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导演再出佳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赢家

去年九月,《摔跤吧,爸爸》的导演推出新作品《最初的梦想》,在印度掀起新一轮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热潮。


《摔跤吧爸爸》导演再出佳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赢家

电影名字虽然鸡汤味浓郁,情节也略显单薄,但在豆瓣上依旧获得了不错的评分。

《最初的梦想》以印度高考为题材,讲述了“失败者”的故事。

虽然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印度高考下的孩子,但也是无数中国孩子的缩影。

1.父母都是精英,而儿子是一个失败者

高考结束,儿子拉加夫焦躁不安的在家中等待成绩,他很担心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大学。而父亲——安里却早早购买了一瓶红酒等着成绩公布了庆祝。

不幸的是,拉加夫的担心成为了现实,他没能考上大学。

知道结果后的拉加夫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他告诉好友:

“我放弃了所有的东西

我每天18个小时的学习

结果还是没能考进。”

《摔跤吧爸爸》导演再出佳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赢家


《摔跤吧爸爸》导演再出佳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赢家


《摔跤吧爸爸》导演再出佳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赢家

反而平时成绩不如拉加夫的同学,出人意料的考上了这所理工大学。

是儿子没有实力吗?是儿子不够努力吗?

显然都不是。

而是一些无形的压力使儿子过度紧张,导致考试发挥失常。

这些无形压力是什么呢?

是父母的优秀,以及所有人都理所应当的认为他能考上。

拉加夫对朋友说:“爸爸是尖子生,妈妈也是,而我只是一个失败者”。


《摔跤吧爸爸》导演再出佳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赢家

最终拉加夫受不了打击,选择跳楼自杀。

看见被摔得惨不忍睹的儿子躺在病床上,安里和妻子万分痛心,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儿子还活着。

可医生却带来了不好的消息,昏迷中的已经拉加夫丧失了求生的意志。

安里意识到儿子被“失败者”束缚住了,他决定向儿子讲述自己曾经作为失败者的故事,希望唤起儿子的求生意志,并且邀请来了当年H4——被认为是“失败者”宿舍楼,的兄弟们一起讲述当年的故事。

2. 从未做过任何事就认输,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二十多年前,安里考上了印度最好的理工大学,他怀着憧憬踏进了大学的校园。

但安里很快就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转折,他被安排到了“H4”宿舍楼。

脏乱差的“H4”被称为“失败者宿舍楼”,这里不仅是全校最差的宿舍楼,并且住这的学生毕业后也碌碌无为,找不到高薪工作。

《摔跤吧爸爸》导演再出佳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赢家

安里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想更换宿舍,但宿舍并不是那么容易换的,他得等待其他宿舍楼的管理人员选择他。

于是,安里在迫不得已之下开始了在H4宿舍楼的生活。

在H4,安里结交了一群同他一样被打上“失败者”称号的好友:

失败者一号,喜爱情色杂志,满脑子都是黄色的“性傻”;

《摔跤吧爸爸》导演再出佳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赢家

失败者二号,生活无法自理,一遇到事情就找妈妈的妈宝男“妈咪”;

《摔跤吧爸爸》导演再出佳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赢家

失败者三号,性格暴躁,骂人脏话连篇的“酸酸”;

《摔跤吧爸爸》导演再出佳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赢家

以及被大家公认老大,性格阴郁但体育超好的“爸爸”;酗酒成性,坐火车还把酒倒在矿泉水瓶里带上车的“酒鬼”。

不久,H3老大为了校运动加大夺冠的优势,邀请擅长体育的安里搬入H3,但男主拒绝了。

因为安里和H4的朋友们,在相处中已经建立起来了像家人一般的友谊。

安里得知只要在校运会夺得总冠军,H4的兄弟们就能洗刷“失败者”的标签后,他便下定决心要夺下这一次运动会的总冠军。

但H4的老大却告诉安里一个残酷的事实,在过去的15年里,H4不仅没有获得过总冠军,还一直是垫底。

不仅外人不相信H4会夺冠,H4的人也同样不相信他们能够获胜,能够打破“失败者”的命运。

可安里坚定的相信他们可以赢下冠军,获得大家的尊重,让H4的人摆脱令人讨厌的“失败者”的标签。

在他不停的劝说下,老大答应再尝试一次。

《摔跤吧爸爸》导演再出佳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赢家


老大立刻召开了宿舍楼大会,对H4的人说:“在校园里,失败者的标签会深深伤害到你,但还有更伤人的,就是我们从来没有做任何的事情去扯掉这个标签。”

老大的一番话激励了宿舍楼的人,这一场为撕掉“失败者”标签,为名誉而战的比赛拉开了序幕。

靠着几分坚持,几分实力,几分阻碍对手发挥的“小戏法”,H4赢下了好几场比赛。

而决定总冠军归属的最后一场比赛,是他们和H3的篮球赛,安里带领着队友从大比分落后追到只差三分。

在最后的六秒里,他们只要投进一个三分球就能逆袭,成功的撕掉“失败者”的标签。

3.输赢没那么重要

这部电影有些出人意料,那一颗三分球没能如男主他们所愿顺利投进,他们最终输掉了比赛。

其实回头想一想,比赛的输赢重要吗?

我认为是不重要。

H4的男孩们,早已经用为撕掉“失败者”标签所做的努力,赢得了对手和观众的掌声,赢得了别人对他们的尊重。

从此那以后H4宿舍也不再是“失败者”的代名词了。

《摔跤吧爸爸》导演再出佳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赢家

同样的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比赛的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为“赢”做过努力。

4.教会孩子面对失败比教他如何成功更重要

这是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电影。

很多时候,孩子的一次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忘记告诉他们如何正确的面对失败。

当失败降临,孩子们慌了、乱了,他们被失败的打击压得喘不过气,最终丧失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沦为真正的“失败者”。

《摔跤吧爸爸》导演再出佳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赢家

看着一部电影的时候我感触颇深。

即使高考过去快五年了,但是那段回忆依旧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从小我的成绩虽然不算特别好,但是正常发挥上一所知名点的大学还是不难的。

很可惜,我并没如愿以偿。

那时的心情和电影中拉加夫是一样的,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无法面对父母的失望,也无法面对平时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考得比自己好。

你可能会嘲笑我,说:“你内心咋这么脆弱啊?”

可是,我想说的是,从小到大,父母、老师和社会都在告诉我的都是:

好好读书,以后才能找到好工作。

只有读书,你才能出人头地。

庆幸的是,我一直都是一个自己疏导能力极强的人,能不断地宽慰自己。

可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靠自己从失败中走出来。

近些年,我们常常能看见学生因成绩、压力跳楼的新闻。

但,这些新闻依旧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父母,学校和社会依旧在无形中向孩子灌输“赢在起跑线”、“考上重点”、“上名牌大学”······的观念

父母也总是期望为孩子倾尽所有,铺造一条康庄大道,可是却忘记了,再平坦的路上也有弯道、有裂痕,而如何去面对这些规划外的事情便成了孩子的必修课程。

电影的最后,男主角的儿子顺利存活下来,并考上了大学。

他满脸堆着笑,迎接着他的大学生活。

送给大家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段独白:

“我们全神贯注的关注着胜利、输赢。

每天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挣钱而挣钱,都忘记了怎样去过好人生。

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就是生活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