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会换名字吗?

半世飞仙


真不是,还有霍去病,都是原名。

古代改名字的不多,印象深的是夺门之变的主谋徐有贞,因为土木堡之变之后建议南迁被于谦斥责,在官场失势,改名叫徐珵。


甲申十七年


先说下结论,不知道都会换名字,但是有一个换了名字的,你绝对想不到,这个人就是刘秀,王莽称帝的时候,杀了许多叫刘秀的人,但是推翻了王莽统治的人,是后来改名字叫刘秀的,神奇吧,哈哈哈哈哈哈。

下面是我写的一些分析观点故事(就是无聊写的一些废话,大家喜欢的就看看吧👇👇👇)

早年的刘秀,应该说是没什么大志向的,他的人生轨迹,可以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刘秀是个农民,而且是个开心的农民,以在田间劳作为乐,如果晚生千八百年,他的名号可能会从汉光武帝变成是杂交水稻之父。而且,就连刘秀从长安太学镀金回来之后,他依旧是一个开心的种田娃,不过,他的理想已经不是当一个地主了,而是做一个执金吾。为什么想当执金吾?因为刘秀一次在长安街头,看到执金吾大人的车队开过,排场盛大,有骑兵两百人,举旗拿刀的开路的大大小小有五百二十人,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叹。这个执金吾,到底是个什么官,排场大到让醉心农活的刘秀甘心放下手中的锄头?执金吾,简单的来说是专门替皇帝守护皇城的,即是保卫首都的最高兵种,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北京祁同伟。

之后,由于当时满大街流行的一句谶语,“刘氏当兴,李氏为辅”,于是李通和李轶两兄弟就看中了南阳的黑社会老大刘縯刘伯升,一起举兵造反,而刘縯的三弟刘秀,自然也脱不了干系,跟着刘縯在舂陵起兵,对抗新莽。在对抗新朝的过程中,刘秀就彻底开始了他开挂的人生。

首先是在昆阳之战,刘秀带领的八千绿林军被42万莽兵围困于昆阳城,在乞降无果的情况下,夜晚突然有陨石雨坠落王莽军营中,白天又有云朵像山崩一样坠落王莽军营中,莽兵全都吓得趴在地上。随后刘秀伪造宛城已被攻破的书信让莽兵拾得,乱其军心,而后率领3千死士,冲击莽军主将大营,杀了对方一个猝不及防,成功突围。

后来因为功高震主,刘家遇害,刘秀得以脱身,为了自保前去河北招抚。在河北的刘秀不断逃难,一次他来到呼沱河,没有船,这时正好河面结冰,于是踏冰而过,而随从还没过完,河水就开始解冻了。又有一次刘秀在路上,不知要去哪里,这时突然从路边冒出一个白衣老翁,指引刘秀去信都郡。刘秀来到信都郡,郡守开门迎接。刘秀便在此征召士兵,得到4千人,攻破了附近郡县。附近的官吏和豪杰知道刘秀身份,纷纷率兵归附,刘秀的队伍迅速达到数万人,这也是后来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的本钱。

后面的事,就是刘秀各种望风披靡、战无不胜,这个刘秀就从刘彻改名为了刘秀!


父母年代记忆


说起“避讳”,今天的人都没什么感觉,百无禁忌,但在古代,这可是人际交往的头等大事,一个不注意,就会让你吃大亏。

山药一开始并不叫山药,而是叫薯蓣,在唐朝代宗时,因为唐代宗名叫李豫,为了避讳,凡是跟“豫”同音的字都不能再用了,于是薯蓣就改成了薯药(还好不是鼠药);后来又到了宋朝英宗时,英宗名叫赵曙,于是跟“曙”同音的字也不能用了,可怜的薯药又改成了山药,直到今天。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现在用的马桶,其实本来叫虎子,从汉朝就有了,后来到了唐朝,因为唐高祖李渊的爷爷叫李虎,虎子就改成了马子,后来又演变成了马桶。还比如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本来叫启蛰,因汉景帝叫刘启,就改成了惊蛰。还有嫦娥,也因为汉文帝叫刘恒,而从娥改成了嫦娥。

这就是古代的“避讳”,只要皇帝一上台,他的名字和他的爸爸、爷爷的名字就成了敏感词,老百姓都不能再用了。

总结起来,需要避讳的对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皇帝,二是长辈。先来说说皇帝的“避讳”。

说起严光严子陵,了解历史的人都不陌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顶级的隐士之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四句话就是范仲淹专门为他写的。东汉光武帝跟严光是同学,很钦佩他的才华,好几次请他出山,他都没搭理,牛得不得了,让光武帝很没面子。不过,光武帝也不用太伤心,因为他的儿子给他找回了个大大的面子。

其实,严光本来姓庄,当时还没有“严”这个姓,庄光叫着也挺顺口的,不过等光武帝的儿子汉明帝一上台,就不能再叫庄光了,因为汉明帝叫刘庄,从此“庄”姓就改成了“严”姓,牛哄哄的庄光也不得不变成了严光。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其实就是一句空话,当你的姓跟皇帝有冲突的时候,你还能指望人家皇帝老爷来迁就你吗?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非常多。比如汉宣帝叫刘询,姓荀的都改成了姓孙,连大名鼎鼎的荀子也不能再叫荀子了,怎么办?改叫孙子?那不乱套了吗,人家正宗的孙子还不干呢,于是荀子在汉朝的史书上就被改成了孙卿。

还比如,汉安帝的爸爸叫刘庆,姓就改成了姓贺;晋景帝叫司马师,姓师的就改成了姓帅(这个改的好)。

当然也有不服气的,想等皇帝没了再改回来,比如姓敬的。在五代十国时,后晋的皇帝叫石敬瑭,姓敬的不能再姓敬了,取半边改成了姓文。后晋灭亡后,老敬家一看不用避讳了,农奴翻身把歌唱,又赶紧改回来继续姓敬。结果没过几年,宋朝建立了,赵匡胤往祖上一查,爷爷叫赵敬,得,麻烦姓敬的再改回来吧。比如宋朝的著名宰相文彦博、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这么来的。

不光是老百姓得避讳,连皇帝自己家的人也得避皇帝的讳。比如赵匡胤的三弟,本来叫赵匡美,跟大哥的名走,后来大哥当了皇帝,就不能再跟了,改成了赵光美,跟着二哥赵光义走。可没想到,大哥去世后,二哥又上台了,这下二哥的名也不能跟了,只得又赵廷美,还挺美。

在这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就开明得多,只要不是把“世民”两个字连用,别的都不用避讳。可惜,他这么开明,他的儿子却保守得多了,高宗李治上台后,觉得老爸太不讲究了,哪能体现出皇帝的威严,就替他狠狠地避了一把讳,凡是有“世”和“民”的,都不能用。比如三省六部中的户部,其实原来叫民部,不能再叫了,从此改成了户部。还有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的大功臣李世蓿干脆改成了李蓿不准再用“世”字。更狠的是连观世音菩萨都不放过,只能叫观音菩萨。

借“避讳”之名大做文章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宋朝时有个大才子叫吴倜,有一次进京赶考,别的考生都跑去孝敬大奸臣蔡京,唯独吴倜没去。考试结束后,宋徽宗看了吴倜的卷子,大呼奇才,当即就要把他定为状元,这时,蔡京在旁边说了句:“这个吴倜公然不避讳,实在是大逆不道。”

宋徽宗一惊,赶紧又仔细看了看“吴倜”两个字,说没问题啊,这两个字不用避讳。蔡京解释道:“陛下请看这个‘倜’字,去掉右边的框,分明就是陛下的御讳(赵佶),这还不是大逆不道吗?”

徽宗虽然觉得这个解释有点上纲上线,但皇家的威仪也不能不顾,绝不能纵然这种拐弯抹角以身试法的人。于是,吴倜因一个莫名其妙的解释而名落孙山。

在清朝初期,顺治皇帝名叫福临,老百姓都在担心是不是连“福”字也不能用了,好在顺治皇帝比较大度,也没受过多少汉文化的熏陶,就昭告天下:“不可为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福。”可惜的是,他的重孙子乾隆受过的汉文化熏陶不少,又替他做了一回主,规定对联中不得再出现“五福临门”的字样。

康熙和雍正也不是省油的灯,把矛头直指向古代的皇帝,康熙名为玄烨,于是唐玄宗不能再叫玄宗了,改叫元宗;雍正名为胤G,于是赵匡胤也不能再叫这个名了,改叫赵匡允,崇祯也不能再叫崇祯了,改崇正

那么,如果不小心犯了避讳,会有什么后果吗?还真有。唐朝法律就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名字触犯者,徒三年。”

宋朝还专门编了一部《礼部韵略》,详细规定了需要避讳皇帝的字,总共是325个,其中宋高宗赵构的“构”字需要避讳的最多,达55个。

除了避皇帝的讳,对家里的长辈也要避讳,俗称“家讳”。

《唐律疏义・职制篇》中明文规定,如果你的爸爸或爷爷名字里有个“卿”字,那你就不能做公卿之类的大官;如果名字里有“军”字,那你这辈子就别想当将军了……

唐朝大诗人李贺就深受其害。当年李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他的爸爸名叫李晋肃,就有人说他不尊敬父亲,竟然去考进士(晋肃谐音),结果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就这样跟进士无缘,郁闷得不得了,仅仅活了26岁就郁郁而终。

另一位大诗人杜甫倒是没这个烦恼,但因为他爸爸名叫杜闲,所以他的诗中从来没写过“闲”这个字,而且他的妈妈叫海棠,杜甫一生也从没写过关于海棠的诗。不过好在杜甫没避爷爷的讳,因为他的爷爷叫杜审言,如果避“言”字,那杜甫也不能写五言诗、七言诗了,真是中国人的大幸!


阡陌有序


古人比较迷信,不改名字的会认为发生不好的事情或者一生的气运没有了,当官的怕失去官运,做生意的怕失去财运,平常百姓害怕孩子以后命运坎坷。一般经算命先生看过只有有一点不好,都会改名字的。因为万一发生不详的事情谁也阻挡不了,改名字的话就非常的容易了。


上至皇亲国戚都会在名字方面有所忌讳,好多人都不能和皇帝或者皇帝的孩子名字有一个字一样,因为要是和皇帝的名字中的字一样,一般会被认为藐视皇威,这在古代可是大罪,轻者处罚一人,重的话那就要处罚一家乃至一个家族。所以有的官员的名字或者表字只要和皇帝名字沾边或者谐音相同的都会毫不犹豫地更改。古代电视剧中也有因为和皇帝名字相似的,一般皇帝不处罚,下边的官员都会替皇帝处罚他们。


下至黎明百姓也会在起名字上面有所忌讳,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厄运不断。孩子家长就会为孩子找算命师傅,测一测孩子的生辰八字。经算命师傅算过后有的是因为家里的宅子地势不好、有的是名字取得太大了折了孩子的气运、有的是取得名字冲撞了长辈。需要改名字就改名字,需要烧香拜佛还愿的就去还愿。如果不改名字的算命先生会说轻者以后仕途不畅、命运多舛,重者可能在幼年就会夭折。这些都是大忌讳都会害怕的。


古代取得名字一般都是按照阴阳八卦五行取得,一般是命里面缺什么就会补什么,缺木的话会取个带木的字,缺金的话会取个带金的字等等。还有的取名字是希望孩子以后往仕途上发展,有的则希望不求大富大贵,以后平平安安就好。所以说古人还是很迷信名字忌讳这方面。古代人也是太迷信了发生不好的事情都会首先考虑的是名字没取好的缘故。


贾大智


在古代,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姓名、生辰八字、属相、小名等都不允许臣民与他有重名重音的字。所以古代生活在古代的人,如果刚出生时起了名字,改朝换代了,姓和名都要改。

《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避讳的对象其中第一类就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

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1、同义字回避法,也就是为避讳皇帝名而用同义

比如秦朝时对避讳管的很严,不充许任何人冒犯秦始皇的名字。秦始皇名正,于是很多人在起名字时,都不会起正。即使取了“正”字,也要改为与“正”字相近的同意义词,而且凡是与“正”有关叫法全部更换。“正”的同义字是“端”,正月也就改成了“端月”。

2、同音字回避法。古代有的朝代为避讳皇帝的名字,还采用一种方法,就是用同音字代替。

比如清朝康熙皇帝名叫玄烨,老百姓起名字时就回避这两个字,而有的家庭恰恰就是“玄”字辈份,没办法,此辈份就在家谱中消失了,只能用同音字代替。这里同音是类似同音,可不是与玄字同音,清朝人用“元”代替“玄”,用煜代替烨,也就巧妙回避了皇帝的名字。


唯一的知新


在中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看重“风水气运”这件事。他们很在意犯“忌讳”,以至于,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忌讳”。不说别的,就单说名字的读音和寓意,若是犯了忌讳,那对很多人来说这些都是头等大事。\r在明朝,一个人改名换姓的事情时有发生,有的人则因为自己的名字和皇室成员的名字有着相同的读音而改掉自己的名字,也有人则是为了不让别人认出自己而更改了名字;还有就是皇帝给其他人改名换姓;最后,也有为了给自己转运而更改姓名的人,并且,这样的人比比皆是。\r\r徐辉祖一三六八年出生于濠州的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是明朝的开国大将徐达,身高八尺有余,英俊潇洒又颇有才气。因为,自己的家族是世袭侯爵,他一出生就是众星捧月养尊处优的主,家族又对他寄予厚望,所以,给他取名为“允恭”。\r\r但是,在他九岁那年,朱元璋的嫡长孙出世,皇帝欣喜异常,给他取名为“朱允炆”。“允恭”中有一个“允”字和皇长孙名字中的“允”字相同。朱元璋本就性情暴烈,睚眦必报,为了避免后来不必要的麻烦,徐达则认为:\r\r自家很有必要和皇室有个区分,于是,就把儿子的名字改成了徐祖辉。\r\r在朱棣上位之后,他排除异己,血洗朝野,但是,作为朱允炆的支持者,徐祖辉却逃过死劫,只是被囚禁在了自家的府中,革去了爵位俸禄而已。那么,疑心很重的朱棣为何不杀了徐祖辉?其实,这是因为徐祖辉的姐姐是朱棣的皇后,所以,看在是小舅子的份上,才没有杀他。\r\r徐有贞本名叫徐珵,一四零七年出生,在二十六岁那年考上进士,从此入仕。他身材矮小,精于算计,对于各种学问都颇有研究,虽然精明干练,但是喜好功名利禄。因为西南地区连年用兵,徐珵对此十分忧虑,所以,他对皇帝提出了有关于用兵的五条建议受到了皇帝的褒奖。\r\r一四四九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征,结果,在河北一带兵败被俘,明军二十万人马全军覆没。太后急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徐珵极度厌恶战争,想让明朝退让以求一时和平。当即,他就以星象有变为理由,向太后建议迁都南京,以避战争。\r\r但是,这个懦弱的建议却遭到了群臣的强烈反对,大臣于谦更是对他破口大骂:“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应该被斩首。”其他大臣也纷纷咒骂他,徐珵颇为沮丧,不敢再言语。之后,新皇明代宗朱祁钰登基,在于谦等人努力下一举击溃了瓦剌联军,于是,南迁一事更成了大家的笑柄。\r珵向来追求功名利禄,却因为南迁的建议迟迟等不到升迁。原来,别人向皇帝推荐徐珵的时候,新皇却不以为为然,并且,说道“这个就是建议南迁的徐珵吗?”徐珵不知为何新皇厌恶自己,还以为是于谦从中作梗而心生怨恨。\r\r后来,当他知道事情原委之后,就将自己的名字徐珵改成了徐有贞,这才躲过了别人的追骂。毕竟,当时他的官职低,人们只认名字不认人。最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他更是一路高升,期间,他谗杀于谦、王文,又与石亨、曹吉祥争权,一度权倾朝野。\r\r结果,他却被构陷罪名,贬为广东参政,后又流徙金齿,始终未能得到起复。


我们以史为师


辛弃疾原名“坦夫”后改为“弃疾”,因为抗击金人,效仿西汉将军霍去病,奋勇杀敌打败侵略者。

关于古人改名字的问题,是很常见的,但也不是都会改名字,还是看个人吧。

那么为什么古人动不动就改名字呢?那个年代改名字并不像我们今天这么复杂,我们的古人都比较封建迷信,运气不好就会选择改名,凡事不顺也会改名字,不改名字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或倒霉一辈子,举几个例子吧,明朝有个人叫徐珵,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但说于谦大家都知道,写石灰吟的那个忠臣,北京保卫战的大明英雄,但就是这个徐珵和其他几个人一起发动了夺门之变害死了于谦,徐珵热爱做官,人倒是很有能力,皇帝派他去治理黄河干得井井有条,当时土木堡之变皇帝被抓走了徐珵建议迁都,被于谦等人否决了,让他很是沮丧,因为提出逃跑的建议也很难得到皇帝的赏识,他认为自己官运不好,于是改了个名叫徐有贞,改名后还是很多人不认识他了,最后他帮助英宗复辟成功,如愿升官,但最后还是栽在了仕途上。

另外再说一个我比较崇拜的历史人物,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他的名字叫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他呢名字是他爷爷给改的,王阳明最初的名字叫王雲,他爷爷为了纪念云中送子的那个梦所取的,古人比较封建迷信,现在王阳明出生的地方都叫瑞云楼。好端端的名字为什么要改名呢?原来王阳明六岁之前根本不会说话,可把他家人急坏了,后来有一天王阳明在家门口玩,一个算命先生摸着他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这话被他爷爷听到了,爷爷琢磨了一下,恍然大悟,原来王雲这个名字把那个梦给说破了,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古代过犹不及的思想,不行得马上改名,然后爷爷就给孙子换了个名字叫王守仁,取自《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改名过后立竿见影,王阳明就会说话了。

古人改名字除了封建迷信之外,还有就是皇帝的忌讳,如果你名字中有和皇帝一样的,那就是对皇帝的不尊敬,谐音都不行。比如说唐朝名将李勣,就是隋唐演义里面的牛鼻子老道徐茂公,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因为跟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相同犯了忌讳,所以就把名字里的世字去掉。

百姓也比较迷信,孩子出生时通常会找算命先生测测生辰八字,看看名字上有什么忌讳,也会算一算五行缺什么,照着这个来取名字,包括现在也会有很多父母给孩子算上一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