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兩國為何這邊簽署“根特和約” 那邊卻打了一場惡戰?

英美兩國為何這邊簽署“根特和約” 那邊卻打了一場惡戰?【美國史話系列44】

話說巴爾的摩保衛戰中,美軍將士英勇抵抗,雖然敵強我弱,但英國的炮彈偏偏打不中美軍的堡壘。美國在神的保佑之下,躲過了一次劫難,英國從海上登陸的計劃失敗了。與此同時,英軍將領喬治•普雷沃斯率領的一支一萬多人的部隊從加拿大蒙特利爾南下,向紐約挺近。但是,中途在尚普蘭湖西岸的普拉茨堡遭到一支不足四千人的美軍部隊阻擊。普雷沃斯覺得勝券在握,他想速戰速決,先拿下尚普蘭湖再進攻紐約。他請求英國海軍支援,可誰知美國海軍再次出奇制勝,擊沉了好幾艘英軍戰艦。普雷沃斯最後不得不放棄進攻紐約,一萬多人掉頭撤回了蒙特利爾。

英美兩國為何這邊簽署“根特和約”   那邊卻打了一場惡戰?

普拉茨堡戰役

1814年夏天,就在酣戰之時,英美雙方已經開始考慮和談了。談判地點選在了比利時的根特市。由於英軍在戰場上連續受措,英方代表不想立即達成和平協議。於是他們一味拖延時間,想等著再打幾場勝仗,扭轉不利局面之後再談,這樣也好增加談判的籌碼。英方代表提出的條件很苛刻,他們要求美國將西北地區的大片領土讓給印第安人,還要求美國把緬因州的部分地區劃給加拿大,並要重新劃定美加邊境。

英美兩國為何這邊簽署“根特和約”   那邊卻打了一場惡戰?

根特條約的簽署,1814年聖誕節前夕

美方首席談判代表是前總統約翰•亞當斯的兒子約翰•昆西•亞當斯,他當然不會接受英國的條件。其實,他對這次談判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因為在領土問題上,美國絕對不會讓步。我們前邊講過,他的父親非常愛這個國家,他曾經告訴過麥迪遜總統,說寧願戰爭永遠持續下去,也不會出讓一吋美國土地。現在,他的兒子約翰•昆西,毫無保留地延續著父親的理念。他跟英國代表提出了美國的強硬條件:英國不但要賠償美國在戰爭中的損失,還要無條件停止強徵美國海員到英軍服役,並且要把加拿大劃歸美國。最後這一條,等於說要把整個北美大陸都給美國管,南到墨西哥灣,北接北冰洋,那英國當然是不可能答應的。不過要求英國不再抓美國海軍士兵,應該說是很合理的要求,因為1812戰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事兒挑起來的。可是,英國連這一條也是一口回絕了。雙方誰都不肯做出絲毫的讓步,談判就這樣僵持著。約翰•昆西覺得很失望,也沒有耐心在根特繼續消磨時間了。但是,美方另一名談判代表,就是國會眾議院議長亨利•克萊並沒有氣餒。他覺得結果不會是約翰•昆西想象的那麼糟糕。事實證明,克萊是對的。

英國代表在談判過程中,突然得知巴爾的摩和普拉茨堡戰役中,英軍都失敗了,他們失去了最重要的籌碼,只得放緩口氣,降低條件,也不再要求美國人把西北地區讓給印第安人了。不過,英國人畢竟還沒死心,他們覺得在北方地區雖然打不過美國,但在南方地區,也許還有機會。這個時候,英國政府派出了一位戰功顯赫的將軍,他是威靈頓公爵,叫Authur Wellesley,派他去美國收拾局面。

英美兩國為何這邊簽署“根特和約”   那邊卻打了一場惡戰?

威靈頓公爵1815-1816年畫作

這個威靈頓公爵,打仗非常厲害,在曠日持久的拿破崙戰爭中,所有人對拿破崙都聞風喪膽,只有威靈頓公爵Authur Wellesley,在戰場上從來沒有輸給過拿破崙,屢建奇功。英國人在關鍵時刻派他出馬,可能是想掃掃美國人的威風。英國政府授權威靈頓公爵,可以全權決定是戰是退,還是握手言和,不用請示英國政府。英國政府這麼做其實挺無奈的,因為如果連能打敗拿破崙的人都打不過美國,那就沒有人可以再打得過了。

威靈頓公爵出於謹慎,表態說他可以奉命前往美國,但是他不能保證取得勝利。他還說,英軍現在需要的不是一位新統帥,而是要加強對五大湖地區的控制力。事實上,威靈頓公爵對英國在五大湖地區的前景並不太樂觀。他說,如果我們不能贏得水上控制權的話,派我去了也沒用,還不如干脆現在就和美國簽署和平協議。他覺得,打仗總得講個規矩,英軍既然屢戰屢敗,現在就不應該對美國提出割讓領土的要求。這等於是打了敗仗,還要賴對方點土地,有點不像大英帝國的水平。英國政府最終接受了他的意見,乾脆不打了,下令比利時的代表們放棄所有領土要求。美國一看英國讓步了,也隨即放棄了對加拿大的領土要求。

英國不願再打了,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拿破崙戰爭已經結束,英法之間不再是敵對國的關係,所以原先引發1812戰爭的很多因素消失了。我們前邊講過,英國看美國人跟法國人有貿易往來很不爽,要求美國要麼只跟英國人做生意,要麼就給英國佬進貢。另外,為了跟法國打仗,英國急需兵源,所以他們就到海上去抓美國海軍士兵。現在這兩個因素都沒了,英國自然也沒理由再去幹涉人家的海上貿易,也沒理由再去人家船上抓人了。談判磨蹭了好久,一直到1814年的聖誕節前一天,英美兩國談判代表才簽署了一份非常簡單的協議,叫作根特和平協議(根特條約)。根據協議,雙方同意停火,並同意所有沒解決完的糾紛,通過後續談判解決。

可是,1814年那會兒沒有電話、網絡、遠程無線電報,停戰的消息過了好一陣才飄過大西洋。在等待根特談判結果的這段時間裡,雙方還打了最後一仗。這就是英國人不久前還在寄予最後希望的南方戰役—新奧爾良戰役。1814年的秋天,駐紮在牙買加的英軍士兵就未雨綢繆,做好了進攻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城市新奧爾良的準備。11月下旬,一支大約七千五百人的部隊從牙買加出發,浩浩蕩蕩,從水路直逼新奧爾良。與這隻有備而來的軍隊不同,美國官兵這時幾乎沒做任何應戰的準備,只等著捱揍,情況十分危險。

誰知上天不想美國失敗,就在關鍵時刻,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安德魯•傑克遜出現了。這個人我們後邊會多次講到,因為他是美國的第七位總統。傑克遜將軍文武雙全,既有運籌帷幄之才,又有經世濟民之志,他13歲就參加了美國獨立戰爭,後來又學過法律,然後搬到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在那裡組建了一支志願軍部隊,他擔任統帥,打擊入侵的英國人。傑克遜曾經還擔任過國會參眾兩院的議員,代表人民發言,頗有政治頭腦。我們現在最常用的20美元紙幣上印的頭像就是安德魯•傑克遜。

英美兩國為何這邊簽署“根特和約”   那邊卻打了一場惡戰?

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

士兵們對他是既害怕、又敬重,還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老山核桃”,形容他的性格像核桃一樣堅硬。這個類型的強勢人物,往往在國家面臨危機的時候,總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比如“二戰”時期的巴頓將軍、美國2016年大選中的川普,都是這一類的人物。

傑克遜的責任很重,他要保衛整個墨西哥灣地區。1814年早些時候,他和英國人在佛羅里達東部發生過交火,趕跑了幾百名英軍海軍。他原以為英國人會繼續攻打佛羅里達一帶,所以就把重兵留在了那裡,只有一部分人駐守密西西比河入海口。現在聽說英國人要先拿下新奧爾良,他匆忙趕過來,結果途中還生病了。他看到英國大軍逼近,美國人卻疏於準備,非常生氣。他立即嚴格軍法,命令所有人爭分奪秒地構築防禦工事。英軍部隊離新奧爾良就剩幾公里的時候,美國的防禦安排才大致完成。

傑克遜告訴手下的指揮官們說,“先生們,英國人來了,我們今晚就要行動!”英國士兵本來已經安營紮寨,準備第二天再發起進攻,結果被傑克遜打了個措手不及。傑克遜的部隊在天黑之後偷襲英軍,然後立即後撤到新奧爾良以南大約八公里的地方。這個地方是他精心挑選的,右邊是密西西比河,左邊是沼澤地,軍隊正前方是開闊的平原。這個地形易守難攻,英軍花了好長時間想找出美軍防禦的薄弱環節都沒找到,只好先按兵不動。傑克遜一點也不敢疏忽大意,他白天帶人加固防禦,晚上派小股部隊突襲英軍。

1月8日,英軍終於大舉進攻了。可是美軍陣地堅如磐石,英軍久攻不下。面對強敵,傑克遜將軍是氣定神閒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又遊刃有餘。他在英軍離得很遠時先用大炮轟,等英軍前進到大約150米左右時,才下令開槍。在槍林彈雨中,英軍統帥帕克南身受重傷,最後被一枚炸彈炸死。英國準備了幾個月的進攻計劃,被傑克遜輕而易舉地打破了。最後,只有一名英軍士兵衝破了美軍的防線。在新奧爾良戰役中,英軍有兩千多人傷亡,有五百多人被俘虜,而美軍只有13人犧牲。這對美國人來說,是打了個大勝仗;但同時也是一次沒有必要的衝突,因為早在兩個星期前,英美雙方已經在根特簽署了和約,宣佈戰爭結束了。

經過了艱苦卓絕的努力,美國人贏得了1812戰爭,英國人也徹底放棄了收復北美殖民地的幻想。1812戰爭雖然只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根特和約在歷史上也並不是個響亮的名字,但這一切的努力卻維持了英美兩國長達200多年的和平,一直到今天還在延續。在這關鍵的兩年裡,美國人不僅面對著來自外部的威脅,也經歷了來自內部的壓力。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請看下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