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云:孔子嫡传第65代:孔胤椿、孔胤植

孔胤椿,字懋龄,号震寰,孔子第六十五代嫡孙。生于隆庆五年(1571)八月初八日,衍圣公孔尚贤之长子,《阙里志》卷二十四中收录的孔胤椿墓志铭记载其“生而岐嶷,顾视非常。自幼在父膝下,耳提面命,无异于当年过庭之训。及长,显名于鲁”。孔胤椿不苟言笑,但“一遇文人墨士可与语者,遂鼓颊而前刺刺不休,真是语言妙天下世罕传匹”。万历二十二年(1594),孔尚贤请得应袭长子孔胤椿题准十五岁赐二品冠服、麟袍、犀带,统摄族属,曰公世子,崇祯二年又加玉带。孔胤椿成年后,孔尚贤年事渐高,“岁觐圣寿惮于跋涉,适逢朝命钦留,遂居京师赐第,不克归”,于是嘱胤椿恪守庙林,清修祀事。孔胤椿代摄祀事期间,“一一是遵,不疏毫发,禴祠烝尝,四时供献弗缺。其父孔尚贤远在京师,日日差人省候,不异于家庭问视”。万历四十七年(1619)孔胤椿赴京省亲探视,不意竟奄奄抱病而归,行至直隶青县官署中,竟于十月初九日溘然去世,终年四十九岁。天启五年(1625),时任衍圣公的孔胤植上奏明熹宗,孔胤椿为大宗嫡长,但早卒无嗣,不获承祧,请追赠其世袭公爵,熹宗准其所请,追赠孔胤椿为袭封衍圣公。

孔胤椿之妻殷氏,济南历城人,赐进士、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知制诰同知经筵实录总裁殷士儋之女,诰封衍圣公夫人。无所出者。


李冠云:孔子嫡传第65代:孔胤椿、孔胤植

孔府旧藏六十五代赠衍圣公孔胤椿衣冠像


孔胤植,字懋甲,号对寰,孔子第六十五代孙。后避清帝之讳,曾被改作衍植。孔胤植是孔子第六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闻韶次子孔贞宁之孙,其父孔尚坦字安之,早卒。《阙里文献考·世系》述曰:“六十五代衍植,字懋甲。祖贞宁,字用致,明嘉靖二十五年袭五经博士。父尚坦,字安之,监生。公蚤岁而孤,事母以孝闻,既壮,恢廓大度,俶傥有志节。万历四十七年袭五经博士,天启元年六十四代公入觐京师,寝疾赐第,念二子皆不禄,大宗不可无嗣,遂召公往,立为子。及卒,乃以公袭世爵。既拜命,益自谨惕,虔共庙祀,辑睦宗族,下至林庙屯佃户属,皆休养矜恤,一务惇大。向家谱惟有抄本,公始刊诸木,俾支派井然而觊者无敢窜入。孔氏子旧有一定辈次,以序宗派、辨昭穆,公至是增定六十六代以下辈次十字曰:‘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明史·儒林列传》也记载说:“荫(胤)植,字对寰。祖贞宁,衍圣公贞干弟也,仕为五经博士。父尚坦,国学生,追封衍圣公。荫(胤)植先为博士,尚贤既丧子,遂育为嗣。”

孔胤植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一月十四日,自幼其父早逝,以侍奉母亲甚孝闻名,为人恢廓大度,做事恪尽职守,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袭封翰林院五经博士。因孔尚贤二子皆早卒,且均无嗣承,孔尚贤便召从侄孔胤植赴京,立为嗣子,并上奏朝廷,获得准许。孔尚贤之父、即孔子第六十三代嫡孙、衍圣公孔贞干只有尚贤一子;但其弟贞宁居汶上,有六子,分别为:尚坦、尚达、尚远、尚进、尚睿、尚陛,是以俗称汶上老六支。过嗣袭爵衍圣公的是孔尚坦长子胤植,继嗣后承袭世爵,回曲阜祖庭主持祀事,其祖父孔贞宁、父孔尚坦后来于天启五年(1625)也被追赠为衍圣公。孔尚远、尚进同行迁回曲阜,尚达、尚睿、尚陛仍留居汶上。此即孔氏大宗户“长、三、四”居曲阜,“二、五、六”仍居汶上的来历。到了清代前期,三支孔尚远的子孙又大部分迁回汶上,而在曲阜的四支孔尚进传至六十九代“继”字辈绝嗣。因此,孔子第六十二代嫡孙、衍圣公孔闻韶之后,实则仅有孔胤植一支居曲阜,其余四支均居汶上。

天启元年(1621),衍圣公孔尚贤去世,孔胤植承爵嗣封。当时明熹宗朱由校的诰命制书颇具文采:

景皇舆之教化,圣绪千秋;册盟府之典章,公遵一位。览熙明畅运,犹日昭月朗而莫逾;矧历数在躬,维内圣外王之务急。不显扬其世禄,将曷振夫人文?遹涣丝纶,载辉樽俎。尔衍圣公孔胤植承休圣泽,列爵朝簪。诗礼旧闻,蚤服父兄之训;芝兰异禀,挺为带砺之英。出云雨于秀阜崇岗,宁羡鹍轮击水;滋泉源于清河瑞岳,宛瞻麟角在庭。翼翼公圭,缵江汉秋阳之烈;洋洋列鼎,生舞雩洙泗之风。实朝伦之可嘉,洵至德之不朽。焕兹章数,肆将爵封。颙表儒观,蔚征文献。兹用封尔为衍圣公。於戏!金声玉振,仪范百王,鼎食钟鸣,辉煌千祀。盖立道以经世,维承家之有人。非树德滋,亦犹虚贵。朕方执牲原庙,视饩儒宫,桥门生泗水之澜,胶序见尼山之峻。文章仪世,簠簋属卿。仰生民以来之一人,绾承休而后之万叶。爵之轻重,道之休明。尔职是资,圣绩斯在。惟念朝恩之既渥,益德业之崇修。学有余师,善将终誉。惟钦惟毖,务保厥荣。如綍如纶,往加恪慎。(《阙里志·卷十五》)

孔胤植袭爵后,谨于祀事,和睦宗族,刊族谱,定辈次。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在六十一代代袭衍圣公孔弘泰时期,曾规定孔氏族谱自后甲午年(三十年)一小修、甲子年(六十年)一大修的制度。孔胤植遵守规定,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主持大修孔氏族谱。而在此之前的孔氏谱牒多为手抄本,为使各支派井然分明,并防止伪孔混入,孔胤植此次开始首次采用了刊刻形式,并开始制定了此后小修则书之、大修则刊印的制度。后来又于崇祯二年新拟定了孔氏六十六代以下十个行辈用字,《阙里文献考》卷十记曰:“孔氏子命名旧有一定辈次,以序宗派、辨昭穆,公至是增定六十六代以下辈次十字,曰:‘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当年,由衍圣公孔胤植作序的新修《孔氏族谱》(即《天启谱》)颁行。

同年五月,巨野县人徐鸿儒率领的白莲教分支帮派“闻香教”起事,徐鸿儒则自称“中兴福烈帝”,并改当年年号为“大成兴胜”元年。徐鸿儒军于当年五月攻占郓城,六月则连续攻克邹、滕、峄三县。“白莲、闻香等教突然沸起,盘踞邹、滕者半载。孟子庙及子思、子张、断机诸祠悉罹兵燹,一切殿庑墉垣无不残毁,孟博士宅夷为平地矣。”(《重修孟夫子庙碑记》)孟子第六十代嫡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承光及其母孔氏、长子孟宏略在率众抵抗时,均遭杀害。嗣后,徐鸿儒军又自邹县挥戈北进,围攻阙里。“合攻曲阜,领马、步万余拥至城下,知县孔闻礼率民极力捍御。”但“时承平久,山东不置重兵,郡县无守备。”(民国《山东通志·卷一百一十六》)衍圣公孔胤植当此危急之际,一面支持曲阜知县抵抗乱军,一面向山东巡抚赵彦紧急求援,搬来救兵五百人防卫阙里,事后乱军也没有攻克曲阜,阙里林庙躲过了一场灾难。


李冠云:孔子嫡传第65代:孔胤椿、孔胤植


这一年,孔胤植还遵从前代故事,请求明熹宗降颁管理族众勅令,熹宗准其所请,勅曰:“顾族属繁衍,贤愚不同,干国宪而玷圣门者往往有之。今特允尔所请,降敕一道,令尔回府统摄族人,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严明约束。如有轻犯国典,不守家法,恃强凌弱,朋谋为非者,轻则径自查处发落,重者据实指名参奏,一律正罪。”(孔尚任《阙里(新)志·卷二十一》)天启五年(1625)熹宗临幸国子学,诏孔胤植入京陪祀,并规定今后凡参加观礼的孔氏子孙有职务的允许冠带,生员则送国子监读书成为贡生,永“著为令”。孔胤植上疏请赠本生祖父母,又以大宗嫡长、堂兄孔胤椿早逝无嗣,不获承祧,请求追赠其衍圣公爵号,“帝皆破例报可”。天启七年(1627),再加孔胤植太子太保衔。崇祯元年(1628)五月,明思宗遣太仆寺少卿郭兴言诣阙里祭告孔子。是年三月,明思宗诰命加封孔胤植之妻侯氏、仝氏为太子太保衍圣公夫人。崇祯三年(1630)再晋孔胤植太子太傅衔(《明史·儒林列传》记为“天启四年以覃恩加太子太保,崇祯元年加太子太傅”,但《阙里文献考》及乾隆《曲阜县志》均记为天启七年加太子太保,崇祯三年加太子太傅。本文从后者之说)。崇祯七年(1634),衍圣公孔胤植因孔林“林垣浩大,岁月经久,不无颓废”(《孔府档案》第501卷),遂与“诸宗人共襄其事”,积极捐输,发起孔林维修工程,第一次建造了孔林历史上的砖砌林墙。兖东兵备道李一鳌则捐修了至圣林门楼、享殿及各亭堂,并镌林门二石狮。据乾隆《曲阜县志·通编》的记载,崇祯十一年、十二年曲阜县连续两年发生大旱蝗,饥民四起。十三年(1640)春闰正月,孔胤植奏请蠲免粮税,并出私钱赈饥,济活数千人。夏,曲阜县再发旱蝗疫,冬十二月则“大饥,人相食”。十四年夏六月,又发生旱蝗大饥,土寇纷起。当时流寇四起,经常侵犯阙里,衍圣公孔胤植及知县孔贞堪积极防御抵抗,保卫林庙。李自成部将姚升曾率兵数万人围攻曲阜,孔胤植冒危登城,与之通话,对其“晓以忠义,谕以厉害”,最后姚部竟被孔胤植感动,撤退而去。崇祯十四年秋八月,明思宗朱由检召衍圣公孔胤植入京陪祀。

明崇祯十七年(1644)九月,清军入关,思宗殉国,明祚二百七十七年遂终。是年,即清顺治元年。

清廷在军事甫定之后,推行薙发易服之令,违者无赦,虽衍圣公亦须遵行。孔胤植无奈代表孔族上《初进表文》。顺治元年九月初七日,山东巡抚方大猷上奏《平定山东十三要策》,其“崇圣学”条云:“先圣孔子为万世道统之宗,本朝开国之初,一代纲常培植于此,礼应勅官崇祀,复衍圣公并四氏翰博等之封,可卜国脉灵长、人文蔚起。”方大猷在奏折中,并罗列历代对圣裔的恩例,以备清帝采倣而行:

一、孔子嫡孙历代封爵不一,悉载史册。至宋仁宗始封衍圣公,至明赐正一品服色,麟袍玉带三台银印,列文臣班首,历传至今。

一、衍圣公长子至十五岁钦授二品服色,至崇祯年间加玉带。

一、衍圣公长子则承大爵,次子至十五岁则授以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主子思子祀。三子则袭太常寺博士,主汶上县圣泽书院祀事,每随一代公爵,递为更授。

一、天下州县皆用流官,独曲阜用孔氏世职以宰此邑者,盖以大圣人子孙不使他人统摄之也。其官先由衍圣公保举贤能,孔氏任事,后改考选廪膳生员德行兼优者,以授此职,五年任满,照例考选升转。

一、四氏学独用学录者,盖以比隆国学,亦以圣贤之子孙不与他学同也。其官亦自孔姓生员中德行兼懋者,由衍圣公咨部授职。

一、尼山乃孔子发祥之地,亦设学录一员,以主其祀。其官系衍圣公弟侄中选德行兼异者,咨部授职。

一、洙泗书院乃孔子阐教之地,亦设学录一员,主其祀事。其官于孔氏中遴选德行秀异者,由衍圣公咨部授职。

一、衍圣公属官员役,明洪武元年钦设管勾一员司五屯钱粮,典籍一员司礼生书籍,司乐一员司乐舞生,掌书一名司文移,书写一名司缮写,知印一名司印务,奏差一名司差遣。以上俱由衍圣公保举堪用人数,咨部铨用。

一、孔庙祀田历代各有钦赐,至明洪武二年钦赐祭田计二千大顷,坐落兖属二十七处,载在《阙里志》可考。

一、五屯佃户,系洪武二年钦拨民间身家无过俊秀五百户,凑人二千丁,见丁百亩,佃种五屯祭田,办纳籽粒,以供本庙祭祀等项支用。其民间一应杂泛差役,俱行蠲免。

一、孔庙户丁历代钦拨不一,洪武二年钦拨民间俊秀子弟一百一十五户,以供本庙洒扫,至今或死于荒、或死于盗,十存一二,至于洒扫寥寥无人。此又不可不加意者也。

一、孔庙每年四时祭祀,乐用六佾,额设乐舞生二百四十名,于兖属二十七州县遴选民间俊秀子弟,以授斯役,其本生一应差徭与廪膳生员事例一体优免,仍免本户人丁二丁,以供本生往返盘费。

一、孔庙礼生,每月朔望及四时祭祀,在本庙引赞礼仪,额设礼生六十名,于曲阜等州县选用民间俊秀子弟,以供本庙奔走。其优免例与乐舞生同。

以上各条皆天下所仰为盛典,后世传之以为美治者也。

《阙里文献考·世系》记载,在方大猷的疏请奏上之后,清世祖谕令:“先圣为万世道统之宗,礼当崇祀,昭朝廷尊师重道至意,本内所开各款,俱应相沿,期于优渥,以成盛典。”清帝如数承认了明代给予孔子嫡裔的全部优礼与特权。清人庞钟璐的《文庙祀典考》卷一又载:“是年,遣官祭告阙里。自后,凡列圣登极、升祔及国有大庆典、武功告成,皆遣官祭告焉。”

《清史稿·职官志》也记载说:“衍圣公孔氏世袭。正一品。顺治元年,授孔子六十五世孙允(胤)植袭封。其属:司乐、典籍、屯田、管勾,俱由衍圣公保举题授。管勾之属,屯官八人,分掌钜野、郓城、平阳、东阿、独山五屯。林庙守卫司百户,秩视卫守备。以上为兵、农、礼、乐四司。知印、掌书、书写、奏差、启事,各一人。随朝伴官六人。初制一人,乾隆十五年定为六人。自司乐以下,俱正七品,由衍圣公保举题授或题补。圣庙执事官四十人,三品二人、四品四人、五品六人、七品八人、八品九品各十人,由衍圣公会同山东学政拣选孔氏族人充补。”

经过累朝优礼宠渥的孔氏大宗主衍圣公,历经宋元明三代,至此又遇清廷之隆遇,已设有大量属官,及至清中期,衍圣公属官已达八十余名。《阙里文献考》卷十八载:“衍圣公之属有翰林院五经博士,太常寺博士,国子监学录、学正,四氏学教授、学录,至圣庙执事官,六品官,族长,举事,典籍,司乐,屯田管勾,守卫林庙,百户,知印,掌书,书写,奏差,伴官等员。”

除了世袭衍圣公外,还有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之封:明景泰三年(1452),令颜子、孟子嫡孙世为五经博士,此为先贤后裔置博士之始(《文庙祀典考·卷四》)。至清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共设十五员,秩正八品:孔氏北宗一员,奉中庸书院祀;南宗一员,奉衢州孔子庙祀;先贤颜子、曾子、孟子、闵子、冉子伯牛、冉子仲弓、端木子、仲子、言子、卜子、颛孙子、有子后裔各一员,奉诸贤祀;东野氏一员,奉元圣周公庙祀。

这其中,述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邹县中庸书院述圣子思子祀,《阙里志》记载为明弘治十六年(1503)始设,《明史》则以正德二年(1507)始设。以衍圣公次子袭爵,随衍圣公递为更授;南宗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衢州庙祀,始设于明正德元年(1506);十三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始设时间根据《孔子故里志》之说分别为:颜氏,明景泰二年(1451)始设;曾氏,明嘉靖十二年(1533)设;孟氏,明景泰二年(1451)设;闵氏,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设;冉伯牛氏,清雍正二年(1724)设;冉仲弓氏,清雍正二年(1724)设;端木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仲氏,明万历十五年(1587)设;言氏,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设;卜氏,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设;颛孙氏,清雍正二年(1724)设;有氏,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设;东野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十三氏博士均受衍圣公之节制,其世袭由衍圣公题奏,关防图记亦由衍圣公颁发。每遇诉讼,先由衍圣公传讯处理,未经衍圣公传讯,地方官不得先行审理。与衍圣公师生相称,见面行师生之礼。每遇朝廷大典则随衍圣公入京行礼,曲阜春秋丁祭则以束脩助祭(《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

而世袭太常寺博士则奉汶上圣泽书院祀事,正七品。以衍圣公三子承袭,随衍圣公递为更授。其始设年代,连精于考据的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也说“未审建置之始”。


顺治二年(1645)正月,孔胤植被召赴京觐见,清帝福临遣使迎劳并赐宴于礼部,给三台银印,入觐时班列阁臣之上,赐茶赐宴,恩礼有加。三年(1646),改赐三台银印。

顺治四年(1647)十二月十五日,衍圣公孔胤植病逝,终年五十六岁。清帝遣山东布政使谕祭凡九次,并谕工部造坟,从优给予抚恤,葬于祖墓之北。

孔胤植元配侯氏,东平人,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侯宁之女孙;继配仝氏,郓城人,鸿胪寺序班仝朝式之长女;侧室陶氏,宛平人,晋大司马陶公后,其父陶承德。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十月十八日,卒于清康熙三十三年九月十九日,享年七十九岁,生子孔兴燮;侧室杨氏,生平不可考。明崇祯元年三月,明思宗封侯氏、仝氏太子太保、衍圣公夫人;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幸鲁,赐陶氏“节并松筠”匾,封一品太夫人,卒后获谕祭,入祀节孝祠。

李冠云:孔子嫡传第65代:孔胤椿、孔胤植

孔府旧藏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小像


孔胤植一子,孔兴燮。女四:长适刑部主事宗祖乙第三子、山西潞城知县宗国瑛,次适太常寺卿青阳尚忠之次子、四氏学教授尚梦阳,三适江南提督都督同知汶上郭万程之子、广东博罗丞郭懋敦,四适兖州府推官虞城刘中砥第三子、浙江黄岩知县刘子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