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墳,思念先人

幾天前接到堂哥的電話,說老家的墓地要遷,徵求我的意見。每每接到這樣的電話,總讓我有幾分不能常常回家看看親戚長輩的愧疚,更有著對父親無盡的思念。

父親離開我們已經有30多年了,墳幾年前已遷過一回,是從老式的土墳移到現在集中的墓地。記不得確切是哪一年的事了,只是還有依稀的印象:接到電話後,我的第一反應是家鄉有變化了,以後也像城裡人一樣,每年清明可以比較乾淨、便捷地去掃一下墓;當然,又覺得對老祖宗們又驚動了一次,壓在心底的一絲無奈、一份長久以來不能充分呈現的思念剎間開始漣漪開來。好在家裡還有長輩,我總是隨著他們的意見,說一聲:勞你們在家裡的同輩長輩們操心了,你們做主就行了!

迁坟,思念先人

確實,移到新式的墓地後,掃墓要方便、簡單一些。要是還同過去的老樣子,與我而言,當天來回,是蠻費神費力的一件事。家中的習慣,每逢清明節來的前一個禮拜六(老家提早一個星期)的一大早,少壯的男勞力個個準備挖鍬、挑擔,爭先恐後到周邊田埂上或是水溝裡挖泥、挑擔,好一陣忙。挖一個像樣的墳頭是技術活,合適的可以隨意挖取的地方越來越少,水溝裡的泥又總是很稀軟,不容易成個像樣的圓錐體。

而填墳的人,都把自己對長輩的孝心體現在墳體嶄新的新土,還有規整漂亮的墳頭上。土加的差不多了,再壓一沓綬帶般的火紙(硫磺紙),一幫人虔誠地一遍又一遍用手裡的鐵鍬敲實剛剛補上的泥土,壓得越是厚實越能體現心裡的孝敬,身上越髒、流汗越多越是說明懂事有孝心。因此,幾乎每個人,尤其是成家的男性,不管多忙都會在這個時候到場,深怕被旁人或是家族人說不懂事、忘本之類難以承受的話語。一年又一年,年年清明填墳,變成了很重要的時點,以致年後不久,老鄉見面往往都會問一句:今年清明回去伐!

迁坟,思念先人

我也因為清明,要回去填墳,始終覺得老家、家裡人,無時不在看著、等著我回家報告一年的情況(甚至有點述學述職的感覺)。因此,清明、填墳於我又多了一份鞭笞和提醒,支撐我每一天不能懈怠,時刻告訴我要用汗水和思考迎接每一個黎明和夜晚!所以,每年這一天,都是清早5點左右出發,頂著晨曦裡如同燒過紙錢後到處瀰漫著的薄霧,伴著細雨或是天邊微亮的早霞,一路向西,一刻不停,以能及時趕到祖墳上,拔些許雜草,動幾鍬土,挑一回擔。

家裡人一直很體諒我,個個都對我說晚點到場不要緊,老祖宗們不會見怪,路上安全第一。但越是這樣說我越是不好意思誤了時辰,往往是前腳落地給大家一個個發煙,後腳就拿起傢什(工具)急忙忙要幹活的樣子。越早到,能和大家一起動手,也越似成功地完成了一年中一項神聖而重要的任務,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了所有的程序和內容,絲毫不願出半點差錯。

這一次,是從集中的墓地再轉移到另外一個地方,村幹部講大體上還是原來的樣子,只是因為現在的位置要派用場(我沒有細問,估計是美麗鄉村規劃需要,或是機器人小鎮建設要用到這一塊地方),只好再次驚動老祖宗們了。按理說,應該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講究和麻煩,原來的碑、原來的順序,甚至差不多的佔地,開個會,幾個德高望重的人或是哪一家(大家庭)帶個頭站出來一響應,採取全村抓鬮或是商量的辦法,確定好相對集中的位置,按照政府的規劃移動一個地方而已。

迁坟,思念先人

但,這一次,於我有點為難了。不僅是因為要給媽媽預留好地方(一提到這裡,我就有種窒息般的感覺,媽媽還好好地健在,卻要確定這樣的事情),重要的是因為同樣健在的叔叔(法律上應該叫繼父)的原因,要把墓碑如何安排定好,以便家裡人好準備,等到他們百年之後一切妥妥當當。說實在,電話裡頭的我還真沒有頭緒,家中的習俗也好像有很多的不一樣的版本,要隨各傢俱體的情況來定。到最終要聽做兒子的意見的時候,我真有點秀才遇到兵的感覺。很感激一幫堂哥和仍然健在、卻為數不多的幾位叔伯對我的重視和意見的採納,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儘管很少與他們見面,但那份親切情感如同墳頭飄著的紙錢,深深印刻在我穿梭於鋼筋水泥、車水馬龍的大都市的心裡,在每個節日,特別是清明、端午和中秋、春節尤為強烈。

幾番商量,我決定給媽媽和叔叔單獨各留一穴,讓他們三個人以後永永遠遠在一起。我的出發點是他們都是長輩,最親的人,一定要相互照顧,其它的因素應該要服從這個大前提。當然,我的意見不一定完全合乎家鄉的習俗。但最終,家裡人還是尊重了我的想法。我也在心底默默地對自己說,不管別人家如何安排,只是因為有我,因為是我,作了這樣的決定,定——也就定了。而且,也和堂哥叔伯們講好,今年若沒有衝突,我還是照樣趕回去,或許會堵車晚到一會,但一定照樣燒一刀紙錢,在老祖宗和父親的墓前,再一次默默祈禱,在陣陣模糊、嗆人的菸灰裡,表達深深的對祖輩、對父親的懷念與祭奠。

當然,至於最終遷到哪一塊地,我也就沒必要多發表建議了。倒是那一抔土、一塊碑,一刀紙錢、一個墳頭,在我的記憶裡抹不去了。遷走的是墳和墓,遷不走的是對家鄉和親戚深深的思念,還有這個鬧市裡平靜冷靜的面對現實和每一天的整裝待發。

遷墳,照樣掃墓。每年,總是要回去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