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乡韵

乡情乡韵 | 林家铺子

乡情乡韵 | 林家铺子

“乡情乡韵”

乡情乡韵 | 林家铺子乡情乡韵 | 林家铺子

· 林家铺子 ·

/ 第 118 期 /

———————

乡情乡韵 | 林家铺子

1

临近年关,天空中飘着冷雨,大街上尽是面带喜色匆匆忙忙采购年货的行人。古镇景区里鲜有游客,我漫无目的的徜徉其中,享受着这难得的悠闲时光。踏着湿漉漉的石板路,置身于这些极具江南水乡韵味的老建筑群中,仿佛与古镇外繁华的市井并不处于一个平行的世界。跨过一座石拱桥,抬头很自然的看到了对面挂着林家铺子招牌的一间店面。门关着,是那种旧式的排门,依旧保留着以前沿街店铺的风格。

乡情乡韵 | 林家铺子

2

因为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微信好友推荐了上映于1959年,曾在新市取景拍摄的经典老电影《林家铺子》。有感于场景道具的逼真,演员演技的精湛,我觉得光看电影不过瘾,又跑到新华书店买了茅盾先生的原著来看。虽然这篇小说是初高中时代的读物,但细读之后仍有比学生时代更多的收获!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真实再现了89年前那个混乱冬天发生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林老板在讨账的上海客人眼中是一个“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的人。在一个水乡小镇经营着一爿规模还算可以的杂货店,做事兢兢业业。但因为时局的动荡,外国的经济入侵等各种原因使得他的生意很难经营下去,他镇上和乡下的客户也都是节衣缩食,甚至寅吃卯粮。民国时期的江南小镇基本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商家尤重信用,店家白天开门营业,晚上打烊盘账。昏黄的灯光下,林老板的手指飞也似的在算盘上舞动,但是他的账是怎么也算不好了,入不敷出,算来算去总是有六百多的亏空,只能唉声叹气!

乡情乡韵 | 林家铺子

作者在小说中看似平淡无奇的描写却为现在的我们去了解1930年代初期江南小镇市井生活提供了一些很有画面感的参考,其中以金融方面的尤多。彼时,信用卓著的店铺是吸收个人存款的,林老板正因为信用良好,镇上好几个街坊都在他那存了款,他定期付给利息。此时已是年终岁末,各种款项待清,正在林老板打烊盘账的时候,在他店铺存有三百元款项的朱三太上门讨要利息。因为已经拖欠,万般无奈的林老板只得东拼西凑了合计三个月九元的利息给她,可见当时的利息是不低的。有意思的是作者在表现主人公东拼西凑过程艰难的同时不经意带出了当时的货币流通情况,至少有大洋(银元),小洋(银毫),铜子(铜元)这三种。更有意思的是小洋与大洋的兑换上并不是常人想象的十进制,而是存在着升贴水的现象,也就是说十角小洋并不是能够兑换到一元大洋,需要贴进40个铜子。电影也遵从小说忠实反映了第一场景,朱三太小心翼翼地清点数目,哆哆嗦嗦地用她那手巾包把这些救命钱包起来。

乡情乡韵 | 林家铺子

3

看到这一幕,脑海中总是浮现我的幼年时代向祖母讨要零钱的场景。祖母也是用她那饱经风霜的手小心的打开她那跟电影中式样差不多的手巾包,挑出一张两角或者五角的纸币给我,而我则迅速转身离去奔向村里的小店,空留下她关切的叮嘱。当然现在农村老人还有使用这个手巾包放钱的习惯,只是不多见罢了!回到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年代,彼时的中国,虽已成功把外国货币驱逐出中国流通市场,但仍是元(银元)两(银两)并行的时代,并没有废两改元,所以两者之间需要进行比较繁琐的换算,比价也存在波动。当林老板的伙计寿生收账回来准备付款给上海客人而当上海客人坚持要把庄票(银两)兑换成钞票,林老板只得派伙计到镇上的恒源钱庄去兑换,被钱庄以抵扣欠款的名义把庄票扣了下来,使林老板雪上加霜,冒着风雪去交涉也无果。单纯的从货币的流通种类来看,也可以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管中窥豹。无论是林老板如何做生意巴结,如何守信,时势的发展已经超出他的掌控范围,最后只能店铺倒闭,一走了之。

乡情乡韵 | 林家铺子

4

每次重温小说的时候,文中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也使我倍感亲切:林小姐掼下了书包的“掼”,林大娘口中的“阿囡”。抑或吴妈去买的那碗馄饨,勾起我记忆深处最地道的江南馄饨,冒着热气,沾着葱花,猪油飘香,正是午后垫饥的不二选择。小说没有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但江南水乡的气息总是扑面而来。从作者写作背景以及文中数次提到的伙计收账的地名“栗市”来分析,“栗”的发音与“练”很是相近,是不是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呢?或许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缩小故事的发生地——面积不大的杭嘉湖交界区域。而新市也完全符合故事发生的场景,电影在新市拍摄取景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一次的古镇游也算是对自己江南水乡情结的一种纾解吧!

乡情乡韵 | 林家铺子

图文无关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