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硯山:沃柑套種傳統農作物 貧瘠紅土地盤活成“寶地”

近年來,雲南硯山盤龍鄉一直緊跟全縣步伐,積極帶領群眾開展各項脫貧攻堅工作,以前貧瘠、大面積荒置的紅土地上已經被盤活,種上了一千餘畝沃柑,並使用了傳統農作物與沃柑套種的新型種植模式。

走進位於盤龍鄉膩姐村委會幹塘子村的沃柑種植基地,紅土地上連片的沃柑樹苗映入眼簾,生機盎然。近看,樹苗已經長到四十公分左右的高度,碧綠的嫩芽上已經冒出朵朵黃白相間的小花,很是漂亮。在地裡,正在往沃柑地裡套種紅豆的張瑩環告訴記者,家裡種了9畝沃柑,加上套種的紅豆、生薑、辣椒,生活充滿了希望。

張瑩環還告訴記者,村裡和她一樣的脫貧戶還有很多,她說大家都是靠著政府的好政策扶持才得以脫貧。如今,他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致富,該村村主任楊德發當起了產業發展的帶頭人,帶著大家四處考察。在鄉政府的幫助下,有了完整的種植規劃,他們很有信心做好第一批嘗“螃蟹”的先行者。

云南砚山:沃柑套种传统农作物 贫瘠红土地盘活成“宝地”

沃柑套種傳統農作物

盤龍鄉膩姐村委會主任楊德發介紹,膩姐整個村計劃發展是三千畝,第一期有1094畝。今年年底到秋收季節過完,再完成1000多畝,力爭在明年春季,把三千多畝沃柑種植完成。

群眾過去“窮”怕了,一種新的產業發展,必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新老套種”就是在多番考察過後,結合村裡的實際情況琢磨出來的模式。從縣統計局到該村駐村的工作隊員楊超深有感觸說,來村裡駐村最開心的事就是跟著村幹部一起學習了沃柑套種傳統作物的方法,很多和他一樣不懂種植的群眾如今也都成了半個“技術員”了。

縣統計局駐膩姐村委會工作隊員楊超表示,沃柑種植要3年後才有收效,傳統品種的作物都屬於矮棵類的作物,從新技術的推廣,再結合著老百姓傳統種植生薑、花生,比較有經驗也比較成熟的傳統模式,兩者相結合,有比較大的優勢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老百姓在種植和管理上也比較有底氣,採取這些模式可以說對農業的調整,群眾的增收、增效也是起到一個極大地促進作用。

在沃柑產生經濟效益之前,讓傳統農作物先創造經濟價值,是貧瘠紅土地最大的價值體現,也是楊超等駐村工作隊員、村社幹部們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最大的嘗試。

云南砚山:沃柑套种传统农作物 贫瘠红土地盘活成“宝地”

沃柑套種傳統農作物

過去盤龍鄉一直沒有規模化的產業可以發展,群眾生產生活相對滯後,如今,在全縣風風火火都在抓產業發展的關鍵時候,他們也不落後,沃柑種植基地成了全鄉群眾致富的期望。

盤龍鄉膩姐村委會主任楊德發說,“沃柑三年就可以掛果上市,按照和收購公司簽訂的合同,產出的果子會由公司統一銷往外地市場,也會隨著市場價格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

據瞭解,目前在整個盤龍鄉,共有120戶種植沃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80戶,戶均種植5畝,按照估算,沃柑基地到第三年豐果期,畝產可達9600斤左右,按照合同計劃的每斤2.5元計算,毛收入將達24000元左右。

正如楊德發所說的,他們作為村社幹部,和第一批種植沃柑的群眾一樣都是走在產業試發展道路上的先行者,他們深切的體會著一個地方從貧困到脫貧,從脫貧到要致富的艱難,但他們也深知群眾的力量是無限的,我們也希望,在我們縣,有越來越多的鄉鎮、村寨能夠像乾塘子村一樣,能夠在貧瘠的紅土地上盤活出更多更好的“貴寶地”,讓脫貧攻堅的成效得到更大的體現。

雲南網通訊員 張衛姣 李雲韜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