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具翼龙化石骨架魏氏准噶尔翼龙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第一具翼龙化石骨架魏氏准噶尔翼龙研究取得进展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饶俊华)经过十多年努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下称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团队关于魏氏准噶尔翼龙的头骨腭区研究取得进展。由于魏氏准噶尔翼龙头骨较完整,都呈三维立体保存,由此发现了准葛尔翼龙演化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新特征。

  4月3日,记者从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4月1日,《PeerJ》杂志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团队关于魏氏准噶尔翼龙的头骨腭区研究进展,补充了准噶尔翼龙的形态鉴别特征,为翼龙的系统发育分析提供了更多信息,也提供了其生活习性方面的证据。

我国第一具翼龙化石骨架魏氏准噶尔翼龙研究取得进展

魏氏准噶尔翼龙头骨形态特征显示短粗圆钝牙齿、磨蚀面及吻端营养孔等。

  据悉,魏氏准噶尔翼龙是新疆石油地质工作者魏景明在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发现的,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具较完整的翼龙化石骨架,由杨钟健于1964年研究命名。准噶尔翼龙具有非常独特的头部形态特征,如尖长锥状上翘无齿的吻端,圆钝短粗的牙齿,厚重的骨骼等,在翼龙家族中独树一帜。

  1964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组织的新疆古生物考察队在乌尔禾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与发掘工作,发现这里富含白垩纪陆生脊椎动物化石,包括翼龙、鳄类、蛇颈龙类、恐龙和龟鳖类等,并将这一脊椎动物化石组合命名为“乌尔禾翼龙动物群”。

  近十多年来,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汪筱林带领科考队在老一辈科学家曾经考察的地方,又开展了新一轮的野外科考,除了继续对乌尔禾地区进行详细的野外工作外,还对相邻周边地区的中生代地层古生物进行考察,发现了大量翼龙、恐龙等骨骼及足迹化石等。

我国第一具翼龙化石骨架魏氏准噶尔翼龙研究取得进展

魏氏准噶尔翼龙上下颌细长尖锐上翘无齿的吻部及附着角质外套的沟状印痕。

  汪筱林介绍,为适应飞行,翼龙骨骼细长中空,很难完整保存化石,即便在保存大量完整翼龙化石骨架的热河生物群和燕辽生物群,也几乎都呈二维压扁状态保存。而魏氏准噶尔翼龙头骨不仅完整,而且呈三维立体保存,为翼龙腭区这一重要区域的形态学研究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材料。

  研究团队通过对多件魏氏准噶尔翼龙腭区每一块骨骼的详细形态观察和对比,发现准噶尔翼龙在颚区的主要特征变化集中在翼骨的形态上:翼骨的外侧支,从形态上由内向外可分为两部分,其中外侧部分细长且呈现类似于开口朝下的抛物线状;两侧翼骨的内侧支向内相接,构成平滑的翼间窝前缘。另外,翼间窝双拱形后缘也是准噶尔翼龙独有特征。

我国第一具翼龙化石骨架魏氏准噶尔翼龙研究取得进展

三维立体保存的魏氏准噶尔翼龙腭区腹视图。

  研究团队又通过对全世界已知保存颚区的翼手龙类的17个属种化石材料进行对比研究,从内鼻孔之后的腭面骨骼相互关系和结构分析,认为魏氏准噶尔翼龙的腭区特征与无齿的神龙翼龙类的成员相近,这一结论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吻合。

我国第一具翼龙化石骨架魏氏准噶尔翼龙研究取得进展

准噶尔翼龙(A)与神龙翼龙类的妖精翼龙(B)和女神翼龙(C)颚区对比。

  研究人员对魏氏准噶尔翼龙的食性进行研究时发现,其上下颌在吻端外侧面发育从咬合面镜像对称且分别向上下延伸的沟,很可能是其吻端附着角质外套边缘的印痕,并观察到滋养孔等新特征,显示准噶尔翼龙吻端发育类似鸟类的角质喙;准噶尔翼龙的牙齿短粗圆钝,与其他大部分翼龙具有的细长尖锐的牙齿明显不同,成年个体的牙齿数量一般在上颌一侧发育14-15颗,下颌11枚左右,一些牙齿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平行于腭面的磨蚀面;上翘无齿具角质喙的吻部、短粗圆钝具磨蚀面的牙齿等形态,进一步佐证了其挖掘捕食泥沙中具有坚硬外壳的贝壳类等食物的生活习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