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生是一場修行,可到底修的是什麼?

都說人生是一場修行,可到底修的是什麼?

【智】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道德經》

【學】

聖人無不變的我心,而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

都說人生是一場修行,可到底修的是什麼?

【習】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就會說了:“我又不是聖人,我做不到。”或者說:“我可不想做聖人,而且這樣的要求也太高了。”

說到聖人,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走在學習聖人為人處事的道上。小時候貪玩,父母告訴我們要做功課,可我們不想做,但不得不克服貪玩的性子去做,並讓自己靜下心來將作業做好;我家有兩個女兒,經常為掙一個小小的玩具,甚至只是一個平時被遺棄丟在角落的東西都會大鬧起來。長大一點之後才漸漸懂得謙讓,才懂得得到一樣東西不能用搶奪的方式;少年的時候,與人不和就容易起衝突,然後幹起架來,長大之後才發現不能以這樣的方式爭強好勝,也不能這樣解決問題,然後懂得了柔和變通的方式處理衝突;工作後,發現自己是一個很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正因為這樣個個都遠離自己,於是懂得了包容的重要並嘗試學會寬以待人...等等這些,無一不是種種修煉,無一不是向著聖人的方向前進,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修的是什麼?修的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動物性。

都說人生是一場修行,可到底修的是什麼?

而今天的這句“以百姓之心為心”又有什麼作用呢?其實大有作用。

對於企業來說,要以客戶和員工之心為心,從而調整企業的方方面面。要以客戶和員工的立場為出發點,因為企業的發展取決於客戶的多少,企業的核心價值和資產是一個個員工,沒有這些,也就不存在企業和業績。在這一方面,看過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先生的書的朋友應該能深有體會。而在中國,已故的煙王和橙王——褚時健也同樣屬於這種類型。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把員工的利益,比如居住環境、福利與幸福放在第一位。

禇老出獄後85歲再創業,成為中國橙王,憑的是什麼?憑的最大基礎是以往做菸草時積累起來的人緣,那時無數人都因他而受益,這些人感念他,所以出獄後雖然一把年紀,依然可以憑藉這些人的幫助東山再起。

都說人生是一場修行,可到底修的是什麼?

這句話還告訴我們,在平時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多些換位思考,多些將心比心,這便也是一種向聖的修煉。相反,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之人,便還停留在動物性的層面。

更多千年智慧分享歡迎關注“一日一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