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亲密关系里的情绪是互相影响的吗?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影响理论,可以用在男女朋友之间,也可以用在妈妈和孩子之间,是一种对于情绪的管理技能。很多时候,我们与亲密的人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前期是因为一个事件,后期的矛盾会演变成对情绪的不满。

举个例子,大家应该都经历过,跟老公或者男友吵架,开始可能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比如,他答应你的事情没做到,你不高兴了。这时他也肯定感受到了你的不开心。但他可能有自己的理由和苦衷,没法诉说,于是也开始不开心。如果这时再有点其他的事情发生,比如,正常情况下男生应该帮女生做的事情而没做,因为本身就处于矛盾状态,所以两个人的情绪会被进一步激化。至此,矛盾就升级了。而,其实,开头,仅仅是一件小事。

这是群里一个姐妹的故事,稍有演绎。最终,一次开心的旅行,成为生气之旅。但其实,细想,很多时候,我们如果不去放任情绪的互相影响,善于去回归事件本身,很多矛盾和冲突,是不会升级的。这里面,包含了一个现象,叫做认知误区。不接受现实,不去回归现实,而是生活在对现状的演绎里。

你知道,亲密关系里的情绪是互相影响的吗?

举个例子,我们被别人踩了一脚,却把别人打了一顿。现实中有这样的情况,类似于一件小事引起的过激反应。我们从一件小事延展出了很严重的事情,别人踩了我一脚,我却觉得他看不起我,所以我打了他一顿。这叫延展。或者,我前面被别人踩了很多脚,到这儿,忍不住了,把人打了一顿,这叫叠加。这个时候,就要问问自己,原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和此刻的后果是否成比例。

回归刚才的案例,仅仅因为对方答应自己的事情没有做,我们生气了,到最后,引发了对整个旅行的不满,这个原发事件和此刻的后果,是否成比例呢?在整个后期无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脑补了特别多不良的想法,去加强此刻对对方的不满呢?我是不是讲得不是很清楚,大家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此类的冲突?本身由一件小事引起,却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我们冲突的点,已经离最初的分歧越来越远。

这种情况,在亲密关系中特别常见。两个原因,第一,我们对对方,总是抱着“应该”的态度,这个以前讲过,“应该”两个字在亲密关系里害人不浅,我们觉得他应该做什么,而他没有做,就是不尊重我,不爱我,眼里没有我。生气!其实,没有人应该为我们做什么,其实转念一想,就算是亲密关系,他也没有义务应该为你做什么,这些义务都是我们内心的笃定。当我们的内心,用义务去要求他时,矛盾就埋下了。而对方,必然不会像我们肚子里的蛔虫一样,百分百做到我们的规定的义务。而这时,我们如果把这些义务跟不爱我不尊重我联系起来,就很容易引发共振,成为引起特别大的情绪波动的根源。

那么如何不被这些情绪左右,不让这些情绪成为生活的绊脚石呢?

我们首先来看,情绪的交互理论的第一层含义,正向影响和反向影响。

正向的时候,我们开心,对方看到我们开心,心里也开心。我们看到对方开心了,心里更加愉悦,于是氛围融洽,谁也不会轻易打破,这像一个环,正向激励。反向的时候,我们因为某些事情不开心,对方看到我们不开心,心生疑惑,我们看到他不来哄我(注意这里哄,就是一个应该),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更加不开心(这时不开心的点已经转移),他此时已经从疑惑转变为焦虑,而我们因为对方的焦虑,而更加焦虑。这叫反向激励。

如果你在最开始,把应该两个字去了。尊重他不理解自己的权力,我们需要什么,就明白地告诉他,让他去做,其实,他大多数时候,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的。每个人的独立性其实根源在哪里呢?无论做到与做不到,是他的权力。我们不能因为他做不到而生气,生气这个情绪,伤害的是自己,不是吗?我们因为对方没有做到而生气,伤害的是不是自己呢?他选择不做,是他的权力,有可能因为他不喜欢,也有可能因为他没时间,他就是不想。如果我们因为他不做,就生气,是不是一种控制?企图用情绪来控制他?

我们生气的过程,是否尊重他的不做的权力了呢?换位思考,如果他要求我们做一件事情,我们也希望有做与不做的权力?如果他要求我们做一件事,我们不想做,我们是不是可以跟他去说明原因?而如果对方生气了,我们是不是也觉得对方不尊重我们?其实根源,就是在于,我们是否尊重对方是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对方有说不的权力我们是否能够在对方说不的时候,心平气和地选择其他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生气。

你知道,亲密关系里的情绪是互相影响的吗?


情绪交互的第二层含义包含了一种调整情绪的方法。

这本来是调整妈妈和孩子之间情绪的一种方法,现在介绍给大家,其实也可以应用到两性间,原来的理论是这样,我们的孩子年龄小,他的内心,就像一碗水,好情绪,坏情绪,就像红墨水和蓝墨水。孩子的内心,很容易就被这些情绪染上颜色,坏情绪的时候,大哭大闹,不讲理。作为妈妈,如果我们的内心也只是一碗水,就很容易被孩子影响,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也跟着焦虑不堪,不知所措,甚至跟着发怒。

而如果妈妈的内心不是一碗水,而是一桶水,那么当孩子的内心,被染红的时候,我们是很容易把孩子内心的颜色稀释掉的,而如果妈妈的内心是一个池塘,那么孩子无论如何哭闹,如何情绪化,我们都能化解。我们就是孩子内心的净化器,孩子也能够从妈妈这里找到足够的安全感。因为他们知道,妈妈是大海,可以容纳他所有的情绪,也可以消化他所有的情绪。每当我们想跟孩子发怒的时候,想象一下,自己作为母亲,应该用自己的包容性去影响孩子,而不是跟着孩子的情绪走 ,对吗?最坏的情况,是孩子成为了父母的净化器。父母用孩子的成绩、各种优秀,来安抚自己的情绪,而一旦孩子不够优秀,父母就崩溃。这种情绪里的孩子,是最悲哀。

此时,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我们内心的容器,是否足够大?水质是否够清澈?容器越大,孩子的情绪,将来越稳定。你稳定了,孩子才会稳定。我希望大家在群里的时候,多向前面进群的姐妹学习,大家听课已经多了,都知道,情绪稳定,是生活的根本。每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多去内向审视自己。这个点的解决,在于你把目光放在他身上,还是放在自己身上。

如果你把自己当作一个筛选者,你应该明白,达不到你的要求的男人,是没有资格来到你身边的,审视一下这个男人,他是否有资格再与你同行呢?如果你是一颗有自己轨道的恒星,他 的离去,与你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我们都是朝着自己人生目标前进的人,他离去了,你仍然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样的话,何来被抛弃一说?

上面的容器理论用在两性间,如果我们很容易情绪化,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内心的容器太小了。容器太小的时候,没法去净化那些外来的影响。我们的内心时红,时蓝,坏情绪出现的时候,身边是不可能时时刻刻有人安抚我们,当我们的净化器尤其是这影响来自于身边人的时候,更是如此。

所以,我们需要学会自己净化自己,进而慢慢学会净化他人。做起来很难,心理的成长,是个长期的过程。

你知道,亲密关系里的情绪是互相影响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