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是药三分毒”这句俗话,可以说是老少皆知,传播甚广。

小编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生病了,老人家特别反对吃药,并且常常拿这句话出来阻挠。


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相信这句话也阻止了很多人在生病时吃药。

而现在,某些西药伤肝伤肾的副作用“深入人心”,这种认知也转移到了中药上。


这些以讹传讹的说法似乎一直在验证这句话——那到底“是药三分毒”这句古话是对还是错呢?


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其实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问题,为啥?

我们先追本溯源,看看这句话出自哪里。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自序中,全句是:


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凡欲治病,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药耳,是药三分毒”。


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在中国古代,所有的药物都叫“

毒药”。

《周礼.天官》这部书中就有:


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如果以咱们现代人的思维来理解,那这医生简直就是《绝命毒师》古代版啊!


而我们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在于它具有某种偏性,古人常将药物的这种偏性,称为“毒”。

而临床用药都是取其偏性,用以祛除病邪,调节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调节气血紊乱,最终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一个人脾胃虚寒,大方向上用温热的药治疗,这个“温热”就是药的偏性,只不过我们把这些偏性称之为“毒”。


比如生姜辛辣,它的“辛辣”就是它的偏性;

大枣甘甜,“甘甜”也一样是它的偏性。


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而现在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所有药物都会有副作用。

尤其是长期吃药的人,更加认为药物会伤肝伤肾,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就是用药要对症,要适度,要看身体情况。

比如大米,你饿的时候吃它就能解决饥饿。

从对症这个角度讲,大米就是药,治疗你饥饿的药。

比如我们说解酒可以喝小柴胡,如果醉酒程度很重,用1-2袋是没有什么效果的,非得4-6袋才能达到解酒的效果。

从适度这个角度讲,醉酒程度高,4-6袋才是用药适度。

所以不管是什么药都要对症、适度,且当机。


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如果你生病了,就是我们说的阴阳失调,就像天平倾斜了,这个时候你的身体就出现了偏性。

这时候我们就要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之偏性,而你身体的偏性越大,就越需要偏性大的药物来纠正。

这是你身体需要,这个是当机的。


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所以,是药三分毒这句话没错: 它是指药物都有偏性,它的使用要当机,而不是大家理解的不良反应。


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那我们临床中有哪些“毒药”治好重病的例子呢?


比如细辛,现代中医受李时珍的影响,普遍有一个误解,认为细辛不过钱。


细辛主要起到破寒的作用,临床上,当一个人的症状完全符合细辛的症候时,喝细辛不会有舌头麻的感觉。

严重的小青龙汤证患者,包括一些类风湿患者,常年有寒湿郁在关节处,用细辛后没有舌头麻的感觉;

还包括常年发低烧,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细辛用下去也没有舌尖麻的感觉,这就说明病一定重,也说明用细辛是对的。


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又比如附子,很多人都“谈附子色变”,大多是所谓的附子反应。

但是咱们如果弄明白附子是作如何发挥作用的,就不会纠结在这个地方了:

附子本身有通经脉的作用,如果这时候津液跟不上,很容易造成头晕、身体发麻等不适感。

就好比是河渠原先是堵的,但是现在通开了,水就会显得非常少了。

咱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所谓的附子反应,其实只是通经脉的过程中,津液相对不足,而出现的身体反应。


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再比如砒霜,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一味剧毒的药,然而临床上却有不少用砒霜治愈白血病的例子。

而现代医学也证实了,三氧化二砷(砒霜)是药剂中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成分,其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患者最好。


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类似这样的例子,临床上比比皆是,只是它有个前提,就是治病用药要当机


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理解“是药三分毒”的真正含义,它是说:

所有药物都有其偏性,用好了它就是仙丹,用不好它就真的是“毒药”了!


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是药三分毒?信,你就输了.....

本文摘自《公众号——守正学堂》,旨在传播中医经方传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