年淞滬抗戰爆發,而上海此時正流行霍亂,全國其他省份也出現病例,近10萬人發病。伍連德敏銳地意識到上海防疫力量的薄弱,緊急成立了中央防止霍亂臨時事務所。在伍連德的指揮以及海港檢疫所的努力下,霍亂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後,上海成為全國衛生檢疫技術中心。1937年八一三事變,日本大舉侵華,伍連德被迫離開上海,舉家返回馬來亞,定居怡保市,並開設私人診所。當地顯貴多次勸他出任政府職務,他都以年邁為由謝絕。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在檳榔嶼逝世,享年82歲。

必須被世人銘記的“鼠疫鬥士”伍連德


伍連德能夠把科學研究與實踐活動很好地結合,不僅著述甚豐,還在祖國辛勤工作30年,為中國的公共衛生事業作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貢獻。因為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等方面的傑出成就,伍連德被提名為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成為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華人。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就曾讚譽他“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作為一位愛國科學家,伍連德始終眷戀著自己的祖國。他晚年撰寫的英文回憶錄《鼠疫鬥士——一個華人現代醫生的自傳》序言中深情地寫道:“我曾將我的大半生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成立,直到國民黨統治結束,往事在我的腦海裡記憶猶新。……新中國政府的成立,將使這個偉大的國家幸福繁榮。”他在談及為祖國服務30年的經歷時說:“在那動盪不安的時期,如果缺乏信念的話,一個人很容易便會絕望到舉手投降的地步。”

人類進步的歷史,就是一部與疾病鬥爭的歷史。病毒無國界,疫情突然襲來,不亞於一場大戰,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以這次全球抗擊疫情為契機,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實到國際公共衛生安全領域,全面提升人類共同應對當前和未來可能出現的國際公共衛生風險挑戰的能力,正在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時代在發展變化,大多數海外華人華僑的炎黃赤子情懷並沒有變,他們身在異鄉,但內心永遠向著祖國,心繫這片曾經養育他們、撫育他們成長的土地。由於他們在語言、文化、生活習慣諸多方面與居住國民眾有不少共同點和情感認同,在發展人民友誼方面可以發揮橋樑作用,應該成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走深走實借重的力量。這便是今天在全球合作抗疫的特殊背景下,重溫英籍華人伍連德的戰“疫”故事得到的主要收穫。

(圖片均來自網絡)主編:劉玉潔 責編:席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