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戲劇,一場歷史,捕捉歷史中戲劇起源的影子

導語:

說到戲劇的起源就要從古時代人們的生活說起,原始社會的文明在不斷的進步,有一句話是這樣說:“人生就是一場戲劇”。每個原始民族都不會與戲劇徹底絕緣,多多少少有些聯繫。它們出現的時間或早或晚,因為每個時代的不同個性從而對戲劇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

一場戲劇,一場歷史,捕捉歷史中戲劇起源的影子

能歌善舞巫覡

電視劇裡大家經常看到原始民族他們有自己的圖騰,而這些圖騰便是他們的信仰。一年中總要舉行幾場圖騰的祭祀禮儀,而舉行禮儀就需要有“主持人”。起先是每個部落的領袖來擔任這一職務,漸漸的出現了專門從事這一職務的“巫覡”我們稱這種人為“巫祝”(巫覡也就是所謂的巫師,女為巫,男為覡)。巫祝擔任著人和神溝通的重任,對當時人們來說巫祝是與“神”溝通的橋樑,(我們拿“巫”來分析,上面一個橫相當於天,下面一個橫相當地,中間兩人也就是“巫”與“覡”,兩人之間又有著連接天地一條豎線,這就好比天地是一座電臺時刻發出無線電波,能不能收到來自電臺 的消息取決於中間的人如何接收)中國社會進步之後,圖騰祭祀活動也越來越被重視,巫祝當時的地位也大大提升。

巫覡不僅僅只會祭祀,他們往往都是能歌善舞之輩。(從電視劇裡我們會看到巫覡們祭祀時候會跳奇怪的舞蹈)巫覡們在祭祀的時候都會身穿專門的服裝,這種裝扮雖然很奇異,但是明確的裝扮者和裝扮對象關係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

一場戲劇,一場歷史,捕捉歷史中戲劇起源的影子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巫覡祭祀活動正是戲曲萌芽的起源。一般擔任祭祀活動的巫覡都從衣著、行為上把自己裝扮成神的“線人”從而更好的接收神的旨意。原始部落的人就把這種扮演者當作神的代言人,向他傳達自己的意願,然後由他再把消息傳輸給神這就是戲曲萌芽的所在。無論是原始的歌舞還是對圖騰的信仰崇拜與巫覡祭祀活動都是不可分割的,不管是模擬”神“的形態還是巫覡奇異的服裝都會伴隨特有的歌舞。我個人感覺裝扮比歌舞更為重要,在化身表演中裝扮是表演的根基,可以這樣理解,沒有音樂的舞蹈你還會喜歡看,但是沒有舞蹈的音樂難免會讓你感到無趣。戲曲中可以不說話也可以沒有歌曲,但是一定要有穿著奇異服裝的舞蹈,這樣才能衝擊人的視覺,讓人有繼續欣賞的興趣。目前的中國喜劇“載歌載舞”它的載體也是裝扮,換句話說裝扮可以讓你身臨其境,如果單單穿著普通的衣服,這樣看著也平淡無味。

在中國古代,這種祭祀禮儀並沒有向藝術領域邁出較大的發展。反而長時間固守成規,強制的形成了一種生活狀態。中國古代的祭祀禮儀偏離了藝術的走向,扮演、祈福、信仰的背後都綁上了利益的籌碼。種種因素迫使出現了虛假的祭祀狀態,也讓富有意義的祭祀禮儀走向了邪祟迷信。曾經那種“載歌載舞”的神秘典禮,失去了它本來的“味道”

一場戲劇,一場歷史,捕捉歷史中戲劇起源的影子


變味的祭祀演變成生活禮儀

希臘時期,農村的祭祀典禮中酒神祭典被搬上了雅典主城,還添加了一些與傳統禮儀截然不同的戲劇表演。經過多次的變革,希臘的完整戲劇就此形成。比起以前那種跪倒在祭祀附近祈求諸神祝福,原始社會的人民社會心理上得到了舒緩,他們更願意通過戲劇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願。

在希臘戲劇形成的同時中國儒學宗師孔子誕生了。他努力維持從祭祀禮儀演變而來的《周禮》,也對這些流傳下來的禮儀進行了宣傳和改造。他在禮樂已經崩壞的局面下盡心盡力的用“仁”來解釋它,希望人們在生活中可以用到。在孔子這一主張下,戲曲的發展沒有走向藝術反而摻進了生活中。

公元前5世紀被稱為人類的“中軸時代”這一時代出現了大量的文人,如:中國儒家宗師——孔子、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蘇格拉底、古印度——釋迦牟尼。


一場戲劇,一場歷史,捕捉歷史中戲劇起源的影子

中國古代的凡俗禮節是現代人想象不到的。比如婚禮、喪事、家中來客、酒桌上、朝廷上、朋友相見等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禮節。這些禮節在當時十分的嚴謹,什麼場合適合穿什麼樣的衣著用什麼樣的禮術,半點不能含糊,有些禮節至今為止都在延行。在這些禮節中還有特定的歌舞演奏,什麼樣的場合用什麼樣的音樂,婚禮要喜慶,喪禮要悲傷。所以古時代就有了官員之間等級不同相處禮節不同的局面,下官遇大官都為恭敬,路上遇到更是要停下避讓,古時的皇宮之中更是有教授禮節的老師。

這些條條例例徹底的把禮節融入生活,舞蹈有規範,音樂有規範,即是生活又是像是演戲,就這樣古人把戲劇演進了生活。幾年後,這種嚴謹的禮儀慢慢的鬆懈,伴隨這種禮節的慢慢鬆懈,戲劇性因素逐漸的靠攏向著藝術轉變。過程中被中國古代的文人發現,他們把這些因素統稱為“戲曲”。但是又因為之前禮節融入生活的影響,他們更喜歡用戲劇來比喻生活(這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生活戲劇化)。基本把戲劇等同於生活。

蘇軾的《古意》 :等到戲劇誰能先,我笑謂翁兒更賢。

白居易的《長恨歌》:曲罷曾教善才服,狀成沒被秋娘護。

韓淲的《白日偶無客青山長對門》:人生等戲劇,袞袞徒區區。

在戲劇正式形成後,這種把生活等同於戲劇的思想嚴重的破壞了戲劇發展的格局。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戲劇只在婚禮、喪禮、節日、宴席上供人欣賞,古人把戲劇當成戲劇化的生活隨意觀看,這與西方時期人們看戲劇把自己帶入劇中體會感想有著很大區別。在中國人看來,人生就是一場大型的戲劇,而世界就是戲劇演出的舞臺,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演著自己的人生。

一場戲劇,一場歷史,捕捉歷史中戲劇起源的影子

千辛萬苦發展戲劇

在儒家孔子極力的扶持下,姍姍來遲得到戲劇終於形成了。儒家的觀念提倡人情感上的滿足,這也在儒家昌盛的時期大大扶持了抒情類戲劇的藝術發展,中國抒情詩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風靡。當時堅守儒家道統的人也會來看戲寫戲,我個人覺得觀賞自己寫出來的戲劇會有前所無有的光榮感。大家都知道大部分的古人的思想比較頑固不化。那些儒家大師,總是與戲劇保存著一定的距離,寫戲劇上更是嚴格按照儒家的觀點,絕不越雷池一步,被限制的戲劇往往無法超越自己,所以很少會出現巔峰作品。

一場戲劇,一場歷史,捕捉歷史中戲劇起源的影子


根據相關的記載,孔子曾經對舞刀弄槍的“武戲”表示極為反對,後來因為各種因素把這件事情弄得複雜化,但是可以看出孔子還是比較堅持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戲劇。宋朝的朱熹也曾經對傀儡戲表示不滿。

朱熹曾寫過《郡守朱子諭》:”約束城市鄉村,不得以禳災祈福為名,斂掠財物,裝弄傀儡”。

元朝時期中國戲劇成熟起來,也是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最早的戲劇類型——元雜劇。被元代的人和散曲統稱為“北曲”,也被稱為“北雜劇”是元代演唱的重要傳統戲曲,它在當時不僅僅風靡全國還流傳下來大量的劇本文獻,它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的形式在劇本、腔調、衣著、文學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隨著前面朝代各種與戲劇所聯繫的因素不斷的藝術化發展,為元雜劇提供了很多經驗。上至皇宮官員,下至民間平民,都喜愛這種富有藝術的元雜劇,當時的元雜劇也成為元朝人消遣娛樂的習慣。元朝時期有很多聰明的商賈,一部戲劇的風靡必將引起商賈投資的眼光,元雜劇的演出也逐漸帶有商業化的氣息。

(就好比你進劇院看戲劇,需要花錢買門票一樣。)

而令元雜劇火起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但是的劇本的作者大多是一些隱藏在百姓之間的文人作家,或者是懷才不遇的才子與有文采民間大家,他們經常接觸老百姓更能理解百姓的疾苦,所以寫的劇本更為生動形象,也更受老百姓的追捧。

一場戲劇,一場歷史,捕捉歷史中戲劇起源的影子


一場戲劇,一場歷史,捕捉歷史中戲劇起源的影子


總結:

從原始時代由於人們就對大自然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從而產生了對某些生物事物的崇拜。每個部落取其自己最崇拜的“物”作為部落標誌性的圖騰,漸漸發展為對圖騰的信仰,從而進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動,而這些活動中巫覡擔任重要職務,溝通天地與自己信仰的神交流祈福,過程中不乏起歌載舞。這種方式廣為流傳以至於到了孔子時期,被孔子以儒家的思想大力扶持從祭祀禮節中演變下來的“周禮”。從嚴厲到鬆懈,戲劇在民間較為流傳,但是儒家大師就算寫劇本也會堅守自己的“道”。幾經波折的戲劇在元朝正式形成,也是當時最為風靡的戲劇。

一場戲劇,一場歷史,捕捉歷史中戲劇起源的影子

探究有感:

一部戲劇,一場歷史。在我看來戲劇是文化藝術的體現,每部戲劇中都蘊藏著一個時代一個民族和一些地方風俗等信息,歷史為我們留下豐富的文化知識,需要我們自己去挖掘捕捉。從原始歌舞中尋找戲劇的美,隨著它的演變來捕捉戲劇的起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