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覺得楊廣和李世民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卡洛斯董


隋煬帝:小名楊廣(公元569-618年),隋文帝次子,他殺死文帝及兄長楊勇後繼位。隋煬帝楊廣,本名楊英,字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楊廣自幼英俊聰慧,初封雁門郡公,後升上國柱。開元8年,楊廣率軍消滅陳朝,因功進封太尉,後謀奪嫡。開皇12年年,在楊廣等人的陷害下楊勇被廢,楊廣被封為太子。

優點:1. 設置科舉制度。2. 保護藏書。

缺點: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暴君但他不是昏君,雖然他對百姓殘暴的統治手段讓人詬病,隋煬帝在歷史上一直被帶著暴君的帽子,說他荒淫無度說他窮奢極欲,說正是他的殘暴無度才最終將大隋帝國打入深淵。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優點:1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2.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缺點:1掩蓋歷史,縱容許敬宗惡意編寫史事,試圖掩蓋自己非真正太子事實。

2 玄五門之變,殺害自己的親兄弟,並誅其家眷,並逼迫其父親讓位。弒兄逼父。

以歷史資料顯示了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兩位皇帝的簡歷和優缺點,區別就是李世民的智商智謀在線,知道怎樣去為國家強盛的開拓疆域和有著雄厚的能力和資資源,唐朝時代的繁盛文化;經濟領域活躍與外交流頻繁,唐朝是最好的時代。李世民除了在皇室戰爭奪權登基之後這一缺點,始終一路走來對唐代發展功不可沒。

反觀隋煬帝楊廣家與李世民家一樣的,都是家中屬二的兒子,楊廣父親隋文帝楊堅五個兒子,但是俱內。長子楊勇聰明好學,心術正直,家中母親喜歡長子楊勇,二兒子楊廣也是利用母親這一點,楊廣的小聰明利用母親喜歡哥哥這一點反過了洗白了自己讓母親誤以為哥哥是不學無術的人,母親就推楊廣說服父皇隋文帝楊堅,楊廣與李世民一樣在皇室家族中殺兄弒父爭奪皇帝,那麼楊廣即是隋煬帝了。當了皇帝之後真的是與唐太宗李世民皇帝有著天壤之別,隨煬帝楊廣這一個暴君;還荒淫無度著,把隨朝引入到必輸的境地,以至李淵父子們奪權當皇帝開始唐朝時代~。(圖片Cr瀏覽器)


Eleazarchen


今天我們許多人都在替楊廣翻案,認為歷史對其評價有失公允,比如非要把楊廣說成是功虧一簣的聖君,時也命也!同時認為對李世民過於拔高,非要把李世民說成是站在隋朝功勞簿上的摘桃子,揪著他殺兄逼父娶嫂的私德不放。這就是犯了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脫離了歷史去研究歷史!

許多人都說唐朝的基業是站在隋朝的功勞簿上,說李世民的為人和楊廣的作風差不多,我們可要來好好分析一下了,隋朝究竟給李世民留下了什麼樣的基業?

首先,楊廣統治之下,直接讓突厥坐大:“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突厥)遂大強盛,勢陵中夏——《隋書》。堂堂大一統王朝,繼承北周的豐厚基業,卻玩成了這個樣子,還好意思說什麼“功績和遺產”?

當年楊廣開運河,徵遼東,徵發了近七百萬民夫,這些人死亡大半,這直接導致了中原人口劇減、隋末大亂,叛亂四起,突厥寇邊,烽煙四起,民不聊生,楊廣堪稱歷史上最坑爹的敗家子,幾年時間就把一個強大的隋帝國搞得四分五裂。到了李氏父子收拾爛攤子的時候,中原人口早已十不存一,大量漢人在戰亂中顛沛流離,甚至被賣到突厥做努力,後來為了恢復人口和生產力,李世民甚至許多年都一直在花錢贖回成為奴隸的漢人。

再論楊廣和李世民的軍事能力,楊廣也完全不能和李世民相比,許多人總喜歡拿楊廣南征滅陳的功績說事兒,然而他只不過是掛個名,真正居中策應的是他父親楊堅,決斷戰機的是高熲,出謀劃策的是楊素,前方作戰的名將賀若弼和韓擒虎,楊廣這個掛名,說得難聽點,其實就是鍍金。

而李世民做出了多大的事業?我們且看他22歲之前做了什麼?他在統一戰爭中,經常披堅執銳,帶著玄甲軍衝陣殺敵,在對薛氏父子的戰爭中,統兵三萬滅了號稱擁兵二十萬的西秦,以八千追擊殲滅宋金剛數萬之眾,虎牢關之戰以三千精銳大破竇建德十萬大軍,順手滅了王世充,直接為唐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五隴阪之戰百騎衝虜陣,驚破突厥數萬大軍,看李世民的軍事生涯,簡直就是神兵天降,所向披靡!

稱帝之後的李世民繼續開創著他的偉大功業,在他的決策和治理下,中華文明從四分五裂的險境中浴火重生,再度成為東亞最輝煌燦爛的世界中心,他本人也成為了中原王朝和諸多草原部族的天下共主,也就是“天可汗”,各族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條“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從此以後,“以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諸蕃渠帥死亡者,必詔冊立其後嗣焉”,形成了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例由唐廷冊封的制度。貞觀後期,“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大唐武功之盛,直追強漢,李世民自稱:“今中華強盛,徒兵一千可敵夷狄數萬,夷雖眾,有何懼哉!”歷史上的中原王朝,除了漢唐,還有誰有如此的底氣?






九千一生14


 楊廣與李世民真的很像,他們天生就有著很多相像的優勢,他們都是出身貴且富有才學;他們都是少年立功且稱王稱帝。但是他們又有著太多的不同,楊廣恣情揮灑,最終葬送了強大的大隋王朝;李世民卻勵精圖治,最終開創了大唐盛世。  歷史總會時不時的來一點黑色幽默。  相同點  1、楊廣與李世民倆人文學修養很深。  2、楊廣完成了隋朝江山的一統。李世民完成了唐朝江山的一統。  3、面對邊疆異族侵擾,楊廣與李世民都曾積極反擊。楊廣也因此為了歷史上到達過西北最遠地區的中國皇帝。  4、他們最初都不是太子,並不具有皇位繼承人的合法地位,他們都是通過發動政變,殺掉他們的嫡親兄長後才成為一代帝王。  區別在納諫。  楊廣一生拒絕納諫,寵信奸佞,最後卻是因奸佞而死。而李世民則是主張君臣和諧關係,這是建立在臣子坦誠進諫而皇帝虛心納諫的基礎上。  兩人最根本的不同,是對他們的相同做了完全不同的使用,當楊廣在浪費自己優勢的時候,李世民卻很好地發揮了自己的優勢。


賈大智


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其實還是親戚,李世民的祖母與楊廣的母親是同胞姐妹,分別是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四女兒和七女兒,楊廣應該是李世民的表叔,李世民是楊廣的表侄。他們倆都是屬於官二代,楊廣的父親楊堅建立了隋朝,李世民的父親李淵建立了唐朝。楊廣滅陳統一中國,結束了300年的南北朝分裂局面,擊敗了吐谷渾,營建東都,開鑿大運河。李世民東征西殺,混一宇內,是唐朝的實際締造者,大破吐谷渾和突厥,豐功偉績,開創了貞觀之治。應該這麼說,這兩個人的能力、資質,還有文治武功,都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但是最後的結局迥然不同,都跌倒在征伐高句麗,一個是跌倒了再也沒起來,一個僅僅是絆了一下。隋煬帝楊廣三次征伐高句麗,其中有兩次動員了上百萬軍隊,結果都戰敗了,導致國家的徹底崩潰,當時老百姓有一首歌《無向遼東浪死歌》,人民避戰畏戰可見一斑。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時候也犯了這個錯誤,執意要攻打高句麗,當時全國百姓踴躍參軍,“寧為百夫長,不為一書生”,士氣之高可見一斑,其時離隋煬帝徵高句麗失敗沒幾年,可惜也是功虧一簣。這兩個人最大的區別就是隋煬帝是剛愎自用,好大喜功,而李世民虛心納諫,從諫如流,導致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資治通鑑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李世民)嘗謂公卿曰:“人慾自見其形,必資明鏡;君欲自知其過,必待忠臣。苟其君慢諫自賢,其臣阿訣順旨,君既失國,臣豈能獨全!如虞世基等餡事煬帝以保富貴,隋煬帝既獄,世基等亦誅。公輩宜用此為戒,事有得失,無毋盡言!”

隋煬帝楊廣

唐太宗李世民


晴波泡泡


楊廣和李世民各有千秋。

楊廣生於大興,開皇元年立為晉王,後率軍南下消滅南陳,開皇二十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對後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講故事的孟小寶


拿這兩個人來做比較很有意思,兩人一個是亡國之君,一個是盛世開創者,看起來毫無相干,再說兩人最大的區別前,先要說說兩人的相同相似之處。

首先兩人都是大一統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起著承上啟下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兩人都是年少有為,年紀輕輕就都展示出優於常人的軍事政治能力。最後兩人的登基之路都有“逼宮”的嫌疑,楊廣的仁壽宮之變,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當然史書對這兩個事件說的並沒有很清楚,可以理解,但大家只要設身處地把自己放在那個時候面對同樣的境地,應該怎麼做也就不言而喻了。而且兩人在登基後都積極剷除異己及潛在隱患,殺兄弒弟的事都做了,侄子也一個個處死,剪除了對帝國的潛在威脅。最後一點相似之處,兩人的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貢獻,大家在關注貞觀之治的時候可能忽略了我們楊廣在這方面的努力,光是開鑿“弊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條京杭大運河就足以讓後世敬仰,當然,有人說楊廣的京杭大運河是為了自己更好的去揚州遊玩,我認為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但絕對不是最主要原因,主要還是為了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教育上更是開創了科舉制度,徹底改變了士族階級壟斷仕途的局面,並且這個制度我們延續至今仍在使用。

兩人最大的區別,楊廣窮奢極欲,李世民休養生息。王朝的第二個皇帝,政府的積蓄還不能夠支撐太大的消耗,而楊廣同志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建龍舟,三徵高句麗,著實把這個王朝徹底掏空致使民變四起。而李世民同志也征伐過高句麗,但征伐一次不成就停止了。經濟上李世民實行均田制,使農民可以安定生產,並減輕農民賦稅徭役,“戒奢從簡”

節制自己的慾望。這一點是導致一個亡國一個盛世的最主要區別。


喬治大叔9527


李世民除了開創了貞觀之治外好像沒什麼大表現,楊廣開通了京杭大運河、開創科舉、開發西域。頂下楊廣楊廣的最大功績是消減人口有絕招,短短十數年間能把人口消減近三分之二,神人也,確實應該頂一下; 小李比不了!小李只能滅高昌,設立安西都護府; 滅薛延陀,設立燕然都護府; 滅高昌等國,400年來再次收復西域,設立安西四鎮!\r但是話又說回來個人覺得楊廣和李二不是一類人。而且李唐承了不少隋朝的遺澤,像科舉,運河,包括楊廣對世家門閥的打壓之類等。我認為楊廣性格有很大的缺陷易怒,剛愎自用。但是雄才大略也稱得上,和永樂有點像。楊廣被稱為煬帝也可以看出李唐也有問題。不得不說隋史是李唐編的。楊廣和李二的天下重根本上沒法比!


我們以史為師


李世民和楊廣同樣是殘殺手足,後者被稱為暴君,前者卻被成為明君。

說起這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們先來看看兩人的作為再來做評價:

首先,兩人都不是名正言順地繼承了皇位,光看奪位的手段,楊廣是勾結朝臣,誣陷太子,可以說是把大哥給陰了。但是李世民卻是直接發動政變,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大哥,甚至連他的孩子都不放過統統殺死,最後逼自己的父親將皇位傳給自己。可以說後者的手段更像暴君的行為,前者還相對的仁慈。其次,他們二人都做了違背倫理的事情,前者不僅娶了死去兄長的妻子,還繼承了父親的老婆,後者也娶了自己弟弟的妻子,完全不顧死去親人的顏面。但雖然他們做的事都大差不差,可後世的評價卻是天地之差。

原因總結起來無非有兩點:

第一,楊廣是一個亡國之君,所謂成王敗寇,勝利者有主動權,一定會將他的缺點無限放大,而李世民呢,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他一上位就開始命人著手書寫《隋書》,自然會貶低前朝,這樣才能證明自己是順天命理所應當。

第二,李世民的故意洗白,他在位期間親自翻閱史書,將對自己不利的方面都給修改了,這樣留給後世的就是一個清清白白的明君,再與隋書中的楊廣相比,那自然是一個是好人一個是壞人的差別。所以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固定的思維,大家在潛意識裡都覺得兩人相差非常大。

其實平心而論,楊廣錯在一時,功在後世,他所建造的京杭大運河確實造福了我們,直至現在還發揮著作用,只是他太過於好大喜功,而李世民也不是那麼的完美,也有很多的汙點,大家一定要辯證看待。


筆筆一筆呀


要想看到他們最大的區別,先看看他們的相似之處

一 兩人軍事才能都可以

楊廣在年輕的時候也是文武雙全,軍政全能,在公元581年年僅22歲的楊廣,被立為晉王,隨後帶領軍隊南下消滅了陳國,使得他的父親楊堅統一天下。而李世民在年輕的時候也是能征善戰,作戰勇猛手下有一批誓死追隨的將領,可以說唐朝能統一天下,李世民功勞最大。

二 兩個人都是嫡次子出身

李世民與隋煬帝同為次子,由於嫡長子繼承製的緣故,註定了二者無法按正常程序即位,但也不是沒有可能。楊廣為了做皇帝,首先在所有人,尤其是母親獨孤皇后面前樹立起一個正直善良,勤儉節約的形象,背地裡又討好庶母宣華夫人,用金銀財寶收買她在父皇面前多次詆譭太子楊勇,最終,楊廣被改立為太子,理所應當的當上了皇帝。

而李世民也是如此,也是家中老二,大哥李建成才是李淵昭告天下立得太子,而李世民也手中掌握大權,在玄武門製造了兵變,他射殺太子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弒兄篡位,成為皇太子,之後把持朝政,直到公元626年,李淵退位禪讓李世民,李世民終於如願以償得到了天下。

三 兩個人的功勞相比

前期兩個人還沒有登基的時候,兩個人可以說是平分秋色。在楊廣登基後,隋煬帝楊廣有著成為想要超越秦始皇的高遠志向,在神州大地的版圖上肆意書寫他的志向。他開始典定科舉制度,建進士科,恢復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削奪高門士族權勢,提拔平民人才;又營造東都洛陽,東方成為政治中心,把權利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李世民稱帝之後,更加虛心納諫,聽取群臣意見,文治天下,發展農業,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休養生息,而且李世民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大敗高句麗,而且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李世民的這些功勞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我們比較了兩個人的一些重要才能,可以說兩個人旗鼓相當,都是特別厲害的領導人,但是為什麼兩人最終的結局卻是天壤之別,楊廣身死國滅,留下千古罵名,李世民卻流芳千古,成為一代明君,這是為何呢?

而他們的最大的區別之處:

楊廣太自負,玩崩的。

南北朝時期形成的門閥士族很強大。

楊廣三徵高句麗失敗。

征伐高句麗損失巨大,軍中不僅有從普通百姓中徵召的士兵,也有從門閥士族中徵召前去鍍金的子弟,但沒想到很多都折在那邊了

所以楊廣不僅民怨極大,士族門閥也不待見他。

二徵高句麗期間,楊素之子楊玄感在楊素被猜忌病逝後起兵造反,內部戰亂對百姓,經濟造成的損失更大(因為是在繁華地帶,自己的地盤打仗)。

後期農民起義,各地造反,其中不乏門閥士族,如唐高祖李淵。

天下重新歸唐之後,門閥士族雖然還是很強大,但比隋朝時弱多了。

李世民雖然驕傲但不自負,有楊廣這個教訓在,他也可以避免很多錯誤。

楊廣明顯是想畢其功於一役的典型啊,只不過玩崩了而已。

大運河,科舉制,三徵高麗。這三個隨便哪個搞定了,都是中國十大帝王的水平,可惜他丫的非要在一代人的時間裡面完成,結果手法不達標,玩死了自己(話說這三件事情,能在一代人內完成,還玩不崩的,中國千年以來,我還真想不出誰能勝任)

李世民就聰明多了,科舉制他只是開了個頭,門閥的徹底沒落還是在他死之後了。高麗是被李世民打的元氣大傷,但是高麗的滅亡,是在高宗的時期。高宗時期也是對門閥持續打擊的,而且也沒徹底打死門閥。門閥完蛋那基本要到宋朝去了。

從對比楊廣和李世民的相同之處,我們更能看出他們最大的區別了。


心有明叔一點通


我們讀歷史,應該站在歷史的高度和廣度去讀,對於歷史人物,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他對時代的貢獻,而不是追究他的私德和家事,研究歷史不是看小說,不是粉明星,而是:“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句話正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講,如今叛逆的歷史虛無主義者很喜歡搞翻案,比如非要把楊廣說成是功虧一簣的聖君,非要把李世民說成是站在隋朝功勞簿上的摘桃子者。不去講李世民偉大的軍事能力,不去說他彪炳千古的貞觀之治,卻揪著他殺兄逼父娶嫂的私德不放,這就相當的不公道了。

許多人都說唐朝的基業是站在隋朝的功勞簿上,說李世民的為人和楊廣的作風差不多,我們可要來好好分析一下了,隋朝究竟給李世民留下了什麼樣的基業?

首先,楊廣統治之下,直接讓突厥坐大:“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突厥)遂大強盛,勢陵中夏。迎蕭皇后,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尊號,皆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使者往來,相望於道也。”——《隋書》

堂堂大一統王朝,繼承北周的豐厚基業,卻玩成了這個樣子,還好意思說什麼“功績和遺產”?

當年楊廣開運河,徵遼東,徵發了近七百萬民夫,這些人死亡大半,這直接導致了中原人口劇減、隋末大亂,叛亂四起,突厥寇邊,烽煙四起,民不聊生,楊廣堪稱歷史上最坑爹的敗家子,幾年時間就把一個強大的隋帝國搞得四分五裂。到了李氏父子收拾爛攤子的時候,中原人口早已十不存一,大量漢人在戰亂中顛沛流離,甚至被賣到突厥做努力,後來為了恢復人口和生產力,李世民甚至許多年都一直在花錢贖回成為奴隸的漢人。

楊家交給李家的不是什麼偉大基業,而是一窮二白、遍地烽火、白骨遺荒野的超級爛攤子,李世民沒有佔楊傢什麼便宜,所有的功業和土地,都是他自己一刀一槍打出來。

再論楊廣和李世民的軍事能力,楊廣也完全不能和李世民相比,許多人總喜歡拿楊廣南征滅陳的功績說事兒,然而他只不過是掛個名,真正居中策應的是他父親楊堅,決斷戰機的是高熲,出謀劃策的是楊素,前方作戰的名將賀若弼和韓擒虎,楊廣這個掛名,說得難聽點,其實就是鍍金。楊廣也曾遭遇過突厥人,卻被突厥人圍困在雁門關,抱著兒子晝夜痛哭,不知所措,最終還是靠年僅17歲的李世民率部救駕勤王,才逃得了性命,如此奇恥大辱,楊廣一生也未能報仇。面對隋末叛亂四起的局面,楊廣也沒有任何能力組織反擊,只能在江都逃避等死,他根本算不上什麼了不起的軍事家。

而李世民做出了多大的事業?我們且看他22歲之前做了什麼?他在統一戰爭中,經常披堅執銳,帶著玄甲軍衝陣殺敵,在對薛氏父子的戰爭中,統兵三萬滅了號稱擁兵二十萬的西秦,以八千追擊殲滅宋金剛數萬之眾,虎牢關之戰以三千精銳大破竇建德十萬大軍,順手滅了王世充,直接為唐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五隴阪之戰百騎衝虜陣,驚破突厥數萬大軍,看李世民的軍事生涯,簡直就是神兵天降,所向披靡。今日讀新舊唐書,資治通鑑,看到他掃蕩天下的時候,不過20出頭,簡直令人神往。楊廣的戰功和李世民相比,提鞋都不配。唐朝第一戰神是李靖,第二戰神就是李世民。毛主席點評道:“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由於李世民功高蓋世,封無可封,唐高祖李淵只能給他封了個“天策上將”的名號,可以開府建衙,位在諸王大將之上,李世民當時的頭銜比《冰與火之歌》中龍母丹妮麗絲的頭銜都長,他叫“天策上將,太尉兼司徒、尚書令、中書令、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雍州牧、十二衛大將軍、秦王——李世民”。當時,他只有22歲,22歲,現在許多大學生還沒畢業,而霍去病已經是驃騎大將軍,李世民已經是天策上將,歷史上的李世民作為帝王太過耀眼,都讓我們忘記了他曾經也是一名威震天下的名將。

許多人都為太子李建成喊冤,認為李建成也是很有才能的,但李世民早已是天下第一人,功高蓋世,李建成可以和當時的“天下第一人”相提並論嗎?在這個基礎上,玄武門之變就是必然,不是因為他和李建成誰對誰錯,誰好誰壞,而是太子和天策上將根本不能共存,李世民不殺兄弟,兄弟就要殺李世民。

李淵曾經想把李世民外封,曾對李世民說:“首建大謀,削平海內,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遣汝還行臺,居洛陽,自陝以東皆王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其實讓他回洛陽,建天子旌旗,自帶天策府謀臣猛將,那就變成了明朝的朱棣,獨霸一方,李建成更加不能挾制他,所以太子極力反對李淵把李世民外放,建成、元吉相與謀曰:“秦王若至洛陽,有土地甲兵,不可複製;不如留之長安,則一匹夫耳,取之易矣。”然而就是這留在長安的“一匹夫”,依然神兵天降一般發動了玄武門之變,禁軍統領被他收買,內外聯手,一擊即中,就連不是他陣營的李衛公都保持中立,默許了他的行為,可見他是何等的得人心!

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天天揪著什麼殺兄逼父的私德說事,政治家的私德與功業相比,如螞蟻比泰山,何足道哉,大唐的大半個天下都是他打下來的,無論軍事、政治、為人,他都是當時最出色的天選之子,他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他目光長遠,胸懷天下,他還虛懷納諫,重視人才,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民貴君輕,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天下由他來執掌,何錯之有?

稱帝之後的李世民繼續開創著他的偉大功業,貞觀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亡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貞觀八年,吐谷渾寇邊,李世民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次年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後為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貞觀十三年,李世民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投降唐朝。太宗於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貞觀十九年,薛延陀首領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朝大軍作戰。貞觀二十年,唐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後,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貞觀二十年,唐朝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建立了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後改名餘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

在他的決策和治理下,中華文明從四分五裂的險境中浴火重生,再度成為東亞最輝煌燦爛的世界中心,他本人也成為了中原王朝和諸多草原部族的天下共主,也就是“天可汗”,各族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條“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從此以後,“以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諸蕃渠帥死亡者,必詔冊立其後嗣焉”,形成了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例由唐廷冊封的制度。貞觀後期,“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大唐武功之盛,直追強漢,李世民自稱:“今中華強盛,徒兵一千可敵夷狄數萬,夷雖眾,有何懼哉!”歷史上的中原王朝,除了漢唐,還有誰有如此的底氣?

柳克述曾經如此評價李世民:“假如中國歷史上沒有李世民這樣一位卓越的天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華夏民族究竟會演變到怎樣的境地?綜數百年華夷亂離黑暗之局,成大一統的民族復興與新局面的開創,其版圖西至蔥嶺以東,南至中南半島,東臨大海,北被大漠。而國計民生之康裕,學術藝事之發達,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匯與創導,至使倭人販其餘緒以立國,歐西各國嚮往而慕化。其氣魄之大、業績之偉,無可媲美。推崇功業,數典不忘,我們豈能忘掉李世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