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杏花诗语,几家欢喜,几家愁

“清明时节雨纷纷”,江南杏花次第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杏花的吟咏,可谓数不胜数,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我们先来道喜。

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叶绍翁的意外之喜,说是一场美丽的“艳遇”一点都不为过。这无意间的“邂逅”,诞生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经典佳作。也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红杏出墙”。

诗人在拜访老朋友时,朋友不在,本来很失望,可是无意间遇到了“红杏出墙”。这支红杏从墙里伸出头来,粉面微红,微笑着跟他招手,这种“桃花运”是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充满期待呢?这种小刺激,真的让人小心脏“砰砰砰”乱跳呢。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清明时节,杏花诗语,几家欢喜,几家愁


诗人在这里用了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通过描写一支出墙的红杏,让人们联想到墙里面的的满园春色。具有无穷的诱惑力和艺术感染力。

跟叶绍翁美丽的“邂逅”相比,北宋诗人宋祁,人称“红杏尚书”的《玉楼春 春景》,就完全是一种“春宵苦短”,“一刻千金”,“及时行乐”的情感。

玉楼春 春景

北宋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清明时节,杏花诗语,几家欢喜,几家愁

词人宋祁可能是跟好朋友,带着歌妓,男男女女一大群人,喝着酒,唱着歌,划着船,真的是“暖风熏得游人醉”。虽然有点“晓轻寒”,但是一点都不影响大家的兴致。春光明媚,杏花绚丽,热闹非凡。“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这么美好的时刻,怎能不让人留恋忘返呢?美人“一笑倾人城”,浮生若梦,苦多乐少,不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瞬间的欢乐。

这首词章法井然,开阖自如,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措词虽华美而不浮艳,将执著人生、惜时自贵、流连春光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跟这两首欢喜心情不同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游赵村杏花》。

游赵村杏花

唐 白居易

赵村红杏每年开,十五年来看几回?

七十三人难再到,今春来是别花来。

赵村的红色杏花每年都会竞相开放,十五年过去了,看了多少次了呢?七十三岁的时候,人恐怕很难再来看了,今年春天来看杏花是要和花告别的。

这里多多少少能看出来,白居易是有些无奈伤感的。因为今年他老人家已经七十二岁了,已经预感到生命将不久矣。这样的事情,白居易说的就像跟人拉家常一样。我外婆也经常这样说:“这次看到,下次只不定还能不能再看到了。”

生老病死,是人间常态,谁都改变不了的,只能顺其自然吧。从中我们也能看出白居易对于生命将逝去的坦然。

相比白居易的些许伤感和坦然,南宋诗人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更是让人感觉徘徊,无聊,无奈,抑郁,悲愤。“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此句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清明时节,杏花诗语,几家欢喜,几家愁

首联,近年来对做官的兴味没啥兴趣了,可是谁又让我骑马来到京城客居呢?

“小楼”一联,是诗眼,也是流传千古的经典佳句。诗人陆游在小楼上一夜没睡,就在那里忧虑啊。虽然写的很欢快,更加反衬出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复杂,不然咋能一夜不睡呢?从诗的意境看,有三个层次:身居小楼,一夜听雨,是一诗境;春雨如丝,绵绵不断,杏花开放,带露艳丽,另一诗境;深巷卖花,声声入耳,又一诗境。(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此句也深得宋孝宗赞赏!

清明时节,杏花诗语,几家欢喜,几家愁


颈联,诗人无聊就在纸上乱划拉,泡茶慢慢的吹动茶水涌起的浮沫儿。

尾联是说,这么无聊的官不做也罢,不如清明时节就回家吧。虽然看似轻描淡写,但陆游的悲愤之情和清高孤傲的性格,却是“无声胜有声”。

《临安春雨初霁》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路上最让人断魂的不是清明雨,而是宋徽宗亲手葬送了北宋,被押送大金北行,在走到今天北京,也就是燕山一带,看到美丽的杏花开放,所作的一首词。也是吟咏杏花诗词中最悲催的一个。跟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有异曲同工之妙。那种亡国之伤感简直有一拼。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翦冰绡,打叠数重,冷淡燕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


清明时节,杏花诗语,几家欢喜,几家愁


宴山亭:词牌名。一作《燕山亭》。与《山亭宴》无涉。以宋徽宋赵佶词为准。

起拍,描写杏花之美。这杏花像冰绡裁剪制成的一样,俗话说“像绸子片儿似的”,重重叠叠好多层,好像被均匀涂上冷淡胭脂粉的“冷美人”。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这样新鲜的靓妆,美艳和香气相融合,就连像花蕊一样的宫女都感到羞涩了,都自叹弗如。

歇拍,“易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这么美丽的杏花,在无情风雨的打击下,很快就会凋落了。

“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从此一年一年的,我那繁华的庭院就会凄凉无比了,愁啊!愁啊!这无道昏君,都沦为亡国奴了,才知道愁!还有这闲心吟词!这心也忒大了!!!

转拍,也叫过片,“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我这重重离愁别恨,咋能寄给我的老家呢?这双双飞燕,什么时候能听懂我的话啊?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此一去天遥地远,要跨越万水千山,都给我整懵圈了,也不知道我那繁华的故宫在哪呢?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咋能叫我不想家呢?可是现在是回不去了,只能有时在梦里重温旧梦了。哎,这昏君,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这一天天的,成了亡国奴,日夜赶路,累的跟孙子似的,有时想做梦也做不到了。这凄惨,无人能及啊!

虽然宋徽宗治国无方,但是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得不说,不比李煜差多少。在此词中以杏花的容易凋零比喻自己横遭摧残的悲惨命运。如泣如诉。

这首词把帝王生活的豪华奢侈与被俘后的悲惨形成鲜明的对比,委婉而痛苦地把家破国亡后的无限哀愁表达了出来。这首词也被王国维先生称为"血书",一句"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可说是字字血泪。

同样是美丽的杏花,同一个物象,在不同的人眼中,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艺术方式,怀着不同的心情,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让我们领略到中华璀璨文化的博大精深,无穷智慧,渊远流长。

有人说,古人把一切物象都写尽了,我们现在再怎么样都无法比拟。我不这样认为。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先人佳作,努力学习和传承古典文化,结合当代情景和时代气息,与时俱进, 一样能写出优秀的诗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