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湄公河國家農業農資合作的期待與展望

2020年“瀾湄周”專題 | 中國與湄公河國家農業農資合作的期待與展望

東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而起源於中國境內青海唐古拉山的瀾滄江-湄公河所聯結的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五國是東盟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第17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首次提出,在中國—東盟(10+1)框架下探討建立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到2016年3月23日,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成功舉行,瀾湄合作機制正式啟動;再到今天六國合作逐步升級,瀾滄江-湄公河上下游“同飲一江水”的六個國家,正在致力於結成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合作共同體”。

1 瀾湄農業農資合作的優勢

中國與湄公河五國都是農業國家,農業農資合作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瀾湄六國農業農資投資合作更具有不可忽視的優勢基礎。具體表現在:

1、具有山水相連、文化相通的區位優勢

中國與湄公河五國地緣關係緊密,瀾滄江-湄公河縱貫中、緬、老、泰、柬、越六國,瀾湄六國同飲一江水。此外,中國與湄公河五國曆史文化淵源相通,瀾湄六國在生活習慣、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面具有很強的相近性。

2、具有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合作訴求

中國與湄公河國家在農業農資的資源、技術、產業結構等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彼此合作訴求強烈。中國正在實施鄉村振興、精準扶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決策,亟需拓展農業發展空間,與周邊國家儘快構建形成資源稟賦互補、技術優勢互補、產品流向互補、產業格局互補的互利共贏局面。而湄公河國家把農業作為基礎產業,發展農業,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仍然是重中之重,但是投資匱乏、基礎設施不完善,技術有待提升等問題仍然是較大困擾,對境外國家的農業投資需求強烈。

3、具有關係穩定、基礎良好的合作環境

自瀾湄合作機制啟動以來,雙方關係不斷髮展,從懵懂的摸索期邁入快速發展的成長期,進入了全方位發展的新階段。瀾湄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活動較為活躍,為農業合作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中國已連續12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2019年替代美國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今年1-2月更躍升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2018年,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出口額176億美元,佔對全球農產品出口額的1/5;2018年東盟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中國第2大(僅次於巴西)農產品進口來源地,進口額達到185億美元,佔中國全部農產品進口額的13.5%。中國對瀾湄國家的農產品貿易(進口和出口)均佔與全部東盟國家的50%以上。

2020年“澜湄周”专题 | 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农业农资合作的期待与展望

2018年瀾湄合作伙伴國在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中的比重

快速發展的農產品貿易也帶動了農資貿易的快速發展。2001—2018年雙邊農資的貿易總額年均增長16.5%,高於農產品貿易的增長速度。2018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農資產品貿易總額52億美元,中國出口多、進口少。

2020年“澜湄周”专题 | 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农业农资合作的期待与展望

2 中國與湄公河國家農業農資

合作現狀及問題

湄公河國家是中國農業對外合作的主要夥伴之一。通過農業農資投資帶動湄公河國家當地農業發展、改善民生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近年來,中國對湄公河國家的農業農資合作開發領域不斷拓展,從最初的海外直接種植髮展到加工、倉儲、物流、貿易等產業鏈各個環節,涉及糧食 (水稻)、經濟作物 (橡膠、棕櫚、木薯、甘蔗)等多種農產品,且呈迅速擴大的趨勢。

同時,通過對外援助、技術合作等多種平臺,中國也為湄公河國家提供種子、農藥等農用生產資料,展示、推廣中國先進適用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農用機械,帶動了當地生產力水平以及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中國參與湄公河國家提升農業生產資料質量水平、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等有關實施計劃,探索開展綠色、有機等高端農產品開發合作,參與農業跨境智慧生產及管理系統、農產品電子交易平臺等建設,瀾湄農業農資合作的空間和潛力巨大。

近年來,中國對湄公河國家的農業投資合作成倍增長。

從投資方面來說,中國對東盟的投資規模和企業數量逐漸增多。從東盟整體來看,中國對老撾和柬埔寨農業投資流量排在第一和第四位,分別佔對東盟地區農業投資流量總額的29.7%、和6.3%,老撾和泰國投資存量分別排在第二、三位,分別佔對東盟地區農業投資存量總額的22.9%和12.4%。雖然企業數量多,但普遍規模小且分散,其中,老撾 (86家)、緬甸(52家)、柬埔寨(45家)是中國對湄公河國家農業投資設立企業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中國境外農業企業分佈最多的國家。但是,目前民營中小企業是農業投資的主力軍(90%以上),而相比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投資項目小而散,資金規模不足、貸款困難等問題制約了中國與湄公河國家農業投資合作的快速發展。另外,合作領域和產業鏈廣泛,主要集中在糧食、熱帶經濟作物等種植業,此類問題也亟待改善。

從經貿合作方面來看,在瀾湄合作機制引導下,中國與湄公河國家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多主體參與的農業合作機制基礎,簽署了多個雙邊農業合作備忘錄、協議、協定,實施了包括農產品、農資等一系列科技示範項目。例如,支持多家國內種子企業在亞洲的多個國家建設農作物高產育種站(示範基地)等。也通過成套項目、技術合作和人力資源開發等形式在湄公河國家開展農業援助。

目前,中國正積極開展與柬埔寨、緬甸等國家在農業發展上的對接合作。2019年5月28日,“柬埔寨中國熱帶生態農業合作示範區”香蕉輸華接收儀式,在上海龍吳水果批發市場舉行。首批五個集裝箱共100噸香蕉,5月9日從柬埔寨金邊首發,於5月22日運抵中國上海。這也是柬埔寨水果首次出口中國,是兩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推動在農業方面互利合作的一次試水。舊首都仰光(Yangon)和舊皇都曼德勒(Mandalay)是緬甸化肥分銷的主要市場——仰光是化肥通過緬甸海路進口的主要港口,而曼德勒最靠近緬中邊鎮木姐(Muse)與瑞麗,是滇緬農業合作實現互利雙贏的最佳上緬甸城市、緬中陸路通道曼德勒-木姐/瑞麗的起點。中國通過提供高效複合化肥,大大改善緬甸農業生產狀況,提高緬甸農作物品質,增加緬甸農家收入並帶動緬甸農業發展。但農業農資合作領域還有待擴展,農業農資經貿往來仍有待促進。

3 中國與湄公河國家農業農資

合作的發展展望

目前中國與湄公河國家農業農資合作呈現領域廣泛,但產業鏈薄弱,尚未形成農業農資合作合力等問題,建議從政府和企業兩個層面,加強對湄公河國家農業農資經貿合作的統籌規劃、平臺搭建、集聚發展,推動在湄公河國家農業農資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有效延伸。

1、戰略上加強頂層設計合作,充分利用各類多雙邊機制推動重大項目落地。

推動中國鄉村振興戰略與湄公河國家農業農資發展戰略的有效對接,聯合開展農業發展頂層設計合作,借鑑中國與柬埔寨、老撾合作開展規劃編制的經驗,與其他湄公河國家加強戰略對接,構建穩定、共贏的雙邊農業合作框架。利用好瀾湄合作機制,深化重點項目合作。進一步完善與湄公河國家農業農資合作的定期交流協作機制,就農業農資發展戰略充分交流對接,共同制定推進農業農資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圍繞重點產業、經貿往來、技術交流等開展農業農資合作項目,為企業投資合作起到協調、引導、支持的作用。

2、創新合作模式,共建農業園區,為促進雙方經貿合作搭建平臺

湄公河國家是中國在境外農業園區建設較集中的地區之一,湄公河國家農業園區主要從事水稻和部分熱帶經濟作物的種植與加工。從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實踐來看,很多企業赴境外開展經貿合作的首選目的地就是東盟地區,因此在湄公河國家地區也呈現出中國企業較多,但發展較為零散,甚至存在惡性競爭的情況。

因此鼓勵“走出去”的涉農企業創新合作模式。一方面,支持有實力的企業牽頭在湄公河國家建設農業產業園區,在境外搭建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鏈完整,主導產業規模化、集約化運作的園區服務平臺,與湄公河國家當地企業和其他中國“走出去”企業共享資源、互利合作、共同受益,集中展示中國優勢技術,帶動湄公河國家農業發展、增加就業、改善民生,履行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引導在湄公河國家開展農業農資經貿合作的企業積極參與境外農業園區建設,共享園區基礎設施,降低農業投資成本,入區企業之間加強業務橫向聯合或縱向聯結,共同爭取湄公河國家更多的政策支持,發揮集聚效益,增強風險防範能力。

3、發揮技術交流合作先導作用,加強從農資到優勢農產品的全產業鏈合作

利用湄公河國家與中國區位相近、技術互適性強的優勢,立足優良品種試驗站、技術促進中心等平臺,在品種研發、農產品加工、農資供應、病蟲害防控等環節加強技術合作,引進、研發、推廣中國先進適用的農業農資技術、品種和設施,幫助湄公河國家提升農業生產加工技術水平,並帶動中國農業技術、品種、設施、企業“走出去”,以技術聚集促進對外投資聚集和企業聚集。

發揮各自優勢,用好中國在種植、生產加工等領域的優勢品種、技術、農資、農機裝備等,幫助湄公河國家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同時,加強中國與湄公河國家在育種、加工、倉儲、物流等價值鏈兩端環節的合作。圍繞天然橡膠、蔗糖、木薯等湄公河國家優勢農產品,發揮中國在種植、加工等方面的技術優勢,以及巨大的產品消費市場,加強生產、加工、倉儲、物流、貿易全產業鏈合作,提升優勢農產品的供給能力。

相信,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引擎帶動下,在瀾湄合作機制的有力引導下,通過戰略對接、產業合作、模式創新、平臺搭建、政策支持等加強中國與湄公河國家的農業農資合作,一定能夠推動瀾湄六國的農業農資合作層次不斷提升,形成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趙爽、張寧)

監製 | 魏 萌

2020年“澜湄周”专题 | 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农业农资合作的期待与展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