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亡靈儀式感‖永遠不要遺忘愛的人


前言:

4月4日,沉痛哀悼逝去的亡靈。

一串串名字背後是一個個家庭,為大家舍小家,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遺忘,這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祭奠,而是對高貴靈魂隆重的儀式感。

電影《尋夢環遊記》裡有句話說:“死亡並不可怕,遺忘才是最終的告別,請記住你愛著和愛過的人”。生活中的儀式感通過禮物來表達,死亡儀式感我們用“不遺忘”來表達。

儀式感是什麼?讓此地和其他地方不一樣,讓此刻和其他時刻不一樣。這一時刻不同,這一天不同,這一年不同,值得我們用“不遺忘”的儀式感來表達。


祭奠亡靈儀式感‖永遠不要遺忘愛的人


正文:

2017年11月上映的電影《尋夢環遊記》一直都是9分以上居高不下。各個網絡的影評以“remember me”這個主題思想,讓人們對死亡有了不同的認知。

今天不講電影的故事也不寫影評,只講愛與離別。

電影中墨西哥“亡靈節和中國的“清明節”性質一樣,都是為了緬懷親人。


<1>“老”去的爺爺奶奶沒有被遺忘

4月4號,聽起來就覺得不吉利。因為中國文化中“4”等同音“死”。還記得小時候過年的一天,被火燙了一下手,本能地喊出一聲“燙死我了”。

媽媽立馬說:“呸呸呸,吐出去,不能說那個字”。在農村老家這個字是絕對不會公開地說出來,哪怕是諧音也不行。

村裡有人死了也不能說“死了”,而是說“老了”。不知怎麼就變得很神秘了,隨著歲月看到村裡有老人相繼死去,才明白“老”的意思。

那時候小總覺得他們都是迷信,不會特別在意。在很小的時候爺爺去世了,因為從小在新疆長大,所以和他在一起相處的時間特別少。

我沒有奶奶,只有爺爺。印象中爺爺脾氣不好,對我們姐妹也沒有特別的疼愛,加上小孩子也不懂什麼死亡的意義,所以沒有特別的感覺。

那時父母讓我去給爺爺上墳,說是要在墳前畫個圓留個缺口,再把紙燒掉,還要念著什麼詞,現在已經忘記了。

祭奠亡靈儀式感‖永遠不要遺忘愛的人


為什麼沒有奶奶?奶奶在爸爸6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可即便這樣我一提起“奶奶”這個稱呼還是心裡一震。大多都是從爸爸口中得知的,說奶奶是個脾氣很好的女人,我想是爸爸愛奶奶,所以總念她。

在我們姐妹長到十幾歲的時候還說會夢到奶奶,有次酒後竟然說出“我是你奶奶呀”這樣的“鬼”話來。

農村是相信人是有亡靈的,如果在“地下”過得不好,就會託夢給自己的親人,然後就會燒給ta需要的東西。

在農村這樣的故事一點也不新鮮,大家都相信且接受這樣死人和活人的“交流方式”。

雖然覺得迷信,但現在想來是不是逝去的親人也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呢?也或許是活著的人不願忘記而產生的“日有所思”的幻境呢?

為什麼爸爸總是提及和夢到奶奶的時候比較多?爺爺在世陪伴的時間更長反而被提起的少?

奶奶不斷被提及,我們沒有忘,我們都愛她。爺爺脾氣不好,我們也沒有忘,他們都沒有“終極死亡”。我期待現實真的能如電影中的那樣,互不相忘,終將在另一個空間相聚。

祭奠亡靈儀式感‖永遠不要遺忘愛的人


<2>嘲諷生活,樂觀面對離別

“不必害怕離別,只要還愛著,只要還記得那個想念的人,一定會在某一時刻,以溫柔的姿態擁抱你,和你重逢”。

活著的時候就要學會告別,等到死亡降臨那一刻,就不用這麼悲情,中國對待死亡的態度總是有些隱晦和沉重。既然相信不會遺忘就不是終極死亡,那就當做是一次長長的離別吧。

和之前很多次離別一樣,說句“下次再聚”,然後各自安好。活著的人說完這句話有的消失在人海再也沒見,那些還在見的,也成了重要的,不可能被忘記的人。

面對逝去的親人,就當是一次“再見”,只不過拉長了時間,轉換了時空。帶著對他們的愛等待下一次的相聚。所謂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電影中有很多鮮豔的色彩元素,和墨西哥本地文化相同,代表著熱情和嘲諷。熱愛和嘲諷生活,不把死亡當回事,不是中國的黑白色,而是絢麗的彩色。

不同的文化,共同的祭奠。不同的語言,共同的愛。面對愛的人,除了銘記那些愛的瞬間,過好活著的時光,還能給予他們什麼樣的祭奠呢?

祭奠亡靈儀式感‖永遠不要遺忘愛的人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以此短文來緬懷爺爺、奶奶、姥姥。

還有所有在看不見的硝煙戰場上逝去的靈魂,我們不會忘記你們。

作者簡介:一個愛玩、愛讀書、愛寫作、愛思想的85後。情感和哲思是我偏向的作品,希望能在寫作這條路上與你們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