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門》:人生並不完美,但可以認清自己


《窄門》:人生並不完美,但可以認清自己

為了你我把人生的高度設得那麼高,以至於人間所有樂事對於我來說全是失落。————安德烈·紀德

《窄門》是紀德將愛情的純潔度推向極致,講述一對苦難情侶的分分合合,最終無疾而終的悲劇,背後蘊涵著無邊的孤寂和心酸。

《窄門》簡單來說,阿莉莎和傑羅姆是從小長大的青梅竹馬,因小遭遇母親背叛與逃離的阿莉莎內心渴望保持完美純潔。於是堅決拒絕世間的歡愛,導致兩人的情感只能止步於精神交流。在阿莉莎在孤獨終老後,傑羅姆也在她的日記裡明白了阿莉莎內心的真實,是相互錯過的悲劇。

小說以“宗教”為切入點,展現一對痴男怨女在彼此自以為是的觀點裡,一直矛盾徘徊的悲劇。那麼就以“完美”為角度,來解讀《窄門》的背後:人生並不完美,是認清自己

《窄門》:人生並不完美,但可以認清自己


01、愛情和自我難以協調,柏拉圖式愛情背後存在的【完美】。

阿莉莎和傑羅姆是青梅竹馬,但兩人的感情還差最後一步:原來美麗善良的阿莉莎在小時,經歷母親的背叛婚姻後,內心純潔的她認為只有拋棄紅塵的肉體慾望才能獲得幸福,所以選擇和傑羅姆只限於精神交流的柏拉圖式愛情。

所謂的“柏拉圖式愛情”,是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愛情觀,只追求心靈溝通和理性的精神上的純潔愛情。

單是《窄門》裡最初所表達“柏拉圖式愛情”,引起讀者的很大爭議:彼此相愛的兩個人,只能侷限於精神交流,就不能產生“肉體慾望”了?

愛與性都存在很大的矛盾,“因性而愛”或是“因愛而性”,很多人都定義不清楚。愛情總是夾雜來自肉體的慾望,情不自禁就能衝破精神上的交流,進入肉體慾望的階段。從這個角度來看,性是情感的助力,侷限於單單的精神交流也可成為兩人的隔閡,無性婚姻就是精神交流的代表之一。

《窄門》:人生並不完美,但可以認清自己


蔡琴和楊德昌結婚十年,兩人一開始就商量好,建立一種有愛無性的關係,不讓雜質摻入到他們的愛情裡。或許在他們眼裡,性是對女神的玷汙,只不過後來被媒體曝出楊德昌外遇。

有趣的是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上流社會的男人就會把將妻子視為女神的類似想法,不允許“性”的存在,他們更願意妻子永遠保持清白之身。

所以《窄門》很多文筆都在阿莉莎身上,通過她去記錄了很多真實的情緒,反而男主人公傑羅姆存在感低了很多。

兩人的交往方式也很特別,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書信。然而阿莉莎在與傑羅姆的書信裡都表現出對他濃濃的思念和愛意,見面後卻是逃避和推脫的矛盾,始終保持著你追我趕的柏拉圖式愛情狀態。

然而阿莉莎對柏拉圖式愛情的態度,並不全是拒絕肉體慾望,內心還是會對幸福的極度渴望。只不過母親的出軌行為,讓她對婚姻產生懷疑:婚姻目的是性?還是精神上的自由?

這個懷疑,並不是作者安德烈·紀德的寫作創意,來源於他本人。因為年幼時在嚴厲母親的管教下,對內心有著無比渴望自由。以至於成年後就如《窄門》裡男女主人公的表姐弟關係,娶深愛的表姐為妻,但只滿足於柏拉圖式愛情的精神交流。

所以安德烈·紀德的內心為“阿莉莎”,認為愛情是神聖的,性並非那麼重要,更是察覺出自己有同性傾向。

紀德在經歷精神與肉體之愛完全分開的生活,小說《窄門》就是他那樣生活所誕生下來的產物。書中就以第一人稱“我”來代替,寫進自我真實的想法,也有著對“宗教”的批判和禁慾主義,以至於曾經成為“禁書”。

《窄門》:人生並不完美,但可以認清自己


小說的隱約線是“宗教”為發展點,深刻揭露阿莉莎內心對婚姻的恐懼感、迷失,信仰宗教的最基本原因是希望通過宗教來拯救自己,但是內心有著矛盾:渴望被傑羅姆的愛,害怕又不敢跨出精神交流的“肉體慾望”階段。

在西方的宗教文化,總是存在很多禁忌,首當其衝就是“性”。在他們眼裡,“性”是罪惡之首,夏娃與亞當的禁忌結合都存在卷宗裡。所以,信仰宗教的阿莉莎開始鄙視精神和肉體的快感,切斷了自我和現實的聯繫,同時投入宗教懷抱後,就開始與現實脫節:想要愛情,又想要自由。

正因為阿莉莎信仰宗教,傑羅姆為了她也跟著信仰。當阿莉莎意識到這點後,非但沒感到幸福,反而認為是自己阻礙了傑羅姆通往天堂的“窄門”。

縱讀兩人悲劇是愛情和自我的難以協調,也是對個性與自由衝突的背後是【追求完美】。

很多人都讀不懂傑羅姆和阿莉莎的反反覆覆折騰自己行為與愛情方式。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我覺得他們兩人追求完美:

阿莉莎因母親的出軌,覺得愛情過於縹緲,為了避免和母親那樣的悲劇,選擇追求侷限於精神交流的【完美】;正是阿莉莎追求完美的態度,才是真正吸引到傑羅姆原因。為了匹配起阿莉莎,選擇不斷遷就、跟隨,只想跟上阿莉莎心中最【完美】的情人。

《好心情:新情緒療法》的作者大衛伯恩斯從諮詢了3.5萬的談話後發現追求完美的人,必然會破壞人生快樂和效率,因為我們無形中限制在“完美”的理由。看似完美的人生,是需要付出太多的代價。

傑羅姆和阿莉莎的柏拉圖式愛情背後,存在著對彼此完美的追求:阿莉莎主動追求完美無傷害的人生;傑羅姆只是為了匹配起阿莉莎而被動接受完美。

因此兩人的愛情產生核心的問題:三種盲目的愛情心理,導致兩人無法看懂彼此。

《窄門》:人生並不完美,但可以認清自己


02、三種盲目的愛情心理。

《窄門》是讓很多人看不懂,因為它裡面夾雜著很多作者的真實思想,有對宗教的批判,也有著對生活的感悟。最為重要的是小說寫完後,安德烈·紀德聽從別人意見,刪減了三分之二的內容,導致讀起來有斷層,有些地方難以解釋。

安德烈·紀德通過追求完美的阿莉莎與傑羅姆兩人,赤裸裸揭露兩人始終還是無法看清自己與對方,他們的愛情存在著三種的盲目心理:

①、阿莉莎的【不妥協心理】:不懂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倔強於精神自由,不願意妥協肉體慾望。

《窄門》裡的阿莉莎最難讓人理解,在現代人看來就是“作”:愛傑羅姆表現出濃濃的思想,又沒有實質性的肉體慾望,時常猶豫不決,甚至要逼著傑羅姆離開。這讓讀者很是抓狂,不知道這個女人的追求。

實際上,阿莉莎這樣子的行為,看似“清高”、“賢惠”傳統保守的女人,也成功引起傑羅姆的注意力。就算是放棄比她更美麗的妹妹也在所不惜,就是固執想要得到她的愛情和認可。

安德烈·紀德借用阿莉莎的口,闡述了自己真實的內心:不懂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但倔強於精神自由,又不願意妥協肉體慾望。

阿莉莎原型是作者紀德表姐兼妻子角色“瑪德萊娜”,1891年,瑪德萊娜因為他們”表兄妹”倫理關係,第一次拒絕紀德的求婚。直到1895年兩人才結婚,紀德出於神聖的愛慕心理,在加上同性傾向關係,和瑪德萊娜過著有性無愛的婚姻。讓安德烈·紀德自己的內心矛盾不已,渴望原生家庭確實的自由,又不願意妥協自己。

同樣的,在初讀《窄門》時,我始終覺得這個女人的心理和作者紀德一樣的飄忽不定,她連自己的內心都認不清。卻想要在精神自由與肉體慾望的衝突裡,跨越“無性”。然而,無性的感官接觸來維持愛情還是很難的。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夫妻的無性婚姻佔比25%,而逐年攀升的離婚率,導致離婚的原因中,婚內出軌竟然佔比一半以上。

安德烈·紀德在彼此不願意妥協的結局,為讀者展現內心孤獨無助,以及折射自己本人真實的現實:原型瑪德萊娜選擇妥協自己,於是她和安德烈·紀德有了一場有愛無性的婚姻。但是阿莉莎不妥協自己。追求精神交流的她最終和瑪德萊娜有著一樣的結局,是無疾而終。

或許,安德烈·紀德在此處表達對妻子的愧疚,需要理智看待,並不是像傑羅姆那樣,去一味地依附著阿莉莎。

《窄門》:人生並不完美,但可以認清自己


②、傑羅姆【依附心理】:愛情的被動是種迷失自己。

《窄門》裡的傑羅姆,在很多讀者看來,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他時刻跟隨著腳步,就連宗教的信仰也是因為阿莉莎的緣故。

小說這樣子寫到傑羅姆的心理:

世界太大了,什麼時候兩人才能走到一起,唉,我絲毫沒有察覺她設置了一個非常巧妙的圈套,更沒有想她會借追求某種高不可攀的理想境界再次把我甩掉。

讀者從這段話,還是能感受到傑羅姆的又愛又無奈的感覺。作為從小到大的兩人,明白阿莉莎糾結充滿理想主義的完美愛情。所以傑羅姆想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遷就著她,就希望可以擺脫這種進退兩難的樣子。

在和阿莉莎交往的日子裡,傑羅姆同樣也受到她和宗教的影響。為了遷就阿莉莎,把一個作為正常有著肉體慾望的男人,偽裝成了“聖人”的形象:在她面前都非常小心翼翼,表現非常單純的精神交流,不斷妥協對方、改變與說服自己。

過度的被動,讓此刻的傑羅姆處於依附在阿莉莎身上,生活的一切都隨著她轉動和改變。

關於“依附式愛情”,我最為印象的是契訶夫《掛在脖子上的安娜》裡的安娜為了拯救自己的家庭,毅然嫁給52歲高齡的文官莫傑斯特·阿列克謝伊奇,淪為完全依附在他身上的婚姻性質,最終走向迷失和墮落自己的惡果。

《窄門》裡的傑羅姆,在小說前期的盲目愛情態度,完全是種人之常情。這種依附式性質的愛情,並不少見。只是這種意義上的“為別人改變”,才是會讓人失去真正的自我。

在傑羅姆心裡,阿莉莎是高不可攀的,所追求的柏拉圖式愛情這種精神戀愛,讓他有著非常複雜的情緒:感覺很是虛幻不真實,也在糾結堅持或離去。

直到磕磕碰碰的兩人,隨著阿莉莎的鬱鬱而終,傑羅姆終於在她生平的日記裡,看到了其真實的想法,原來兩人都在討好彼此。

《窄門》:人生並不完美,但可以認清自己


③、傑羅姆和阿莉莎【卑微心理】:兩人相互的討好,終究沒能看到卑微。

前段時間熱播的《安家》中的王子健喜歡上了拜金的同學珊珊,儘管對方把無所謂都寫在臉上:買車,聽到分期付款就翻臉;接珊珊的媽媽,還是因為打電話給心儀對象被拒絕,才叫他幫忙,結果換來的是冷言冷語,甚至還被訓斥一通。這是多麼卑微的一份愛啊。

阿莉莎和傑羅姆的愛情到了後期都是彼此卑微,在阿麗莎日記裡坦露對傑羅姆卑微的愛情:我的全部美德只是取悅於他,可是在他身邊我又覺得我的美德堅持不了。

她認為自己的美德都是為取悅傑羅姆,而傑羅姆卻為了阿莉莎不斷改變自己,兩人陷入了循環的彼此卑微狀態:阿莉莎堅持美德、傑羅姆改變與遷就都是為了取悅。

阿莉莎的生命盡頭,自始自終都沒能明白自己的執著精神戀愛目的性,就如她日記寫道:“我又覺得美德與愛情格格不入的,唉!怎麼!我竟不敢把美德看作是自己心靈最自然的流露!蠱惑人心的詭辯!花言巧語的勸說!虛假害人的幸福!”

在我看來,愛情始終還會存在輕微的討好,只是過了度的討好是種卑微自己。有時候想想愛情就像雙刃劍,一邊能指引到幸福,另一邊是指引到卑微。這就留給那些為愛不斷付出的人最深刻的思考:付出是種成全還是犧牲呢?

安德烈·紀德在結局並沒有給出“成全”或“犧牲”的答案。但是就算是相愛的兩人,有時候也是會以悲劇收場。

或許,人生並不完美,但可以認清自己。

《窄門》:人生並不完美,但可以認清自己


03、人生並不完美,但可以認清自己。

《窄門》是一部追求完美人生的愛情悲傷故事,我們從裡面看到的是阿莉莎的逃避、執著追求精神交流,還有著傑羅姆的矛盾、掙扎以及兩人的主動或被動樣子。

阿莉莎的鬱鬱而終,在留下的那本滿腔情緒的日記裡,有著她的後悔與質疑。

安德烈·紀德通過這段看似虛幻的“完美”愛情,讓讀者感嘆不已,到底我們是否有必要追求“完美”嗎?

何為完美呢?權謀大師馬基雅維利是這樣子解釋:大部分人都非常滿足於外表構建的假象,樂於把家鄉當成真實,事物的表象比事物的真相更具有影響力。

實際上,阿莉莎的“完美”只是迷戀表面的美好,宗教所帶給她是種精神約束,不敢追求內在的肉體慾望。在那個“聽性色變”的年代,也不能否認它的存在,是種人類情感和延續後代的必要行為。

諷刺的是傑羅姆只是為了匹配起阿莉莎的完美,塑造看似完美的形象,讓阿莉莎反過來當成偶像,同時也造成兩人的相互糾纏:

阿莉莎為了取悅傑羅姆,一直保持著完美的品德;傑羅姆為了博得阿莉莎歡心,一直壓抑真實的內心。

所以,真實總是不堪回首的樣子,它是離完美有著距離。但要是聽從內心與認清自己,那麼就算是不完美也會慢慢磨合接近“完美”。

村上春樹在《國境以南,太陽以西》說過:“剛剛好,看見你幸福的樣子,於是幸福著你的幸福。”


《窄門》:人生並不完美,但可以認清自己

如果愛是種成全,那麼也要看著對方幸福而幸福著,愛情總需要看清自己,懂得愛自己的人才會更好的愛別人,並不是一直妥協。

人生哪有所謂的那麼多完美,或許完美只不過是一種假象。活著就需要面對真實的世界,就算是不想提起的回憶,但它也是成長的見證。

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態,我們都在努力嚮往著完美的甜味,這才是《窄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