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持續改善的動因是什麼?怎麼改善呢?

宋啟珠


持續改善是企業謀求發展和保持競爭力的永恆主題,其動因來自於企業的持續發展需求。

 

當今時代,企業要進行改善,就得從持續創新開始。下面就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觀點:

 

一 、組織創新——改善組織模式,企業搭建數據雲臺,一面導入用戶,一面導入創客

 

企業要發展,就需要不斷地滿足用戶需求。在互聯網時代,用戶需求呈長尾分佈,且無限極致、快速迭代,必須有最靈活的組織模式進行匹配。於是,“扁平化”成為應有之義,企業不斷地減少自己的決策層級,不斷地向一線授權。當扁平化到極致,企業成為一個平臺,員工成為了平臺上的無數創客。如此一來,創客嗅到用戶的需求,再呼喚志同道合、能力匹配者共同行動,大家按需聚散,組織變得更加靈活。

 

企業需要構建一個大數據平臺,大數據的最大特點就是隨時在線,所有的活動都會被數據化,沉澱在平臺上。有了這個平臺,企業只要開放用戶接口,就可以與用戶交互,最大程度發掘出需求;同時,企業只要開放創客接口,所有的優秀者都可以進入平臺發揮作用(創業)。

 

這才是企業組織在互聯網時代的終極狀態。

 

二 、激勵創新——內部市場化驅動“創客行為”

 

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對於創客的定義——具有創業精神的人。如何激勵員工主動展開“創客行為”?內部市場化模式是最直接的辦法。

 

一旦將激勵下沉,將員工變成經營型創客,每個人都經營這一家名字叫自己的公司,人人都是CEO,每個人的錢都是自己掙出來的。

 

這種模式是如何運作的?當一個創客發現了用戶需求,而他自己顯然無法滿足,此時,他就可以作為發起創客找來適合的合夥人成立一個“FIRM”(企業平臺上的模擬公司),建立“合夥人關係”。這個“FIRM”也能迅速找到其他的內部供應商,建立“外包關係”。這樣一來,所有的資源都隨需求被迅速調動,連接成一條高效的價值鏈。無論是“合夥人關係”還是“外包關係”,都是以“金錢”作為載體的強激勵,都是沒有衰減的,鏈條上的所有節點上的創客,都是在“為自己打工”。

 

現實中,在這個方向上實踐的企業很多,最典型的是海爾,他們是徹底的內部市場化改造。任何一個部門,一個創客都必須要找自己的用戶,找不到用戶就證明這個部門或創客沒有價值,就會被企業淘汰。

 

對於內部市場化,有兩個典型的誤區:

 

1.全員持股

 

真正有效的治理模式,資源價值、調動資源的權利和和獲利一定要三點一線。但全員持有公司的股票後,單個員工沒有辦法決定公司業績,即使他個人決定了公司業績,也沒有辦法獲得公平的回報。所以持股的對象一定不能是公司的股權,而是創客們自己的業務的股權。換句話說,一定要激勵下沉!

 

2.阿米巴模式

 

阿米巴之間不是用貨幣進行交易,而是用虛擬的貨幣信號,但阿米巴模式並沒有將激勵下沉到員工的單元,部門經營的業績也不會為員工帶來經濟的收益。

 

三、 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企業未來發展的主要利潤所在,而不是市場的規模有多宏大。馬雲曾在各種大會上不斷地強調,技術創新對於企業乃至國家的重要性。

 

目前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將到來,舊有的生產關係,存在“研而不發,發而不用,用而不靈”等問題,因而今天創新的主戰場不在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而是遍佈企業。只有在競爭的第一線,才有可能誕生最先進的技術。企業與科研院所雙劍合璧,就是產學研用一體的新生產關係。

 

此外,數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擦亮眼睛吧,過去靠資源創新的時代已經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則是依靠數據創新。



雜裡雜談


對日本企業來說,改善就是持續進步。“改善”被今井正明認為是日本取得國際競爭優勢的原因,也是理解日本企業成功的哲學基礎,是統領日本企業一些最佳管理實踐(如全面質量管理、看板管理、自動化、準時生產等管理方法)的概念。這反映了日本不同於美國企業結果導向和突變創新管理的思維方式,它更強調日常持續改善和過程管理。當然,這並不說日本企業管理中排斥創新,日本很多企業的創新能力也屢屢讓世人驚奇。

當改善成為一種習慣和生活方式時,自然就變得那麼平淡無奇。與技術創新、商業模式變革、組織改造等動作相比,改善聽起來就沒有那麼高大上,就沒有那麼激動人心,就沒有令人著迷,於是就沒有那麼引人注目。況且持續改善並是非常容易達成,既需要深刻的認同,更需要一套深厚的功夫,是全身心的磨鍊過程。這也是很多企業不願意投入精力進行持續改善的原因之一。

正如德魯克所言,企業的管理日常並是每天都驚心動魄,有的就是平平淡淡。就像我們的生活,刻骨銘心的愛情不可能天天有,這只是人生某一個階段的體驗,而更日常的則是油鹽醬醋茶的瑣碎。而如何把波瀾不驚的日常生活過得精彩、過得有滋味這並不容易。這需要將我們的注意力要回歸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不能醉心於尋求某種短時的刺激。

這幾年中國很多創新型企業異軍突起,再加上資本的推波助瀾,形成了一種新的企業發展思路,也成就了萬千人的造富夢。從社會多元化、市場生態多樣化的角度,這並沒有什麼問題,而是一種社會的進步。但這確實也讓很多企業和很多人變得浮躁,豔羨不已。於是我們發現,試圖尋求快速發展、一招致勝的捷徑的企業多了,每天打扮的花枝招展到處尋找資本情郎的企業多了。

然而,很快我們又發現如摩拜、滴滴這樣的企業,一夜成名,但後續經營乏力,管理不善,屢屢出現問題。它們的成功是商業模式創新的成功,是資本推動的成功。但卻缺乏日常經營管理的基本功力,它承載了不這輛巨大的戰車。用一句不太貼切的話說,叫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如果和日本的企業相比,我們很多企業缺乏的就是過好每一天日常的定力和決心。量變才會質變,耕耘才會有收穫。在企業焦燥的快速發展心理面前,這些淺顯道理變得枯燥乏味、不合時宜。

與新中國第一代企業家不同,發展到今天的中國企業已經有很多機會接受正確的商業及管理教育,我們不缺乏工具、不缺方法,缺的就是持之以恆,不斷改善的行動。在經營上,沒有沉下心來,研究顧客、研究業務,研究我們如何遠離了顧客的期望。在管理上,當我們採用的工具、方法沒有效果時,不是坐下來去找原因、去調整和優化,而是急於尋找新的成功秘笈。這應該是中國管理培訓市場經久不衰、紅紅火火的原因了。

如果我們的很多企業能夠像日本企業一樣,管理者和員工每天把50%的時間精力花在思考如何改善上,那將又會如何呢?


孫世嘉


如何改善,才能化危機為轉機?

面對疫情這一突發事件,很多個人和企業都陷入焦慮和不安之中。

如何能會盡快走出困境,

成為這次危機中崛起的那個,而不是被淘汰的那個,

是大家最近熱議的話題。

過去的成功經驗,可能會是未來最大的障礙。

多數人面對困境,有心也有力,就是不知道方向在哪裡,對未來感到不安和迷茫。

似乎光明就在頭頂,卻總有一個玻璃板擋在頭頂,怎麼也突不破!

我們要相信,無論在什麼樣的時代,總有屬於那個時代的機遇,所謂時勢造英雄。

同時,我們又要理性的面對,能少化危機為轉機的,一定是少數人!

這些少數人具備哪些特質呢?

如何才能成為這破局的少數人?

經過認真的反思和梳理,總結了十二個字:

勇於試錯,打破繭房,選擇相信!

分享幾個案例和親身的經歷,希望能對您有所啟發。

01

多數人害怕犯錯,等萬事俱備再行動;

少數人勇於試錯,做中學,沿路找路。

有一個主角是蜜蜂的寓言,說一隻懸在空中的玻璃瓶,瓶口朝下,光源在瓶子上面,先將一隻蜜蜂放進去,蜜蜂會不停的向著光明飛,哪怕是一直碰壁,直至死亡。

再放進一隻蒼蠅,無頭蒼蠅到處亂飛,結果很快就飛出去了。

我們很容易被媒體誤導,因為媒體會在人們成功之後,把他們的成就歸功於他們的遠見和睿智,其實,路都是走出來的。

確保萬無一失再出發,基本上都沒有邁開第一步,就結束了。

一個報社記者對愛迪生說:

“看來我們要用電燈照亮黑暗真是難了.你已經失敗了5000多次!”

愛迪生說:

“不!我不是失敗了5000多次,而是知道了這5000多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

失敗教給我們的,遠比成功更多。

面對一個未知的領域,每一次試錯,都是在為成功做累積。

當初馬雲找雷軍投資2000萬,被雷軍拒絕了。後來馬雲成功了。

雷軍經過痛苦的反思,寫了一句深刻的話,

“有機會一定要試一試,其實試錯的成本並不高,而錯過的成本非常高!”

任何一個時代,

敢於試錯,都是一種勇氣,一種稀缺能力!

02

多數人不斷加固信息繭房

少數人不斷突破信息繭房

中亞有一位國王,他有一個習慣

凡是帶來好消息的信使,

就獎賞和提升。

凡是帶來壞消息的信使,

就被送去喂老虎。

久而久之,國王只能接到“好消息”,最後就亡國了,國王被殺了。

這個國王去哪裡了呢?

投胎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一個“中亞國王”,

每一個人都被囚禁在自己打造的“信息繭房”。

“信息繭房”是哈佛大學教授凱斯提出的一個著名概念:

如果你只關注自己選擇的領域,

如果你只關注某一種信息源,

如果你只關注自己愉悅的東西,

久而久之,便會像蠶一樣,

將自己桎梏於自我編織的繭房之中,

從而喪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信息繭房”很容易讓人形成偏見,讓人在舒適區中變的愚昧。

在一個全新的領域,越是沒有成功經驗的年輕人,越容易脫穎而出,

因為他們更容易打破”信息繭房“,從而更全面,更真實的理解這個世界。

如果你只聽喜歡的話,只幹合乎自己口味事,

那你永遠就只能活在已知的世界。

如果你想得到一些從沒得到過的東西,

那麼你就得去做一些從沒做過的,

可能事讓你感到不適應,

甚至痛苦的事。

03

大多數人因為看見了,才相信

少數人因為相信了,才看見

分享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

2010年,一位我很敬重的朋友跟我分享:

仁者不殺,君子遠庖廚,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還說“純淨素是淨化心靈,開啟智慧的起點。“

這遠遠超出了我的認知邏輯,當時的我並不以為然,尤其是吃還能跟智慧聯繫起來?!

但我很渴望能成為君子一樣的人,以前讀了很多經典,

但心性並沒有什麼改變,

道理是道理,我還是我,

不知道該從哪開始做起,如果不吃肉,就能向成為君子邁進一步,我要不要嘗試一下呢?

我做了一道簡單的數學題:

如果我相信,我的損失是什麼?就是少吃了幾塊肉,這個損失,我擔得起嗎?

如果我不相信,萬一素食真的跟成為君子有關呢?我損失的又是什麼?

十年過去了,我慶幸自己當初選擇了相信!

我用心盤點了素食十年的變化:

十年前,總想通過得到一些東西,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沒得到時自卑,得到時自大。

十年後,常常問自己:我能付出什麼,我能給予什麼?

因為我已經清楚,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比聖賢少什麼,

本來就是本自具足的,

只是因為多了一些東西,多了貪婪,抱怨,愚昧,分別,爭強好勝,享受安逸等等,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多的東西雕刻掉,打磨掉 ,沖洗掉,自然有一天會塵盡光生。

一位朋友說:感覺您已經自由了。

我說:自由有兩種,一種是別人理解的自由,

我的自由是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

把生存的要求降到最低,

把生命的追求放在最高處。

十年前,我經常睡8-9個小時,總覺得休息不夠,面對有挑戰的事情,常常感到心力不足。

十年後,一天睡5-6個小時就覺得精神飽滿了,感覺有用不完的能量,遇到難題和挑戰,常常恭喜自己,又有訓練和承擔的機會了!

記得三年前第一次參加英文活動,我費了好大的勁憋出了幾句蹩腳的英文之後,一位朋友,可能是實在替我感到吃力,好心的提醒我:你為什麼要來參加這個英文活動?

我回答了三個理由,現在還記憶猶新:

1. 我想找一件困難的事來訓練自己,我發現,講英文,對自己來說是挑戰最大的;

2. 語言是承載思想的工具,我很希望能向你們學習思考問題的角度和對待人生的態度,你們的時間都很珍貴,見到你們的機會很難得,所以,我就來了。

3. 萬一將來我出生在歐洲,現在訓練一下,也好為將來做些準備。

可見,我當時對這一世能學好英文是沒抱什麼希望的。

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幾年下來,我居然能運用英文了,經常受邀去做英文茶會的義工,向國際友人傳播文明,一次受邀去大會堂觀看演出,還結識了一位阿塞拜疆大使館的朋友,我突破英文障礙的故事,給好幾位朋友帶去了信心。

十年前,覺得自己缺的只是一位伯樂,所以,奔波於各種活動,拓展“人脈”,擔心因錯過了哪個活動,而錯過了一生。因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十年後,天下為公,選賢舉能,學習做伯樂。

因為不是為自己,所以不掛礙,因為是為天下,所以很用心。

面對未知,你可能會很痛苦,沒有頭緒,

當多數人選擇保守,固化和懷疑時

如果您是敢於試錯,打破繭房,選擇相信的少數人!

當下的危機,可能就是您崛起的契機!


生命規劃教練


企業和人一樣,都需要持續成長和進步。我們從內外來看。內因是促進生產力,這個很好理解,當一個團隊習慣某種環境,在無壓的情況下,整個團隊都是機械式的代謝生存,並且容易滋生多種問題,比較形象的是當年的國民政府。外因很簡單,市場導向。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企業面臨多重考驗,消費者群體的轉移,共享信息的發展,消費群體的技術成長,這些導致消費者對企業的依賴度不斷下調,反過來由於消費者開始消費精神消費,對企業的期望值在不斷上調,企業導向也變為市場導向性。

我是老張,“和老張一起成長”,關注我,謝謝!


老張解讀


企業持續改善的動因就是不斷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獲利能力。效率改善的方法有很多,做一些改善項目,一些新技術的使用,流程再造等等,都是改善的一些很好的工具。


安格格Anna


企業和人一樣,需要不斷的完善。


阿陽識學生


以前是由供到需,如今是由需到供。

市場的需求導向企業持續改善,包括您企業的商業模式如何重新做規劃,再到您的組織架構怎麼變動來適應市場的變化。內部組織怎麼去做優化和改進


女神陶矜說


我覺得企業持續改善的動因就是企業需要不斷的成長和進步,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不完善的地方,所以,企業需要持續的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