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雖是彈丸之地卻是軍事要塞,三國時馬邈獻關投降鄧艾滅了蜀漢

位於四川平武縣的蜀漢江油關是個藏在深山的彈丸之地,但卻因它的失守導致了蜀漢的滅亡,因此它又是個歷史重地。

公元263年,魏國兩路大軍攻蜀,滅蜀大戰由此展開。鍾會統率的一路,10餘萬大軍,攻取漢中,沿金牛道而下,直抵劍閣,被蜀將姜維拼死阻於劍門關下。鄧艾統率的一路,走的是七百餘里渺無人煙的陰平小道,途中在摩天嶺被陡峭的山谷阻隔。鄧艾帶領將士身裹毛氈從摩天嶺上翻滾而下,三萬人摔死過半,餘下的人如神兵天降般來到江油關前。

這裡雖是彈丸之地卻是軍事要塞,三國時馬邈獻關投降鄧艾滅了蜀漢

蜀國守將馬邈大驚欲降,其妻李氏苦勸丈夫決一死戰,馬邈不聽,李氏遂咬破手指寫下血書自縊身亡。馬邈獻關投降後,鄧艾得以順江而下,攻克綿州(綿竹)、陷落成都,滅了蜀漢。滅蜀漢後,魏軍又滅了東吳,三國歸晉,建立了晉朝。

由此可見江油關的重要性。如果當時馬邈聽從妻子勸告,堅守江油關,與鄧艾的殘兵對峙,待援兵一到,歷史恐怕會改寫。

這裡雖是彈丸之地卻是軍事要塞,三國時馬邈獻關投降鄧艾滅了蜀漢

當年鄧艾從陰平郡(今甘肅文縣的鴣衣壩),翻越青川縣境的摩天嶺,經唐家河、陰平山、馬轉關、靖軍山,到達平武縣的江油關(今南壩鎮)。由此看出江油關就是今天的南壩鎮。南壩鎮古時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據有關史籍記載: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劉備入蜀後在此設兵政合一的“江由戍(又稱江油關)”,為蜀國北彊重鎮。西晉武帝大康元年(公元280年)改稱平武縣,爾後歷代又先後異名為江油郡、龍州......等等,其間地址也略有變遷,民國29年始稱南壩鎮。

這裡雖是彈丸之地卻是軍事要塞,三國時馬邈獻關投降鄧艾滅了蜀漢

該鎮西側之牛心山又是一處名勝古蹟,據《資治通鑑》、《龍州府志》等史籍記載:李淵建立唐朝後,將前朝西涼國皇帝李嵩視為李氏先祖。西涼國滅亡後,後人李龍遷南下佔領龍州(今南壩鎮),並加固城防獨踞一方,因李龍遷關愛百姓和鼓勵生產,故受到當地百姓讚譽,逝世後被隆重葬於牛心山。李淵便將同宗的李龍遷之墓,欽定為“皇陵”;武則天時,又將牛心山“唐陵”視為唐之“國脈”,極其崇敬,所以牛心山唐陵成了重要的名勝之地。加之三國時期的江油關有被鄧艾偷渡陰平攻破的歷史,其時年輕好遊學的李白當然要去江油關和牛心山一遊了。李白到江油關時是農曆四月間,雖溪水仍然頗冷,但青山中已不乏野燕築巢官舍(驛站),他在遊牛心山讀經之餘便撰詩云:

這裡雖是彈丸之地卻是軍事要塞,三國時馬邈獻關投降鄧艾滅了蜀漢

嵐崗深院裡,旁砌水冷冷。

野燕巢官舍,希雲入古亭。

目斜獨吏過,席捲亂峰青。

五色神仙尉,焚香讀道經。

這裡雖是彈丸之地卻是軍事要塞,三國時馬邈獻關投降鄧艾滅了蜀漢

如今到江油關(南壩鎮)仍然可見險峻的雄姿。整個南壩鎮是個山中的一塊平地,是涪江、石坎河交匯處形成的衝擊灘,處於鳳翅山、狄公山和左擔山三座大山包圍之中。江油關位於陰平古道和松潘到南壩鎮道路的交匯處,又是涪江通航段的起點,這樣就扼住了自西北而來的陸上通道和水上通路。

江油關其實是一座城,城的北面有一座關樓,名為江油關。這個名字取自“江由此出”的意思,即江由,後來叫成了江油。關內地勢平坦,且靠近水源,便於長期堅守。關外三座大山、兩條急流環繞,是禦敵天然屏障。站在涪江大橋旁便可看到江油關關口左邊是刀削壁立、直入雲天的陡崖,關口右邊是鄧艾滾氈而下的左擔山餘脈。真是一夫當關萬夫無奈的絕險之處。

在5.12地震中,南壩鎮成為重災區,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懷。在十分困難的救災工作後,又在唐山市的大力支援下,進行了災後重建。不但高質量地完成了災後重建任務,還打造了一批蜀漢人文景觀,恢復了古江油關城樓,還建設了南壩鎮抗震紀念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