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品讀第二十八章 通達智慧還是混沌一生,取決於自己的修行

道德經品讀第二十八章 通達智慧還是混沌一生,取決於自己的修行


在《道德經》的第二章、第十三章、第二十章、第二十六章裡,老子闡述了美與醜、善與惡、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寵與辱、應諾與呵斥、輕與重、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相輔相成的的觀點。


這些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對於一個人最終會否成為領導者、管理者、深諳世事、得道之人,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個人,能夠看透而不說透,懂得而不強求,甘願低調、示弱,甘居幕後、不張揚不露鋒芒,很難。


道德經品讀第二十八章 通達智慧還是混沌一生,取決於自己的修行


年輕時奮鬥張揚、初露鋒芒,待有了一定的閱歷積累後,體會、感悟、反省、調整,向“不惑”、“睿智”靠近,最終深諳世事、委婉含蓄、通達智慧、恬淡人生,這是人生髮展的過程。

但是也有人混沌一生,待到人生終點將至,卻還是迷茫糊塗。

人生不過百年,在浩渺宇宙看來,猶如一粒塵埃。生命來來去去,站在歷史的高度,"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只有站在自己的角度,不管什麼樣的生活,都是百分百的人生。

我們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不管人生起點抓到的是“爛牌”還是“好牌”,都要儘自己的力、修自己的行。

人的一生,就像一朵花兒,從吐蕊,到含苞,到怒放,到盛開,到凋零,到花落成泥碾作塵,等待來年再一次盛開,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人也一樣,從牙牙學語,到學步、上學、工作、初涉社會、站穩腳跟、初露鋒芒、小有成就、到達頂峰、江河日下、到迴歸簡單純粹、最後歸於塵土,生老病死,人類得以繁衍生存。

人這一生,開什麼樣的花,做什麼樣的人,取決於個人選擇;成為得道之人,還是混沌一生,這還是自己的選擇。


道德經品讀第二十八章 通達智慧還是混沌一生,取決於自己的修行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xī)。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譯文】

知道什麼是雄強,卻安於雌弱,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做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就不會流失,而回復到嬰孩般的純真柔和的境地。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守闇昧,甘願成為天下的範式。甘願做天下的範式,永恆的德就不會出差錯,而回復到真樸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甘願做天下的川穀。甘願做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才能充足,而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純真狀態。真樸的道分散成宇宙萬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樸,就會成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一個體系,不可分割。

大家好,我是拂塵記,寫日常感悟,聊親子日常,拂生活塵埃,感人間之愛。

如果感興趣,可以關注我,加入我的圈子,我們一起品讀道德經,一起來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