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導演再出佳作,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贏家

去年九月,《摔跤吧,爸爸》的導演推出新作品《最初的夢想》,在印度掀起新一輪關於教育問題的討論熱潮。


《摔跤吧爸爸》導演再出佳作,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贏家

電影名字雖然雞湯味濃郁,情節也略顯單薄,但在豆瓣上依舊獲得了不錯的評分。

《最初的夢想》以印度高考為題材,講述了“失敗者”的故事。

雖然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印度高考下的孩子,但也是無數中國孩子的縮影。

1.父母都是精英,而兒子是一個失敗者

高考結束,兒子拉加夫焦躁不安的在家中等待成績,他很擔心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大學。而父親——安裡卻早早購買了一瓶紅酒等著成績公佈了慶祝。

不幸的是,拉加夫的擔心成為了現實,他沒能考上大學。

知道結果後的拉加夫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他告訴好友:

“我放棄了所有的東西

我每天18個小時的學習

結果還是沒能考進。”

《摔跤吧爸爸》導演再出佳作,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贏家


《摔跤吧爸爸》導演再出佳作,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贏家


《摔跤吧爸爸》導演再出佳作,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贏家

反而平時成績不如拉加夫的同學,出人意料的考上了這所理工大學。

是兒子沒有實力嗎?是兒子不夠努力嗎?

顯然都不是。

而是一些無形的壓力使兒子過度緊張,導致考試發揮失常。

這些無形壓力是什麼呢?

是父母的優秀,以及所有人都理所應當的認為他能考上。

拉加夫對朋友說:“爸爸是尖子生,媽媽也是,而我只是一個失敗者”。


《摔跤吧爸爸》導演再出佳作,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贏家

最終拉加夫受不了打擊,選擇跳樓自殺。

看見被摔得慘不忍睹的兒子躺在病床上,安裡和妻子萬分痛心,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兒子還活著。

可醫生卻帶來了不好的消息,昏迷中的已經拉加夫喪失了求生的意志。

安裡意識到兒子被“失敗者”束縛住了,他決定向兒子講述自己曾經作為失敗者的故事,希望喚起兒子的求生意志,並且邀請來了當年H4——被認為是“失敗者”宿舍樓,的兄弟們一起講述當年的故事。

2. 從未做過任何事就認輸,才是真正的失敗者

二十多年前,安裡考上了印度最好的理工大學,他懷著憧憬踏進了大學的校園。

但安裡很快就迎來了人生中最大的一個轉折,他被安排到了“H4”宿舍樓。

髒亂差的“H4”被稱為“失敗者宿舍樓”,這裡不僅是全校最差的宿舍樓,並且住這的學生畢業後也碌碌無為,找不到高薪工作。

《摔跤吧爸爸》導演再出佳作,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贏家

安裡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想更換宿舍,但宿舍並不是那麼容易換的,他得等待其他宿舍樓的管理人員選擇他。

於是,安裡在迫不得已之下開始了在H4宿舍樓的生活。

在H4,安裡結交了一群同他一樣被打上“失敗者”稱號的好友:

失敗者一號,喜愛情色雜誌,滿腦子都是黃色的“性傻”;

《摔跤吧爸爸》導演再出佳作,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贏家

失敗者二號,生活無法自理,一遇到事情就找媽媽的媽寶男“媽咪”;

《摔跤吧爸爸》導演再出佳作,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贏家

失敗者三號,性格暴躁,罵人髒話連篇的“酸酸”;

《摔跤吧爸爸》導演再出佳作,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贏家

以及被大家公認老大,性格陰鬱但體育超好的“爸爸”;酗酒成性,坐火車還把酒倒在礦泉水瓶裡帶上車的“酒鬼”。

不久,H3老大為了校運動加大奪冠的優勢,邀請擅長體育的安裡搬入H3,但男主拒絕了。

因為安裡和H4的朋友們,在相處中已經建立起來了像家人一般的友誼。

安裡得知只要在校運會奪得總冠軍,H4的兄弟們就能洗刷“失敗者”的標籤後,他便下定決心要奪下這一次運動會的總冠軍。

但H4的老大卻告訴安裡一個殘酷的事實,在過去的15年裡,H4不僅沒有獲得過總冠軍,還一直是墊底。

不僅外人不相信H4會奪冠,H4的人也同樣不相信他們能夠獲勝,能夠打破“失敗者”的命運。

可安裡堅定的相信他們可以贏下冠軍,獲得大家的尊重,讓H4的人擺脫令人討厭的“失敗者”的標籤。

在他不停的勸說下,老大答應再嘗試一次。

《摔跤吧爸爸》導演再出佳作,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贏家


老大立刻召開了宿舍樓大會,對H4的人說:“在校園裡,失敗者的標籤會深深傷害到你,但還有更傷人的,就是我們從來沒有做任何的事情去扯掉這個標籤。”

老大的一番話激勵了宿舍樓的人,這一場為撕掉“失敗者”標籤,為名譽而戰的比賽拉開了序幕。

靠著幾分堅持,幾分實力,幾分阻礙對手發揮的“小戲法”,H4贏下了好幾場比賽。

而決定總冠軍歸屬的最後一場比賽,是他們和H3的籃球賽,安裡帶領著隊友從大比分落後追到只差三分。

在最後的六秒裡,他們只要投進一個三分球就能逆襲,成功的撕掉“失敗者”的標籤。

3.輸贏沒那麼重要

這部電影有些出人意料,那一顆三分球沒能如男主他們所願順利投進,他們最終輸掉了比賽。

其實回頭想一想,比賽的輸贏重要嗎?

我認為是不重要。

H4的男孩們,早已經用為撕掉“失敗者”標籤所做的努力,贏得了對手和觀眾的掌聲,贏得了別人對他們的尊重。

從此那以後H4宿舍也不再是“失敗者”的代名詞了。

《摔跤吧爸爸》導演再出佳作,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贏家

同樣的在現實生活中,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比賽的輸贏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為“贏”做過努力。

4.教會孩子面對失敗比教他如何成功更重要

這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電影。

很多時候,孩子的一次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忘記告訴他們如何正確的面對失敗。

當失敗降臨,孩子們慌了、亂了,他們被失敗的打擊壓得喘不過氣,最終喪失了重新站起來的勇氣,淪為真正的“失敗者”。

《摔跤吧爸爸》導演再出佳作,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贏家

看著一部電影的時候我感觸頗深。

即使高考過去快五年了,但是那段回憶依舊鐫刻在我的腦海裡。

從小我的成績雖然不算特別好,但是正常發揮上一所知名點的大學還是不難的。

很可惜,我並沒如願以償。

那時的心情和電影中拉加夫是一樣的,我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我無法面對父母的失望,也無法面對平時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考得比自己好。

你可能會嘲笑我,說:“你內心咋這麼脆弱啊?”

可是,我想說的是,從小到大,父母、老師和社會都在告訴我的都是:

好好讀書,以後才能找到好工作。

只有讀書,你才能出人頭地。

慶幸的是,我一直都是一個自己疏導能力極強的人,能不斷地寬慰自己。

可是,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靠自己從失敗中走出來。

近些年,我們常常能看見學生因成績、壓力跳樓的新聞。

但,這些新聞依舊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警惕,父母,學校和社會依舊在無形中向孩子灌輸“贏在起跑線”、“考上重點”、“上名牌大學”······的觀念

父母也總是期望為孩子傾盡所有,鋪造一條康莊大道,可是卻忘記了,再平坦的路上也有彎道、有裂痕,而如何去面對這些規劃外的事情便成了孩子的必修課程。

電影的最後,男主角的兒子順利存活下來,並考上了大學。

他滿臉堆著笑,迎接著他的大學生活。

送給大家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段獨白:

“我們全神貫注的關注著勝利、輸贏。

每天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掙錢而掙錢,都忘記了怎樣去過好人生。

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其實就是生活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