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做個愚人也很不錯

今天是4月1日。西方的愚人節。

愚人節的“愚”,在漢語中是一個形聲字,也是一個會意字。由兩部分組成,上面部分表音,下面部分表意。同時又是一個會意字。“心”指心智、性格,“禺”原意為“山的角落”,引申指“閉塞,不通達”。“心”和“禺”聯合起來表示“性格孤僻,喜歡鑽牛角尖”、“不諳人情世事”。一般指常年野居,很少和世人接觸的人,他們不但消息閉塞,還養成了孤癖的性格,人們和這樣的人很難對話溝通交朋友。

發展到今天,人們對“愚”主要有兩種不同的用法。一是作為動詞來用,指用惡作劇的方式捉弄別人或者被別人所捉弄。就像愚人節中的“愚”。不過這背後也暗含兩種不同的動機,一種是善意的,只是作為一種生活的調劑,玩笑中哈哈一樂,彼此放鬆,消解了生活中許多煩惱與鬱悶。還有一種是惡意的,愚人出於一種故意,既可能源於幽暗的心理,也可能會出於骯髒的靈魂,捉弄別人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私心私慾。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設計下套,挖坑造陷。

還有一種用法是作為形容詞來用。表達兩種不同的狀態。一種貶義,一種褒義。貶義不難懂,就是就指笨、蠢、劣、頑、痴等。一種是褒義,古人自謙時會稱自己為愚。而古代有一種生命智慧就是愚,源於老子,他說“大智若愚”。這是一個成語。《詞源》裡這樣解釋: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樣意思的還有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致都是一個意思,只是更能表現被形容者偉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按照後人對《道德經》的解讀,大智若愚的若愚,指一個人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徹大悟,當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時時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極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內愚,實愚也;外愚而內智,大智也。外智者,工於技巧,慣於矯飾,常好張揚,事事計較,精明幹練,吃不得半點虧。內智者,外為糊塗之狀,不善斤斤計較,事事算大不算小,達觀,大度,不拘小節。智愚之別,實為內外之別,虛實之分。

說白了,人可以聰明但不要過於精明計較,做事,靠譜踏實比什麼都重要;做人,厚德載物,寬容厚道是立身之本,表面上看“笨”是一種智商不足,實際上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智慧。聰明的人,不會刻意張揚本色,不會輕易揭穿他人,不會隨意虛張聲勢。就像智叟不智一樣,愚公並不愚。否則毛主席也不會寫《愚公移山》讓大家學習。

這個世界,做個愚人也很不錯。謙和低調。智慧和才華就像鑲嵌在天空中的北斗星,只在入夜迷茫時朗照。行走在五彩繽紛、誘惑多多的塵世間,方向是堅定的,心地是寧靜的,靈魂是清純的,眼睛是明亮的,步履是穩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