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但我們不會忘記

晨讀 | 春和景明,但我們不會忘記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清明,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的春祭節日。

  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論語·為政》就有這樣的記載:“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南宋詩人高翥有詩《清明日對酒》: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墓前,紙錢燒成的輕灰飛舞,親人們思念的眼淚成行。這是發自對前人的崇敬和感懷之情。而回到家裡,後一代人正在成長。這就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

晨讀 | 春和景明,但我們不會忘記

  在這個非常的特殊時期,為了避免交叉感染,“雲祭掃”也成為人們必然的選擇。線上的祭奠與線下的掃墓,形式雖不同,其實質卻無二。

  而今天更是一個特別的日子。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發佈公告,今天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清明,我們不會忘記這些逝去的人。

晨讀 | 春和景明,但我們不會忘記

  清代詞人顧太清曾寫有《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藉著吟誦海棠道出了清明祭掃的真義:

  萬點猩紅將吐萼,嫣然回出凡塵。移來古寺種朱門。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細幹柔條才數尺,千尋起自微因。綠雲蔽日樹輸囷。成陰結子後,記取種花人。

  “成陰結子後,記取種花人。”我們不會忘記,美好的今天,是前人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我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每一個勝利,都是許許多多在與不在的人拼搏而來。

晨讀 | 春和景明,但我們不會忘記

  當然,清明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享受春天的節日。遊春、踏青,在今天這個網絡無限發達的時代,亦不妨“雲上行”。方寸之間,神遊天地,祖國河山,盡收眼底。

  生氣起、陰氣退,此刻,萬物吐故納新,大地春和景明,我們也更加堅信: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寶卷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